1976年,美國天文學家埃迪提出了“蒙德極小期”的概念,他認為在“蒙德極小期”之內,黑子的記錄一次也沒有,太陽活動很弱,太陽活動11年周期的“脈搏”也停止了。

埃迪的看法在天文學界引起了激烈爭論,1974年埃迪也提出了更大膽的觀點——太陽正在收縮著,太陽直徑差不多每年縮短1/850,太陽直徑140萬公裏,差不多每年縮短1647公裏。按埃迪的計算,不用10年太陽就消失了。

埃迪曾認真研究了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從1836年到1935年的太陽觀測資料,數據表明這117年間太陽直徑在不斷收縮。他還研究了美國海軍天文台從1846年以來的觀測記錄,得出的結論同上麵的結論一致。埃迪還認真觀測了1567年4月9日的一次日環食。當時有人計算應是日全食,埃迪解釋說,原來的太陽比現在大些,月亮遮不嚴太陽的光線,所以就出現了一個環。

法國哥廷根天文台也保存較完整的太陽觀測資料。科學家們的計算表明,太陽大小在200多年內變化不大,比起埃迪的數值要小得多。

天文學家還試圖從水星淩日的材料證明埃迪的觀點。根據42次水星淩日的觀測記錄發現,300年來,太陽非但沒有縮小,還有增大的現象。此外,英國天文學家帕克斯還借助1981年日全食的機會進行了相關的觀測,得出的結論也和埃迪相反。

1987年,中國上海天文台與美國海軍天文台合作,將當年9月27日的日全食資料與1715年的資料比較,結果表明太陽確有收縮,但隻是埃迪數值的1/5,有些科學家從其他日全食資料來計算,也隻有埃達數值的1/10。

太陽會一直收縮下去嗎?收縮的幅度到底有多大?科學家們觀點還很不統一,需要進一步觀測來證明。耀斑之謎

在明亮的太陽光球之上就是美麗的色球層。大陽色球層中活動最劇烈的是“耀斑”,也叫做“色球爆發”。用望遠鏡觀察時可以發現,在光球層黑子附近會突然出現局部增高現象,並在瞬間亮度和麵積迅速增大,然後再慢慢消失,人們一般將增亮麵積超過了3億平方公裏的稱作“耀斑”,把小於3億平方公裏的稱作“亞耀斑”。

耀斑在爆發時要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大耀斑可在十幾分鍾內就釋放出1到10萬億億爾格的能量,這相當於100億顆百萬噸級的氫彈爆炸。如果發生在地球上,差不多每個人都要承受兩顆氫彈的打擊,可見它的威力足可以毀滅整個地球。

色球層的耀斑會產生大量的紫外線、X射線、V射線輻射並拋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它們到達地球後,將會對地球產生強烈的影響。例如,它們擾亂了地球的磁場,引起磁爆;對於在宇宙航行的人和其它生物也有生命危險,並且還使飛船中的儀表受到損壞;特別是強烈的輻射破壞了地球電離層,致使短波通訊中斷。

耀斑帶來的災害使人們對耀斑的研究極為重視,並希望能對它進行預報。

耀斑是怎麼產生的呢?人們一般認為,耀斑的能量來自磁場,這是一個巨大的強磁場區域的突然瓦解。但是誘發磁場迅速瓦解的原因,以及它為什麼能夠釋放出那麼多的輻射,人們還沒有作出科學的解釋。

為了解決耀斑這個太陽物理中的最大難題,科學家們提出了幾十種耀斑理論的模型,一方麵進行地麵觀測,一方麵發射了許多航天器在太空中進行全麵觀測。盡管如此,人們對耀斑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麵階段,耀斑的許多問題還有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