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
有趣的幹支與生肖
我國古代曆法有個創造,以10天幹12地支來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
什麼是幹支?幹支是樹幹和樹枝的意思,是古人用來表示次序的符號,是天幹和地支的合稱。
“天幹”有10個數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個數序: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地支在我國古代曾被廣泛地應用。例如,12地支用來計時,將一日分為12辰,一辰等於2小時,子時(晚上11時到第二天1時整),1時到3時為醜時等等。古人還根據動物出沒活動時間規律,把12種代表動物同12時辰相配。
相傳在黃帝時代,中國人民就創造了幹支紀日法。有曆史記載的這種記日方法已有2600多年曆史了,而且從來未中斷過。這是世界上最長的一種係統紀日法。例如1988年元旦是乙卯日,以後每隔60天後(3月1日、4月30日、6月29日、8月29日……)都是乙卯日;1月2日是丙辰日,以後每隔60天(3月2日、5月1日、6月30日……)都是丙辰日。同樣道理,知道1987年元旦為庚戌日,也可向前推算。
現在,幹支紀時、紀日、紀月已很少用了,可是,我國的曆書為照顧民間的習俗,還用幹支來紀年。
天幹、地支相互搭配,可以組成60幹支(也叫60花甲子),古人常以此來紀年、紀月、紀日。幹支更多的是用來紀年。60幹支中,如甲子、乙醜、丙寅、丁卯……甲和子分別位於幹、支的首位,從甲子一直到癸亥,正好60年一個循環,為1個花甲子。成語“年逾花甲”說的就是年齡超越了60歲。
一個甲子終了以後,另一個甲子又開始循環。有首古詩說,“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史書上說的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等,這些都是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用12種動物來做標記,同它相對應,那就是: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由紀年借用為人的生肖,即12生肖,也叫12屬相,如子年生的人肖鼠,醜年生的人肖牛等等。
除龍帶有神話色彩外,其他動物都同人類關係密切,為人們所熟悉了的。它們那種生動的形象便於人們記憶和推算歲月。記住幹支年比較難,記住鼠年、牛年,就不易忘記。西方月份名稱裏的故事
除夕之夜,鍾聲敲響12下,12月結束了,1月剛剛開始,鞭炮聲聲,人們辭舊迎新。公曆一年有12個月,12個月的英文名稱的來曆,反映了許多有趣的事。
1月(Januey),這英文名是由拉丁語Januarrus演變而來的,是為了紀念羅馬人崇拜的守護神雅努斯(Janus)。據說,雅努斯天生有兩副臉孔,前麵的一副展望未來,腦後的臉孔回顧過去。這倒是很確切的,帶有除舊迎新的意思。
2月(February),是由拉丁語Februarius演變而來的,羅馬有個節日叫菲勃盧姆節(Februum),在這個節日裏,人們常常想起自己在過去一年裏的罪過,為此而懺悔,祈禱將來,使自己的“靈魂”變得潔淨。另一說,古羅馬在2月中旬要舉行宗教儀式,來“醫治”那些不育的女子,因為當時人口增長率很低。在台伯河畔的岸洞裏舉行,選兩個青年擔主角,把祭獻的山羊殺死後,割下山羊皮交給他倆。他們手執這種叫Februa的皮鞭,在村裏奔跑,碰到不育的女子就抽打,這樣可“醫治”不育症。據說生育的女神Juno又叫Ahruaria。
3月(March),是拉丁語Marfius轉變而來的,這是原來曆法的1月,是為了對戰神瑪爾斯(Mars)表示崇敬,凱撒改革後,把它變為3月。
4月(April),是由拉丁語ApriliS演變而來的,古代4月的羅馬是鮮花初放的季節,拉丁語這一詞的意思是“開花”,也是“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意思。
5月(May),這是一個百鳥齊鳴,鮮花怒放的季節,可是西方人迷信在5月結婚不吉利,這可能是這月有貞潔女神BomaDea節和鬼節的緣故。May來源於羅馬神話中的女神Maia,她是司春天和生命的神,是神話中的信使Hermes的母親。
6月(June),羅馬神話中的女神裘諾(Juno),是眾女神之王,羅馬人非常崇拜和信任她,就稱6月為裘諾之月。
