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有的地方受太陽照射的比較多,地麵上的空氣就變熱,膨脹變輕,開始上升。空氣上升以後,空下來的地方就被別處的冷空氣補充了進來。補充進來的空氣又被太陽光曬熱、膨脹、上升,冷空氣又補充進來……空氣總是這樣流動,就形成了風。空氣流動越快,風就越大。由於地球同時不斷地圍繞著太陽公轉和自轉,使得地球上的各個地方接受太陽輻射的熱有多有少,在大氣層形成氣壓帶,各個氣壓帶的氣壓相差很大,使得空氣對流,就形成了大規模的風。風的等級

風的等級是1940年由美國的氣象機構確定的。美國氣象機構製定了一套分級法,把風力分為17級。現在大多數國家采用的都是這種分級法。

0級風,煙囪的煙直接升上天;1級風,煙囪的煙稍微飄動;2級風,風標會轉動,風拂麵,樹葉有聲音;3級風,熱氣球上升,樹葉搖動;4級風,落葉飛舞;5級風,小樹搖動,水麵有波紋;6級風,海上有浪;7級風,大樹搖動;8級風,小樹枝被吹折;9級風,煙囪被吹倒;10級風,樹被連根拔起;11級風,災情慘重;12~17級風,十分少見,將是一場災難。白天的風為什麼比晚上的大?

很多時候,白天很大的風一到了晚上就變得小了很多,這是為什麼呢?

在白天,陽光照射著大地,各地方受熱不均勻,一些地方如裸地、沙灘等,接受陽光較多,而另一些地方如草地、河湖等,接受陽光比較少,這就產生了空氣對流,因此形成了風。這時,高空的風比較大,下降的氣流把高空大氣的動量帶了下來,使得地麵的風速加強了。而到了晚上,地麵的溫度開始下降,空氣上下的對流減弱,高空大風的動量不能傳下來到達地麵,所以風速也就減小了。高處的風為什麼比低處的要大?

空氣運動要受到摩擦力的影響,在地麵上的空氣所受的摩擦作用最大,尤其是在起伏不平的山地,空氣最容易形成渦漩運動。隨著高度增加,摩擦作用減少,風速也就大增了。就是同一地區,近地麵的空氣溫度也不一樣,有的高些,有的低些。這樣,在同一高度的水平麵上,溫度就不均勻,引起氣壓的不均勻(稱氣壓梯度),可使風速增大。風吹過來為什麼是一陣大一陣小?

空氣的流動並不按照直線方向,而是帶有大大小小渦旋的不規則運動。這種不規則運動就是空氣的“亂流運動”。由於地表粗糙不平,接觸地表的小團空氣不但因地表摩擦作用而減速,而且流速還會發生差異而產生大大小小的空氣渦旋。空氣在流動中遇到到高樓、山丘等障礙物時,會形成空氣渦旋。空氣渦旋還常常形成於地麵受熱不均、產生局部對流的地方,或者是兩股流速不同或方向相反的氣流之間。

不管哪種原因產生的渦旋,它們都隨著氣流總的方向一邊旋轉一邊前進。前進中又相互幹擾、變形、合並或擴散。就空氣整體來說,雖然仍向同一個方向流動,但對每一小團空氣來說,則是有快有慢不規則的曲線運動。對固定地點來說,隨著許多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渦旋過往,渦旋位置的不斷變換,風便會一會兒大一會兒小,顯示出它的陣性特點。台風的形成

熱帶海洋是台風的“老家”,台風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是比較高的海洋溫度;二是充沛的水汽。在溫度高的海域內,如果正好碰上了大氣裏發生一些擾動,大量空氣便開始往上升,使海麵氣壓降低,這時海域外圍的空氣就源源不絕地流入上升區,又因地球自轉的關係,使流入的空氣像車輪那樣旋轉起來。當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成水滴時,要放出熱量,這又助長了低層空氣不斷上升,使地麵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這就形成了台風。台風的命名

每年台風季節來臨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從天氣預報中聽到各種各樣的台風名字,如杜鵑、聖帕等等。那麼台風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台風的名字來源於第31屆台風委員會通過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即台風)命名表,該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日本、老撾、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等14個成員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0組;每組裏的14個名字(每個成員提供1個名字),按每個成員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命名表按順序、循環使用。根據規定,一個熱帶氣旋在其整個生命過程中無論加強或減弱,始終保持名字不變。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國或地區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等。中國提供的名字是:“龍王”、“玉兔”、“風神”、“杜鵑”、“海馬”、“悟空”、“海燕”、“海神”、“電母”和“海棠”。台風為什麼多在夏天出現?

