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製的“神炮”射束炮,發射的是一種中性粒子束。當空間偵察器發現敵方發射洲際導彈時,就開始對導彈進行監視,並不斷向“神炮”發送有關敵導彈的數據。在敵導彈脫離大氣層時,運載“神炮”的飛行器或衛星隨即根據指令機動到最佳射擊位置,向目標發射粒子束,將敵導彈擊毀。
射束炮的突出特點,一是它的能量高度集中,威力大;二是效能高;三是速度快,在不到1秒鍾的時間內可摧毀1000千米以外的目標,因而成為理想的反導彈和反衛星武器;四是無慣性,使用方便靈活,可以隨時改變射束的發射方向;五是不受天氣條件影響,具有“全天候”的作戰能力。
[我還想知道]
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研製成一種叫做“神炮”的粒子束武器,將它配置在衛星或宇宙航行器上,用來攔截處於主動段的洲際核導彈等目標。
射束炮通常用高能閃擊或脈衝方式發射。用脈衝方式發射時,其射程可達10千米以上,在幾毫秒的時間內即可將目標擊毀。21世紀的迫擊炮要提高它的
反應能力與機動能力嗎?未來的迫擊炮,特別是射程較遠的大口徑自行迫擊炮,將配用一些先進的技術裝置,如偵校雷達、微型計算機和大容量、帶數據傳輸裝置的計算機等。
在提高迫擊炮的快速反應能力的同時,還應大力增強它的機動能力,使迫擊炮在未來戰場上具有與坦克、裝甲車一樣的靈活機動性,以充分發揮它的火力威力。為此,美國將研製的采用炮塔結構的120毫米迫擊炮安裝在裝甲車的底盤上,既可提高安全防護性,又可使迫擊炮具有快速的機動能力。未來迫擊炮還將配用本領不凡的各種新型彈藥。因此,各國一方麵在改進現有的傳統彈藥,另一方麵又積極研製各種新彈藥。
目前,比利時、西班牙、希臘和法國等在研製迫擊炮用的新型彈藥,如子母彈(特別是雙用途子母彈),以擴大迫擊炮在未來作戰中的使用範圍。德國、英國、美國和瑞典等國在研製反裝甲製導迫擊炮彈,所采用的製導方式有激光、毫米波、紅外和光纖製導等。
此外,美國陸軍還計劃為迫擊炮研製能使敵方武器裝備中的激光傳感器失效的迷盲彈藥和反裝甲彈藥等。
[我還想知道]
迫擊炮的發明距今已有100多年了。
迫擊炮的最終效能是通過彈丸體現出來的,因此改進的著眼點放在彈丸的彈藥上。電熱炮是利用外部電源提供的
電能而獲得了較高的初速度的嗎?通常所用的以固體發射藥為能源的火炮,初速一般為1000米/秒左右。初速最高的坦克炮,也僅為1600~1700米/秒。
從試驗情況來看,電熱炮確實能大大提高火炮初速,一般可達到2000米/秒以上。
電熱炮是利用外部電源為彈丸飛出炮口提供全部或部分能量,它主要由外部電源和加速兩大部分組成。在它的炮閂中引入了高壓電極和內含燃料的毛細管。在這種炮的燃燒室內裝的是用來產生高壓氣體的含氫化合物或其混合物。
用電熱炮發射彈丸時,外部電源提供的電能經導線輸入連接毛細管的電極,在強電流作用下電極放電,激發毛細管中的燃燒,從而產生高達幾萬攝氏度的高壓等離子體。在高壓作用下,高溫等離子體迅速由噴口射入含有氫化合物的燃燒室,將輸入的電能轉化為熱能。
在燃燒室中,等離子體與含氫化合物發生作用,產生大量的氣體,使壓力驟然升高,從而沿炮管將彈丸加速推出炮口。
電熱炮的優點是輸入電能水平的要求較低,便於使設備小型化,而且它還具有初速高、射程遠、後坐力小等優點,因而它有可能領先於電磁炮而早日投入實戰使用。
