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最長的人工深水航道

聖勞倫斯河為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與美國的新紐約州的天然邊界。聖勞倫斯河水流湍急,通航比較困難。18、19世紀時,曾建造水閘、挖掘運河,以求克服這些天然的障礙,並和陸地中央的五個大湖——蘇必利爾湖、安大略湖、伊利湖、休倫湖、密執安湖相銜接。但運河依然太淺、太窄,不適於大型貨輪的使用。

1954年,重新整治聖勞倫斯河的兩個國際計劃正式付諸實施。這一計劃包括:新運河的挖掘、老運河的浚深、新橋梁的建造、水電站的建造、水壩、水閘的修築,以及河道上一些城市的搬遷等等。

1959年4月,這條人造的深水航道終於竣工。全部工程耗資達4億7千萬美元。同年6月由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及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揭幕,正式交付使用。這一水道從蒙特利爾至安大略湖,全長304公裏,2萬噸級的巨輪可從北大西洋航行到達聖勞倫斯河口,橫越大湖,抵達位於蘇必利爾湖邊的明尼蘇達州的杜魯茲。最早的房屋建築

當你看到周圍造型別致、美麗壯觀的高樓大廈時,你是否想過人類最早建的房屋是什麼樣的呢?人類最早是以洞為房或構木為巢的。然而洞是天然的,不是人造的。巢雖為人工建造,但利用自然的特別多。洞與巢,具有一些房屋的作用,但不能稱為真正的房屋建築。不過人類的房屋建築正是在洞和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造房屋的事,在距今27000年的捷克多尼維斯托尼斯遺址中有點跡象。那裏有許多成排的圓形大獸骨,人們推測可能是建築房屋的材料。

比捷克遺址更能看出是房屋建築的,要數我國浙江餘姚河姆渡的建築遺址了。它距今有七千多年的曆史,那裏有行行排列有序的木樁和大量帶榫、卯的柱、梁以及窗口板材,這顯然是一處房屋建築的遺址。根據對河姆渡遺址的地質調查,該建築原來應在一片沼澤地的邊緣,地勢低窪潮濕。再從成排的木樁來看,估計是一種幹欄式住宅建築。這種建築是用木(或竹)樁建成一個高離地麵的基座,再在它的上麵建造房屋。這樣人們既可避免瘴癘的危害,又能防止蟲蛇猛獸的襲擊,幹欄式建築形式是從獨木巢居、多木巢居發展演變而成的,直到現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布依族、侗族、景頗族、愛尼族、傣族等兄弟民族,還在使用這種建築形式。最長的城牆

世界上最長的城牆就是我國的長城。

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的大地上,從西北甘肅的嘉峪關向東,翻越祁連山,沿賀蘭山、陰山、燕山,越沙漠,過草原,直達鴨綠江畔,全長12700多裏,因此稱為“萬裏長城”。曆史上先後有20個朝代(包括諸侯國)修築了長城,但秦、漢、明三個王朝修築規模最大。

早在秦始皇以前就已經開始了長城的建造。春秋戰國時期,楚、秦、齊、魏、趙、韓、燕、中山諸國各有自己的城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為了防備北方匈奴貴族的入侵,下令以原來燕、趙、秦北方的長城為基礎,修築一道新的長城。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長城,其規模之宏大就是秦代所做的貢獻。

漢武帝時,又在陰山以北修築了一道“外長城”。實際上是長城內的一道前哨防線。外長城起自新疆,直達黑龍江的西麵,全長近兩萬裏,是我國古代修築的最長的城牆。可惜後來逐漸荒廢,現在在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仍然可見它的遺址。

現在我們見到的宏偉長城,大多是在明洪武至萬曆年間修築的,前後共18次,總共花了100多年才完成。其中嘉峪關到山海關一段,由於工程質量較高,大部分保存完好。長城由關隘、城台、烽燧、城牆四部分組成。關隘設置在交通要道,扼出入長城的咽喉;在城牆上每隔300~400米築有方形城台,供迎戰敵人和相互救應之用;烽燧也叫烽火台,是專門傳遞軍情用的;城牆是長城的主體。居庸關和八達嶺一帶牆身高大堅固,平均高約78米。牆基是用1千多千克重的巨大花崗岩條石砌成,平均寬65米,牆頂平均寬58米,可五馬並馳,10人列隊並行。美國宇航員登月後回望地球,用肉眼就能看到我國的萬裏長城,實為一大壯觀景象。最長的橋

