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主要是因為當雲和雲碰撞產生雷電時,空氣中的水分子分布不是直線的。美國國家氣象局的科學家認為,每當暴風雨來臨,雨點即能獲得額外的電子。而電子是帶負電的,這些電子會追尋地麵上的正電荷。額外的電子流出雲層後,要碰撞別的電子,使別的電子也變成遊離電子,因而產生了傳導性軌跡。傳導的軌跡會在空氣中散布著不規則形狀的帶電離子群中間跳躍著迂回延伸,而一般不會是直線延伸。所以,閃電的軌跡總是蜿蜒曲折的。雷電為什麼多集中在春夏季節?
雷電是雷雨雲中的放電現象。形成雷雨雲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即空氣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濕空氣上升的動力,空氣要能產生劇烈的對流運動。春夏季節,由於受南方暖濕氣流影響,空氣潮濕,同時太陽輻射強烈,近地麵空氣不斷受熱而上升,上層的冷空氣下沉,易形成強烈對流,所以多雷雨,甚至降冰雹。
而冬季由於受大陸冷氣團控製,空氣寒冷而幹燥,加之太陽輻射弱,空氣不易形成劇烈對流,因而很少發生雷陣雨。但有時冬季天氣偏暖,暖濕空氣勢力較強,當北方偶有較強冷空氣南下,暖濕空氣被迫抬升,對流加劇,也會形成雷陣雨,出現所謂“雷打冬”的現象。此外,雷暴的產生不是取決於溫度本身,而是取決於溫度的上下分布。也就是說,冬天雖然氣溫不高,但如果上下溫差達到一定值時,也能形成強對流,產生雷暴。為什麼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後才聽到雷聲?
在夏天經常出現雷電交加的現象,而且總是閃電過後幾秒至十幾秒才聽到雷聲。這是為什麼呢?雷電是雲層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電荷在放電時產生的電火花,既有光也有聲。實際上閃電和雷聲是同時出現的,而我們之所以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是因為在空氣中,光每秒鍾要傳播300萬千米,而聲音在空氣中隻能1秒鍾傳播034千米。聲速隻有光速的九十萬分之一。光的傳播速快,很快就能到達地麵,而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慢,過一會兒才會傳到大地上來。所以就會先聽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了。雷聲遇到雲層或高大的建築物後要產生反射,所以一個閃電後雷聲一般要持續一段時間才會消失。雷雨前為什麼天氣很悶熱呢?
當天氣非常悶熱時,人們往往會說:“可能要下雷陣雨了。”為什麼雷雨前天氣會悶熱呢?
出現雷雨天氣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地麵溫度要高;二是大氣濕度要大。地麵高溫,靠近地麵空氣的溫度能上升得很高,氣溫升高後會輕輕地浮向高空,但如果隻是熱,而空氣卻很幹燥,雷雨也不會發生。因為隻有濕度大的空氣上浮到了高空,遇到凝結核,才會形成雷雨雲。天空中有了雷雨雲,才可能有雷雨發生。而天氣熱,空氣中的水汽多,人身上的汗就不容易消散,我們就會感到十分悶熱。這就如同我們在溫度高,水汽多的浴室裏洗澡,感到又熱又悶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悶熱是大氣裏水汽多、溫度高的表現,也是雷雨發生的預兆。不過有時候雖然天氣十分悶熱,但卻落不下雷雨來,這是因為夏天雷雨的範圍比較小且不確定,雨可能落在了別處。“瑞雪兆豐年”
“瑞雪兆豐年”是一句流傳比較廣的農業諺語,意思是說冬天下幾場大雪,是來年莊稼獲得豐收的預兆。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冬季天氣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蓋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較鬆軟的,裏麵藏了許多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不傳熱的,這樣就像給莊稼蓋了一條棉被,外麵天氣再冷,下麵的溫度也不會降得很低。等到寒潮過去以後,天氣漸漸回暖,雪就慢慢融化了。這樣,非但保住了莊稼不受凍害,而且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裏,給莊稼積蓄了很多水,對春耕播種以及莊稼的生長發育都很有利。同時,化雪的時候,要從土壤中吸收許多熱量,使土壤變得非常寒冷,溫度降低許多,這樣,害蟲就會凍死。此外,大雪還能為土壤增添肥料。雪中含有很多氮化物,在融雪時,這些氮化物被融化的雪水帶到土壤中,成為土壤的好肥料。所以說,冬季下幾場大雪後,是來年莊稼豐收的預兆。雪對人體健康有哪些益處?
雪對人體健康有很多好處。《本草綱目》早有記載,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間有用雪水治療火燙傷、凍傷的單方。經常用雪水洗澡,不僅能增強皮膚與身體的抵抗力,減小疾病,而且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如果長期飲用潔淨的雪水,可益壽延年。這也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長壽老人長壽的“秘訣”之一。雪為什麼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數量要少1/4。重水能嚴重地抑製生物的生命過程。有人做過試驗,魚類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會死亡。雪花的形狀
這和水的結晶習性有關。天然水凍結的冰和大氣中水汽凝華結晶的雪,它們的結晶學特性,都屬於六方晶係。六方晶係具有四個結晶軸——一個主軸加上三個輔軸。三個輔軸分布在同一個平麵上,互相以六十度的角度對稱相交。主晶軸就從三個輔軸的交點上引申出來,並垂直於輔軸所構成的平麵。六方晶係最典型的代表就像是幾何學上的一個正六麵柱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