[我還想知道]
美國於1991年研製成了155毫米電熱炮,並進行了野外試驗。
俄羅斯也在FST-2坦克上試驗了135毫米電熱炮,初速達2500米/秒。電磁炮是在強電磁作用下
獲得較高的初速度的嗎?電磁炮與一般火炮不同,它不用火藥,所以不用擔心發生膛炸和瞎火。更重要的是,它能以極快的速度將彈丸射向目標,既不產生後坐力,命中率又高,因而一些科學家對研製電磁炮發生很大的興趣。
實際上,電磁炮無論在作用原理或是結構上,都比一般火炮簡單,操作使用安全方便。
電磁炮有兩條十幾米長的銅導軌,而炮彈卻很小,隻有五分硬幣那樣大。炮彈裝在兩條銅導軌之間。
發射時,給兩條導軌接上電源,一按發射電鈕,線路就接通了。這時,彈丸在強電磁力作用下,就像流星似地在空中劃出一道白光,從導軌上飛射出去。
電磁炮兩條導軌之間用一滑塊連接。當電流流過滑塊上的金屬箔片時,箔片氣化為等離子體,在強磁場中受到加速力的作用。顯然,放在滑塊前的彈丸就會被高速發射出去。
電磁炮距離投入實用的目標已經不遠。因此,世界各國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電磁炮進行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從實驗室走向戰場,成為與火藥火炮相競爭的大威力武器。
[我還想知道]
美國西屋公司研製的實驗電磁炮,是最早出世的電磁炮的代表,它采用方型炮管,炮身(不包括外接電源)長約10米,重3噸,能使彈丸飛行速度達到3000米/秒。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也研製成了實驗用的電磁炮,使我國在電磁炮的研製方麵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坦克的“耳目”是先進的
潛望鏡和通信設備嗎?小朋友們第一次見到坦克時一定會為它的模樣和氣勢驚歎不已,尤其是作戰時門窗都關閉,那麼坦克是怎樣瞄準目標射擊和同外界聯係的,特別是坦克裏麵噪音很大,乘員之間又是如何交談的呢?
其實,這個奧秘的關鍵就在於坦克有著特殊而機敏的“眼睛”和“耳朵”。
我們先來看看坦克的眼睛。現代坦克用的是更加先進的潛望鏡。它已經具有望遠、夜視和測距幾種本領了。如果你注意的話,就會看到在坦克車體、炮塔上開有許多小窗孔,孔上裝有潛望瞄準鏡。這些眾多的潛望鏡就是坦克的火眼金睛,它們既能用來觀察、瞄準,還可以用來測距離。其中有的“眼睛”能在白天看清遠方的目標,甚至能透過雲霧、雨、雪和煙塵進行觀察、瞄準;有的像夜貓眼一樣,在漆黑的夜晚,照樣能捕捉目標。
至於坦克的靈敏“耳朵”,那就是豎在坦克炮塔上的像細長鞭子的天線、裝在車內的無線電台和車內通話器。天線是坦克與外界聯係的觸角,通過它發射或接收無線電波。電台用來向上級或友鄰通報情況,以及接受上級的指示,它有近百個固定頻率,一般可在方圓20千米範圍內進行通訊聯係。車內乘員都配有專用通話器。它實際上就是一部電話,其受話的耳機安裝在坦克帽上,而送話器則緊緊貼附在乘員的喉頭部位,所以叫做喉頭送話器。當車長要向各乘員通話時,他就將安裝在胸前的開關扳到發話位置,而各乘員的收話器開關總是打開的。
[我還想知道]
會噴火的坦克從普通坦克上的改裝是將大炮折去,換上重型噴火器。並將噴火器用的烯料瓶和壓力瓶等裝在坦克內。
坦克上麵伸出的像炮管的就是噴火管。坦克的新潮時裝是爆炸塊裝甲嗎?
