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撞機,顧名思義就是實現兩束高能粒子對頭碰撞的機器。我們知道,如用一束高能粒子去轟擊靜止靶,那麼高能粒子的能量隻有一小部分對於發生相互作用有效,即有效能量很低,而使兩束高能粒子對頭碰撞,其有效能量就會大得多。例如:兩束300億電子伏的質子對頭碰撞,其作用約相當於1束19萬億電子伏的質子去轟擊靜止的質子;兩束200億電子伏的電子對頭碰撞,其作用相當於一束1600萬億電子伏的電子去轟擊靜止的電子。顯然,從能量的角度來看,對撞機要比普通的高能加速器優越得多,所以對撞機是進行“超高能”實驗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對撞機要算德國漢堡電子同步加速器中心的電子-正電子對撞機(PETRA)。它於1976年1月動工,1979年4月正式建成。目前能量已達19GeV×19GeV,約相當於普通高能加速器能量的1444萬億電子伏。
西歐核子研究中心的ISR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質子-質子對撞機。能量可達314GeV,約相當於普通高能加速器能量的21022億電子伏
正在建造、計劃和醞釀中的能量最高的對撞機有:西歐核子研究中心於1983年9月13日動工建造的電子-正電子對撞機(LEP),後期的估計能量可達200GeV×200GeV,它相當於能量為16億億電子伏的普通高能加速器。蘇聯計劃建造的UNK加速器的三期工程完成後,可進行能量為3000GeV×3000GeV的質子-質子對撞實驗,約相當於普通高能加速器能量的19億億電子伏。目前,美國高能物理界正在醞釀建造一台約20000GeV×20000GeV的質子-質子對撞機,它相當於普通高能加速器的能量,竟可高達85億億電子伏。
利用對撞機,能獲得極高的能量。可是,在對撞機上,進行的實驗畢竟有限,所以它和高能加速器應是相輔相成的。對撞機隻不過是高能加速器的補充而不是代替。最早的鋼琴
鋼琴的發明者是意大利的克利斯托佛裏(1655~1731年)。他原是一架“哈潑西考特”(鋼琴的前身)的製造者。
1687年,克利斯托佛裏在佛羅倫薩親王菲迪南那裏工作,直到1713年親王去世。1709年,他製造了一架外形與“哈潑西考特”一模一樣、但內部琴弦發音裝置不同的鋼琴,這是世界上第一架鋼琴 。
“哈潑西考特”用羽管撥動琴弦,所以又稱它為“羽管鍵琴”,而鋼琴是用能被彈回的錘子敲擊琴弦的,力度可以控製,能使音量有大小不同的變化,所以當時將這種新式樂器命名為“有強弱變化的哈潑西考特”,弱(piano)和強(forte)兩個字拚起來就是“pianoforte”,後來簡作“ piano”,也就是鋼琴的外語名稱。鋼琴中能彈回的錘子這套發音裝置是克利斯托佛裏創造出來的,是鋼琴製作上的重大發明,並且一直沿用到現在。
克利斯托佛裏發明的鋼琴,起初隻有四組琴鍵。他製造的鋼琴保存到現在的有兩架:一架是現存最早的鋼琴,造於1720年,距今已有60年的曆史,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這架琴的原配錘子已經遺失,現存的是後來裝配上去的;另一架造於1726年,曾長時期收藏於佛羅倫薩的克勞斯博物館,現在歸入德國科隆的海耶爾古代樂器博物館。這架琴的內部機件上印有“XX”字樣,據專家考證,可能是克利斯托佛裏製作的第二十架鋼琴。最早的電梯
世界上最早的電梯,是1880年在德國製造的。從那以後,靠電動機和鋼索係統上下的乘坐箱,便在多層大樓裏開始使用了。19世紀末葉,漢堡製造成了一部罐籠式電梯,這就是所謂不停地運行的電梯。乘客可以在電梯運行中進出,因為電梯的速度不那麼快——每秒鍾隻有25~30厘米。
此後,電梯的發展很快。目前的新式電梯,已做到安全、高速、自動化,不需要專人管理。任何人隻要一按電鈕,電梯就會升到他麵前,並自動把門打開。再按一下標有大樓層數的電鈕,電梯就會把他送往該層。
電梯為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提供了許多方便,已成為不可缺少的工具。最高的電視塔