1986年11月26日正式通車的巴林-沙特阿伯海上大橋——“友愛和兄弟情誼之橋”,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橋。這座大橋全長25公裏,東起巴林海岸的傑斯拉地區,西迄沙特阿拉伯東海岸的哈白爾城附近,穿過5個暗島和烏姆娜桑島,中間還建有2個人工島。

巴林-沙特阿位伯海上大橋於1981年9月開工建造,由荷蘭一家公司負責施工。整座大橋實際是由5座梁和7個吹填工程組成的一條海上通道。橋梁用大型鋼筋水泥預製板建造,上鋪柏油,路中間設有1.5米寬的隔離島,每個方向設有4條行車道,還有約2.27米寬的緊急行車道。橋上可通行32噸以下的載重汽車,橋下可通過150米寬的大輪船。

這座大橋是海灣地區最重要的先進工程之一,共耗用了4.7萬噸鋼,16萬噸水泥,35萬立方米混凝土,777萬立方米沙子和314萬立方米的石子,在吹填工程中用了950萬噸岩石,總費用近10億美元。

大橋的建成,溝通了巴林同阿拉伯半島,從而有利於巴林沿海資源的開發,減輕了巴林在進出口貿易中的運輸費用,加強了海灣地區國家間的貿易聯係。有人估計,巴林-沙特阿拉伯海上大橋每天約通過5000~10000輛汽車,從海灣地區到巴林的遊客每年約達20~30萬,巴林因此成為海灣地區的旅遊中心。最大的古代圓形劇場

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古代圓形劇場是意大利羅馬的弗拉維圓形劇場。它是古羅馬弗拉維王朝的創立者韋斯巴薌為紀念征服耶路撒冷,強迫數萬名猶太俘虜於公元72年開始建造,經過八個寒暑,到公元80年由其子狄度完成,故有弗拉維劇場之稱。

整個建築從地麵看去形狀好似正圓,而從高處俯瞰,才知它呈橢圓形。長軸189米,短軸162米,周長527米,占地2萬平方米。牆高57米,共4層,下麵3層是用拱卷支撐的卷廊,四周為看台,可容納觀眾87,000人(一說45,000人)。劇場的中央是舞台,亦為橢圓形,四角有4米多高的牆。台上鋪以木板(現已失),下麵有樂池、道具間以及供角鬥士準備搏鬥的小室和關閉猛獸的籠子共80多間。劇場四周共建76扇大門,散場時一齊打開,十來分鍾內即可將數萬名觀眾全部疏散完畢。該劇場設計得非常巧妙,基礎部分為堅硬的火山石,牆壁用凝灰岩,拱頂上是輕石。外表石塊用勾連攀搭方法連成一起,外形雄壯美觀,柱子上加柱子,發券上疊發券,蓋盤上覆蓋盤,重重疊疊,結構緊密,在古羅馬建築中實屬罕見。

劇場可以進行各種競技表演、馬戲表演,中央舞台區還可以放滿水,形成一個水池,進行模擬海戰表演,但最主要是供角鬥之用。最高的斜塔

比薩斜塔是馳名全世界的奇景之一,座落於意大利的比薩城。斜塔是比薩城內一組古羅馬建築群中的鍾樓,於1174年動工興建,1350年完工。塔身全部用昂貴的大理石砌成,共八層,高約54米。底層有大石柱15根,上麵的各層為30根,頂層12根,鍾就掛在頂層。塔內有樓梯300階,遊客可登上各層眺望比薩城的全景。

比薩斜塔原來設計並不是一個斜塔,因為建基不慎,塔建至第三層時,就向南傾斜。建成後每年向南傾斜約一毫米。由於該塔“斜而不倒”,所以名聲大噪,招引得世界各地遊客蜂至。19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飛機曾在塔的附近丟過30多枚炸彈,影響很大。1972年10月比薩發生了地震,又使塔的傾斜度增加了1.8毫米,幾乎相當於兩年的傾斜度。現在,塔頂部的中心點距它的中心垂直線已偏離了4.4米,向南傾斜5.3度,但斜塔仍巋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