在1982年爆發的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軍隊別出心裁地給他們的坦克穿上了新潮時裝。
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的坦克由於有這種新時裝的保護,被對方擊毀的坦克僅數十輛,而敘利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被擊毀的坦克共達500多輛,此後,坦克這種新時裝便名聲大震,美國、英國、蘇聯、法國等許多國家組織人員仿製,來裝備自己的坦克。
坦克這身新潮時裝如此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偏愛,它到底有什麼誘人的魔力呢?
其實,這種時裝就是用薄鋼板製成的普通扁平盒子連成的,裏麵裝有炸藥。在盒子的四角或兩端鑽有螺孔,以便將它固定在坦克裝甲上。
盒內裝的是鈍感炸藥,一般不易引起爆炸,甚至普通的機槍子彈或炮彈破片擊中它也不會起作用。但是,當它遇到破甲彈和反坦克導彈時,就會立即引起爆炸,將破甲彈或導彈彈頭部產生的金屬射流衝散、攪亂,使其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從而保護了坦克裝甲不被擊穿。因此,人們把它叫做爆炸式裝甲或爆炸塊裝甲,也有稱為反應裝甲或反作用裝甲等。
爆炸塊裝甲可說是坦克的新式護身法寶,它的重量輕,體積小,製造、安裝和維護都很方便,而且價格也較低廉。
戰場實際使用證明,爆炸塊裝甲能使破甲彈或反坦克導彈的破甲能力降低50%~90%,而其防護效能相當於同樣重量普通裝甲的10倍。
然而,強中自有強中手。正當爆炸塊裝甲稱王稱霸之時,它的克星——長鼻子導彈出世了,向它提出有力的挑戰。
但是,爆炸塊裝甲也不示弱。為了對付長鼻子導彈,爆炸塊裝甲由一層增加到兩層,有的甚至多達三層……
爆炸塊裝甲和長鼻子導彈之間的競爭,促進了坦克裝甲和反坦克武器的不斷發展。[我還想知道]
一輛坦克掛裝10平方米大小的爆炸塊裝甲,重量僅增加1~2噸,對坦克的機動性能影響不大。
長鼻子導彈是用鼻子先引爆鐵盒子,然後用鼻子後麵的導彈頭擊穿裝甲。海軍的艦艇是按不同的
劃分標準而命名的嗎?海軍的主要部分是它的艦艇。通常分為戰鬥艦艇、登陸作戰艦艇和勤務艦船幾類。
戰鬥艦艇是裝備有專用武器、直接進行海戰的艦艇,包括水麵戰鬥艦艇和潛艇。如果細分,那麼按執行的基本任務不同,區分為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艇)、魚雷艇、導彈艇、獵潛艇、水雷艦(艇)、反水雷艦(艇)和登陸艇(艦)等;按排水量、武器裝備不同,分為不同的艦級;在同一艦級中按外型、構造和戰術技術性能不同,又分為不同的艦型。一般排水量在500噸以上稱為艦,小於500噸的稱為艇。不過潛水艇不論排水量大小,習慣上都稱艇。艦艇的動力裝置現在除了常規動力外,不少已改為核動力型的了。
海軍的艦艇和民用船隻的區別不在噸位大小,主要是船體的堅固結構、航速、抗沉、耐波程度不同。再就是偵察、通信和導航係統,一般船隻沒有海軍艦艇那樣齊全、先進。民用船隻一般情況下也不裝備武器。
[我還想知道]
海軍是高科技在軍事應用上的縮影。空軍陸軍沒有航空母艦和潛水艇,而海軍有兩軍幾乎所有的兵種,騎兵除外。
現代海軍可以進行空中、海上、臨海陸地和島嶼、水下和海底的各種戰爭。航母因可以裝載大量軍事武器
而被稱為海上活動的島嶼嗎?海軍艦艇中,外形和噸位最大的是航空母艦。它被稱為海上軍事基地或活動島嶼。按噸位分成大中小三種:排水量在6萬~9萬噸是大型航空母艦,約載有飛機70~100架;中型的排水量在3萬~6萬噸,載有飛機50~70架;小型的排水量在3萬噸以下,載飛機在50架以下。航空母艦有常規動力和核動力兩種,根據戰鬥任務不同,分為攻擊型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