7月(July),羅馬統治者儒略·凱撒在改曆中塞進自己的“私貨”:把7月的名字改為“儒略”,因為他是在那個月誕生的。另一說法,凱撒死後不久,元老院議員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名字(Julius)命名他出生的那個月——7月。英語的名稱是由此演變而成的。
8月(August),羅馬的另一個統治者奧古斯都(Augustus)是凱撒的義子,他為了表示同凱撒同樣的尊嚴,將自己的名字加在8月上,並把原來的小月的8月改為大月,這樣,奧古斯都就和儒略·凱撒平起平坐了。
9月(September),最早的羅馬曆法中,共10個月,7、89、10月都按次序命名,拉丁語第7叫septem,第8叫octo,第9叫norem,第10叫decem,凱撒改曆時,把它們依次移後了2個月,使7月變成了9月。
10月(October),拉丁文octo是第8的意思,同樣原因,使8月變成了10月。
11月(November),羅馬皇帝儒略·凱撒、奧古斯都有了他倆名字命名的7月、8月,羅馬人有人要求當時羅馬皇帝梯比裏烏斯也選擇一個月來命名,可是,梯比裏烏斯並不讚成,他明智地說:“如果你們有11個凱撒,又該怎麼辦呢?”這樣,11月也是由拉丁文第9(Novem)變化而來的。
12月(December),拉丁文Decem是第10的意思,同樣原因,使10月也變成了12月。星期與禮拜
有些學生常問:“今天是禮拜幾?”當然問者及被問者都明白,他要了解的是星期幾,這與他應上什麼課、帶什麼書和筆記本有關。但豈不知,禮拜與星期是有本質區別的兩個概念。
禮拜乃是基督教的規定,因為基督教認為世界是由“上帝”在六天裏創造的,第七天“上帝”見已萬事俱備,就安心地休息了。公元1世紀時,新創的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聖經》,但對其中某些傳統包括星期製稍稍作了些修改。猶太教的安息日是放在星期六的,但基督教因為耶穌死後三天複活時正在星期天,所以他們把安息日改為星期的第一天即星期日,稱為“主日”,並規定教徒到時應上教堂去作參拜——叫做禮拜,做禮拜的日子當然應叫“禮拜天”。公元321年3月7日,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專門發布了一項公告,宣布地方執政官、市民和工匠在“尊敬的太陽日”應停止工作和勞動,去教堂做“禮拜”。由此可見,“禮拜”實際是個宗教名詞。
但是“星期”卻是一個與曆法有關的概念,是一種介於月和日之間的時間單位。因為在古代,由於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所獲不多,所以隔幾天就得舉辦“集市”進行交換,一個月的時間太長了,除了新月的這一天見不到月亮外,28個可見月亮的日子可均分為4份,每份正好7天,而且“7”這個數字,在古代星占家眼中又是最神秘的數。從考古得到的資料表明,早在公元前20世紀,特別注意月亮的古巴比倫人就已開始把一個朔望月用1日、7日、14日、21日分為四個部分,並按此舉行集市,進行貿易,這或許就是“星期”最早的起源。
我國在周代初期(公元前11世紀),也有與星期製類似的分法,即把一(朔望)月大致分為初吉(大約相當於初二到初八,長7天)、既生霸(初九到十五,長7天)、既望(十六至二十二,長7天)及既死霸(二十三至初一,七至八天)。但可惜這種紀日法並未能流傳下來。
羅馬帝國最早把星期天與天體聯係起來。他們當時誤以為天體從遠至近的次序是土、木、火、日、金、水、月,從而編出了一套星期的順序。後來又改為土(星期日)、日(星期一)、月(星期二)、火(星期三)、水(星期四)、木(星期五)、金(星期六)。直到公元321年,君士坦丁大帝才把次序改為日、月、火、水、木、金、土,並把“星期製”正式固定下來。一些東方國家(如日本、朝鮮)至今仍保持著日曜日(星期日)、月曜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水曜日(星期三)、木曜日(星期四)、金曜日(星期五)、土曜日(星期六)的名稱。
在拉丁語中,星期中七天的每一天都與神話人物掛鉤的:例如,星期日屬於太陽神(Sunday),星期一是月神(Monday),星期二為戰神瑪爾斯(法文為Mardi),星期三為通訊及商業神,至今法文中還稱它“Mercredi”,星期四是主神裘匹特(法文為Jeudi),星期五是愛神與美神(法文為Vondredi)……當然經過多少年的曆史變遷,有的原來的意義已有了不同的變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星期製早已沒有宗教中的封建迷信含義了。明天的“世界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