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觀察是對的,前麵那種叫“預成論”的學說是錯的。動物的胚胎從最簡單的一個卵細胞開始,在受精後,開始分裂,由一個細胞變成兩個、四個、八個、十六個……一直到數不清的細胞,這些細胞隨著時間的變化,又在整個胚胎中間出現空腔,並且整個變形,細胞分成許多細胞團,它們有的變成神經係統,有的變成內髒。其他各種組織和器官,也都逐步發育起來,不同的器官又組成不同的係統。這個學說叫“漸成論”。經過現代科學方法的驗證,漸成論是科學的,正確的。
從上麵說的變化過程看,人體的胚胎正好又重演了動物進化的過程,即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水中生物,經過有空腔的時期、魚期、哺乳動物期,最後才變成人。
從胚胎的發育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論是魚類、龜類(爬行動物)、兔(哺乳動物),或是人,從一開始,是極為相像的,以後慢慢演化,才逐漸變成不同的動物。
人體在由單細胞卵子,一直到由母體分娩出來,獨立生活,大約需要九個多月,所以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就是這個意思。
身體的構造
胚胎最早是由一個單細胞——卵子發育起來的。到了分娩時,人體已經是由萬億計的細胞構成了。這些細胞分成不同的種類,組成不同的組織,再由各種組織組成不同的器官,而不同的器官則組成不同的係統。這些不同的細胞、組織、器官和係統,不僅構造和形態不一樣,它們的功能也完全不同。
在這裏,我們先介紹細胞的構造。
細胞是人體最基本的構造單位。最小的細胞要用顯微鏡才能看見;大一些的細胞像卵子,用放大鏡就可以看到了。但不論細胞大小怎樣,形狀有多麼不同,它們都有相同的基本構造。我們可以用一個典型的模式來加以表示。
我們可以把細胞比喻成一個餃子,最外邊是一層極薄的細胞膜,就像餃子皮;餃子餡就是一團比較致密的東西,叫細胞核。在核和膜之間,則是一些稀一點的膠狀物,叫做細胞質。
細胞膜很薄,一般隻有75埃的厚度(1厘米=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0埃),換句話說,在一個針尖大的地方,即大約100微米(0.1毫米)的地方,可以容納下13000多層的細胞膜。這層膜並不是簡單地把內容物包裹起來就完了。它有十分重要的結構。我們身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以及在生理活動中產生的廢物,都是在細胞內出現的,它們必須透過這層膜與細胞外的環境進行交換,所以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細胞質則是儲存營養物質的地方,細胞至關重要的生命活動都在這裏進行。
細胞核是一種比較致密的結構,它的表麵又有一層核膜,以與細胞質分開,核膜內含有核仁和核質,這些東西與人體的遺傳有密切的關係。每一個人看上去很像自己的父母,這是因為,他們的身體都是由父親的精細胞和母親的卵細胞中的細胞核物質,兩者互相結合,並逐漸演化而成的。
人體細胞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血液中有不同形狀的血細胞,如紅血細胞像一個個燒餅,中間薄一些,周圍邊緣則厚一些。還有一種白血細胞,它們比紅細胞大,外形看上去像楊梅,圓球形。肌肉的細胞則像織布時用的梭子,中間粗,兩頭尖。至於神經細胞,則外形像星星,向四周放射出條狀的構造。又比如皮膚表麵、口腔黏膜的表麵,都是由好幾層細胞構成的,細胞形狀有方形的、柱形的,有的則是不規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