台風產生的地區通常在北緯5~20度的熱帶海洋上,諸如菲律賓以東的海洋以及南海、西印度群島、澳大利亞東海岸等區域。夏季這裏的氣候又熱又潮濕,熱空氣不停地向高空流動,使得海麵形成低氣壓區,高氣壓海麵的冷空氣會不斷地補充過來。受熱以後上升的熱空氣,在高空遇到冷空氣,凝成水珠放出熱量,使海麵空氣加速上升,其他地區的冷空氣也加速補充過來。由於地球自轉作用,流動的氣流出現旋轉,形成氣旋,這就是台風了。台風眼裏為什麼沒有風?

台風是熱帶海洋上的大風暴,它實際上是範圍很大的一團旋轉的空氣,邊轉邊走,四周圍的空氣繞著它的中心旋轉得很急。空氣旋轉得越急,流動速度越快,風速也越大。但是在台風中心大約直徑為10千米的圓麵積內(稱為台風眼),因為外圍的空氣旋轉得太厲害,外麵的空氣不易進到裏麵去,那裏好像一根孤立的大管子一樣。所以台風眼區的空氣,幾乎是不旋轉的,因而也就沒有風。

不但如此,由於台風中心外圍的空氣,一方麵環繞中心以反時針方向旋轉,另一方麵還挾帶著大量的水蒸氣上升,形成大片灰黑色密布的雲層,下著傾盆般的暴雨。而在台風眼區,空氣是向下沉的,因而雲消雨散,會出現暫時的晴天,夜間還能看到一顆顆閃爍的星星。一般隻有6小時,台風眼就過去了,接著天氣又重新變得很惡劣,仍然是狂風暴雨。怎樣判斷台風已經遠離了?

台風侵襲期間,往往是風狂雨驟。如果突然風歇雨止,這並不表示台風已經遠離。這應該是台風眼經過的時候,一般而言,二三十分鍾之後,狂風暴雨會再度來臨。所以,這個時候千萬不可以認為台風已經遠離。

此後,如果風雨漸次減小,並變成間歇性降雨,慢慢地風變小,雲升高,雨漸停,這才是台風離開了。如果台風眼並未經過當地,但風向逐漸從偏北風變成偏南風,且風雨漸小,氣壓逐漸上升,雲也逐漸消散,天氣轉好,這也表示台風正遠離中。台風與颶風的不同

台風與颶風都屬強度最強一級的熱帶氣旋,隻是稱呼不同。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出現的中心最大風速超過33米/秒的熱帶氣旋稱之為台風(typhoon),北大西洋、加勒比海、東北太平洋等海域的稱之為颶風(hurricane),北印度洋、孟加拉灣、阿拉伯海等海域的稱之為強氣旋性風暴(severe cyclonic storm)。自然景觀的“雕塑者”

空氣的水平運動形成了風,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都有風的足跡。我國西北沙漠中被沙漠掩埋的樓蘭古城和一些被風吹蝕而形成的古城堡,都是風作用的結果。當風攜帶著沙粒疾駛而過時,一塊塊孤立的岩石,下部被帶有大量沙粒的粗糙“風手掌”不斷磨蝕,破壞得比較快。岩石上部,由於風攜帶的沙粒少,磨蝕得比較慢。日久天長,就形成了上部粗大,下部細小的“石蘑菇”了。再如,風攜帶著沙粒對岩石長期磨蝕時,鬆軟的岩石被磨蝕成凹槽狀,堅硬的岩石相對凸起,形成一道道線條,岩石表麵的一些裂隙經過風的磨蝕,形成好似城堡的景觀,稱之為“風蝕城堡”。風吹走了地麵的泥沙,使大地裸露出岩石的外殼,或僅有礫石剩下,形成荒涼的戈壁。被風吹走的泥沙,當風力減弱或一遇障礙時就會將沙粒堆成沙丘,掩蓋地表。正是由於風的這些作用,所以它才被稱為自然景觀的“雕塑者”。為什麼水麵上的風要比陸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