目前,波蘭的華爾紮那電視塔是世界上最高的電視塔,加拿大的國立電視塔居第二。
華爾紮那電視塔建於波蘭普洛茨克附近的地方,距首都華沙96公裏。塔高64638米,重量達550噸。這是一個用15根金屬纜索拉緊的鋼結構高塔。該塔動工於1970年7月,1974年7月18日竣工,同年7月22日開始投入使用。在塔的3475米高處,建有一個400個座位的旋轉餐廳,供遊人使用,從那裏可以眺望周圍的100多公裏壯觀景色。
加拿大國立電視塔,坐落在加拿大多倫多市安大略湖畔,高55537米,1973年動工,1976年竣工。這座建築物共消耗鋼材5600噸,花費2950加拿大元。這座塔平麵呈Y形,三足鼎立的基座用671米厚的鋼筋水泥澆灌而成,造型極美,被稱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這座電視塔也對公眾開放,有366米/分的高速電梯,每小時可輸送1500位遊客去高處領略安大略湖及其周圍的風光,塔的頂部有一座世界上最高的旋轉式餐廳,大約每小時旋轉1周,可供400多人同時進餐。最早的太空郵局
世界上第一個“太空郵局”是“和平軌道站郵局”。它是前蘇聯航天局於1988年11月26日創建。
其實,早在1969年1月15日,他們早已完成了人類第一次“宇宙投遞”。當時乘坐“聯盟5號”上天的赫魯諾夫和葉利謝耶夫,在與“聯盟4號”對接後,便把一些報紙和信件送到了宇航員的手中,使得在“聯盟4號”上患著“航天思鄉病”的沙塔洛底激動得熱淚盈眶。後來在1978年3月,“聯盟28號”飛船也曾給“禮炮6號”軌道站投遞過許多來自“故土”——地球的信件。
但這次卻不同,軌道站建立了正規的郵局,局長是軌道站的指令長季托夫。季托夫是前蘇聯航天界活著的資格最老的英雄,1961年他23歲時,就駕駛“東方2號”上天,繞地球轉了17圈,成為航天史上上天年齡最小的人。在和平軌道站郵局開張那天,“聯盟7號”飛船裝上了一些郵件——這些郵件都蓋上了三個有特殊意義的郵戳——太空郵局的日期戳,前蘇聯的特別紀念戳與法國紀念戳(和平軌道站上當時有一名法國宇航員)。
當然,由於太空的特殊條件,局長季托夫宣布:在現階段,太空郵局的業務範圍很窄,僅僅受理宇航員的家信及一些空間局的特別郵件。不過,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不久的將來太空郵局會與普通郵局一樣廣泛應用的。最早的洗衣機
1858年,一個叫漢密爾頓·史密斯的美國人在匹茨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洗衣機。該洗衣機的主件是一隻圓桶,桶內裝有一根帶有槳狀葉子的直軸。軸是通過搖動和它相連的曲柄轉動的。同年史密斯取得了這台洗衣機的專利權。但這台洗衣機使用費力,且損傷衣服,因而沒被廣泛使用,但這卻標誌了用機器洗衣的開端。次年在德國出現了一種用搗衣杵作為攪拌器的洗衣機,當搗衣杵上下運動時,裝有彈簧的木釘便連續作用於衣服。19世紀末期的洗衣機已發展到一隻用手柄轉動的八角形洗衣缸,洗衣時缸內放人熱肥皂水,衣服洗淨後,由軋液裝置把衣服擠幹。
第一台電動洗衣機由阿爾凡·費希爾於1910年在芝加哥製成。但這種電動洗衣機進入市場後,銷路不佳。
洗衣機真正被人們接受,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1922年霍華德·斯奈德發明了一種攪動式電動洗衣機,並在衣阿華州批量生產。該洗衣機因性能大有改善,開始風靡市場。第二年德國廠商也生產了一種用煤爐加熱的洗衣機。這種洗衣機有一隻開有小孔的容器,衣服放人後,由電動機帶動和容器相連的軸,使容器不斷順逆轉動。
第一台自動洗衣機於1937年問世。這是一種“前置”式自動洗衣機。靠一根水平的軸帶動的缸可容納4000克衣服。衣服在注滿水的缸內不停地上下翻滾,使之去汙除垢。到了40年代便出現了現代的“上置”式自動洗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