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把皮膚劃破後,雖然流血會自動凝結,不過傷口還是應該及時處理,擦點碘酒,消消毒。不然傷口容易感染化膿。如果因為感染上破傷風杆菌,那就太危險了。破傷風杆菌會在傷口內繁殖,產生毒素,而毒素侵犯神經係統,會使全身或大部分的肌肉發生強直性抽搐,甚至造成死亡。
一個人的血液量
一個人的體內究竟有多少血液?都存在什麼地方?是血液多些好呢,還是少些好呢?都是人們關心的問題。
人體內的血液總量叫做血量。正常人的血量是體重的7%~8%,這就是說每公斤體重含有70~80毫升血液(血比重為1.05~1.06)。按此計算,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他的血量是4.5升左右。不過,每公斤體重的血量還與性別、年齡、身體狀況有關,例如男子比女子多,幼兒比成年人多,身體強壯的比瘦弱的多。
人體在安靜狀態下,大部分血液都在心髒、血管中迅速流動,這部分血量稱為循環血量;還有一部分滯留在肝、肺、腹腔靜脈以及皮下靜脈等處,流動緩慢,血漿較少,血細胞較多,這部分血量稱為貯存血量,上述地方特稱之為貯血庫。循環血量與貯存血量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運動、勞動;情緒激動、體溫升高或大量失血時,貯存血便迅速釋放出來加入到循環血中,以便增加循環血量。在運動停止後轉入安靜狀態並不需更多循環血時,又有一部分循環血進入貯存庫內貯存起來。
人的血量是相對恒定的,與正常平均值相差不超過10%。血量的相對恒定可使心血管內保持適當的充盈度,隻有心血管保持一定的充盈度,才能使人體的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如果血量減少很多,血壓就會下降,導致血液流速減慢,致使組織細胞在單位時間內得不到足夠的血量,從而導致氧和養料的供應不足,而且代謝產物因排出不暢而堆集起來,也將損害組織細胞的正常代謝和正常機能。相反,如果血量增加過多,例如在大量輸液或輸血時,其輸入量如果本多,心血管過於充盈,必將增加心髒負擔,導致心力衰竭。所以,血量的相對恒定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之一。
現在談一談失血的問題。失血對人體的影響隨著失血量的多少而不同,如果失血量較少,不超過總血量的10%,血管內血液充盈度尚無明顯改變,這時貯存庫血管收縮,釋放一部分血液,使循環血量得到補充,人體可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如果失血較多,達總血量的20%時,機體的代償機能將不足以維持血壓的正常水平,就會出現一係列臨床症狀。如果失血量超過30%或更多時,就可能出現低血壓,心跳加快、脈搏微弱、缺氧、皮膚蒼白等症狀,甚至危及生命。必須及時搶救,才能轉危為安。
血液家族成員的分工
紅細胞運氧
我們知道,人身體內部的組織細胞需要不斷地獲取氧,並將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這樣才能維持生命活動。那麼,組織細胞是怎樣獲取氧和怎樣排走二氧化碳的呢?
原來,為組織細胞運送氧的是血液中的紅細胞。紅細胞漂浮於血漿中在血管內流動,周而複始地循環著,從不停頓。以成年人為例,血液在體內運行一周隻需要10~26秒鍾,它這樣快速不停地流動,主要任務之一是為了運送氧到各個組織細胞,同時帶走組織細胞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紅細胞之所以能夠攜帶並運送氧,是因為它含有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既能與氧迅速結合,也能與氧迅速解離,當血液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時,由於那裏的氧分壓高,氧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便結合形成鮮紅色的氧合血紅蛋白;當血液流經組織中的毛細血管時,由於那裏的氧分壓低,較多的氧合血紅蛋白又迅速離解成為血紅蛋白和氧,於是離解出來的氧進入組織,供組織細胞利用。
組織細胞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有90%是通過紅細胞運走的。其中70%左右.的二氧化碳在紅細胞內,形成碳酸氫鹽,其餘20%左右的二氧化碳在組織中與還原血紅蛋白結合成為氨基甲酸血紅蛋白。當血液流經肺部時,由於肺泡中的二氧化碳分壓低,血液中的碳酸氫鹽變為碳酸而又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所生成的二氧化碳隨即通過血漿和毛細血管壁向肺泡擴散,然後呼出體外;而經氨基甲酸血紅蛋白運輸的二氧化碳在肺部氧分壓高的情況下,血紅蛋白與氧結合促進了二氧化碳的釋放,釋放出的二氧化碳也經肺泡排出體外。總之,在肺部氧和血紅蛋白的結合,有利於二氧化碳的釋放,在組織內氧合血紅蛋白中氧的釋放,有利於與二氧化碳結合。
紅細胞中血紅蛋白與氧結合能力減低時,會導致各種症狀。例如,患貧血的人由於血紅蛋白減少,紅細胞攜帶氧的能力差,因而造成機體種種缺氧症狀;患嚴重肺部炎症、肺氣腫的人,由於氧與血紅蛋白結合的量減少,於是在毛細血管豐富的體表如口唇、指甲等處呈現出紫色而非鮮紅色;一氧化碳中毒時,由於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比氧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大200多倍,從而影響了血紅蛋白與氧的結合,造成組織缺氧甚至危及生命。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後呈桃紅色,所以一氧化碳中毒者在毛細血管豐富的體表呈桃紅色而不呈鮮紅色或紫色。
白細胞與免疫
人體內存在著完善的免疫係統,這個係統在身體內起著重要的防禦作用。白細胞是這個係統中的重要成員,是機體進行免疫反應和實現免疫功能所依靠的細胞群體。當白細胞減少或它的機能受阻時,便直接影響機體對病菌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免疫是有機體識別、破壞和排除一切抗原性異構物質的一種功能。異構物質來源於身體外部的,叫外源性異物,如致病的細菌和病毒等;來源於機體本身的,叫內源性異物,如衰老了的或者變性了的自身細胞以及由自身細胞發生突變而形成的腫瘤細胞等。總的來說,不管外源性異物還是內源性異物,通常都稱為抗原。抗原一般是大分子物質,能刺激機體發生免疫反應。免疫反應的作用一是清除侵入機體的微生物、異體細胞(自身以外的細胞)及大分子物質,對機體起保護作用;二是監視和清除機體受病毒及其他致突變因子作用而產生的突變細胞,使機體得以自身穩定,所以一般業說免疫反應對機體有利。然而,在一定條件下也會對機體不利,例如變態反應及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