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細胞有不同的功能。它們組合在一起,構成不同的器官,再由不同器官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係統。比如,胃的最裏麵一層是黏膜層,下麵就是肌肉細胞組成的肌肉層,不同的層次又由結締組織把它們粘合在一起。胃隻是一個器官,是消化係統中的一個器官,還有其他器官如食管、小腸、大腸,再加上肝髒等等,就構成整個消化係統。就宏觀看,人體可大略分成頭部、軀幹部和四肢。頭與軀幹由頸部聯在一起。
頭部有眼、耳、鼻、口腔。最上方是由一些扁骨構成的頭顱,裏麵裝著腦髓,那是人體的“最高司令部”。頸部有喉頭,氣管和食管都從這裏通過,進入軀幹。軀幹分為上半截的胸和下半截的腹,這裏有心、肺、肝、腸等重要器官。附著在軀幹上的是上肢和下肢。這些不同器官互相配合,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
人體小天地
我們的祖先認識人體,首先是肉眼能見到的那些結構,像頭部、四肢、軀幹、頸部;進一步還看到五官、內髒、肌肉,甚至血管、神經等等。
人體畢竟是有生命的,每天都要進行生命活動,包括吃飯、走路、幹活,一直到思維。這些生命活動是怎樣進行的呢?
限於古代的科學水平還比較低,很難直接觀察到這些生命活動的實際情況,比如心髒是怎樣跳動的。生命是怎樣維持的,人體每天是怎樣生活的,有什麼生理方麵的變化等等。
古人除了千方百計觀察一些生理活動,像血液從傷口流出、氣從鼻子吸入呼出等等氣血的活動以外,還借助古代的一些哲學思想來思考和推理,以說明生命活動的過程。古人認為,人生活在天地間,必然與自然界有密切的關係。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睡覺,白天要活動;天冷要加衣、少外出,天熱則多在戶外活動,要減衣等等。
古人有一種思想,叫做“同類相應”,意思是指同性質的事物,都有互相追隨的趨勢。人生活在自然界,為了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人也要跟著發生一些變化,這個道理正如“同類相應”一樣,古人把這種現象稱為“天人相應”。在這裏,“天”是指自然界,“人”是指人體。
“天人相應”的思想,認為人體是一個小天地、小宇宙,自然界的一些現象,在人體上也有所反映。比如說,自然界有四季變化,春季天氣溫暖,樹木開始發芽,青草萌發,冬眠的動物開始蘇醒;夏天炎熱,萬物繁衍茂盛;秋季涼爽,植物開始結果實;冬季嚴寒,天寒地凍,萬物收藏。人體內部也與四季一樣,在四季裏經曆了從冬季深居簡出、氣血流動緩慢,一直到盛夏氣血旺盛;再由夏季逐漸轉入蟄伏室內,氣血又逐漸減慢循環。在一天裏,白天有太陽,氣溫高,萬物都出來活動,人體也是氣血流通旺盛;到晚上氣溫變低,一切生物活動暫停,人體的氣血也流動緩慢,並進入睡眠狀態。
古人甚至把自然界的一切現象都在人體內找到相應的對應部分,如天有日月,人有兩眼,天是圓的,人頭頂也是圓的;地是方的,人的雙足也是方的;一年有365天,人體也有365個大小骨節等等。
其實,這些對應的部分,有的是巧合,有的則有些牽強附會。但是,古人從“天人相應”的道理領悟到,人體一定要積極地調整自己的身體,以適應自然界的種種變化,才能保持健康,這種思想卻是十分積極和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