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體內的河流——血液2(1 / 3)

第八章人體內的河流——血液2

白細胞

白細胞為無色有核的球形細胞,一般較紅細胞體積大,在流動狀態下形態多變,靜止時呈圓形,能作變形運動穿過毛細血管進入周圍組織,發揮其防禦和免疫功能。光鏡下,根據白細胞胞質內有無特殊顆粒,可將其分為有粒白細胞(granulo-cyte)和無粒白細胞(agranulocyte)兩類。有粒白細胞又可根據顆粒的嗜色性,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無粒白細胞有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兩種。

血液隻是白細胞短暫逗留的地方。白細胞在血管外產生和發育後,進入血管參加血液循環,並隨血流流到全身各處。在血管內逗留數小時後穿出血管離開血液進入各處的結締組織。

除淋巴細胞外,其它白細胞不再返回血管,而在血管外執行功能,並在該處死亡。其中,中性粒細胞在結締組織中隻能活2~3天,嗜酸粒細胞活8~12天,活10天,單核細胞可活數月或更長。

血管內的白細胞一部分懸浮在循環流動的血液中,這部分稱循環白細胞;另一部分白細胞附著在小血管的內壁上稱邊緣白細胞。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循環白細胞數目,新生兒為15000~25000個,出生後第四天下降到12000個,從7歲開始才與成年人的數目相同。成年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白細胞數目為5000~9000個,其中中性粒細胞占55%~70%,嗜酸粒細胞占1%~4%,嗜堿粒細胞占0.1%~1%,淋巴細胞占20%~33%,單核細胞占3%~8%。6歲前兒童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數明顯偏低,而淋巴細胞可占白細胞總數的45%以上。一般在劇烈運動或進食後白細胞總數會顯著增高。少於4000超過10000個,都是有病的信號,所以醫生常把它作為判斷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據。

白細胞是人體健康的衛士。白細胞的個體比紅細胞大,但行動起來卻十分敏捷,因為它們能變成各種形狀,以利於同細菌作戰。它們經常在全身各處巡邏,遇到細菌這個入侵者,就會很快奔赴戰場,英勇殺敵;有人估計,一個白細胞能夠消滅20個入侵者。當然,白細胞自己也會犧牲的,那發炎化膿的地方,就留有許多白細胞的屍體。當外來的入侵者尚未消滅時,白細胞會不怕犧牲,前赴後繼地衝上去。這時,醫生化驗血液就會發現白細胞數目增多。所以,白細胞的大量增多,往往是體內有病菌侵入,雙力正發生激烈戰鬥呢!這時,醫生往往給病人注射抗生素,來支援體內的白細胞,以徹底將病菌殲滅。

當細菌侵入身體,並在侵入的地方進行破壞活動時,細菌本身和受害的組織細胞會產生一種物質,像信號一樣,能被中性粒細胞得知。中性粒細胞對細菌有著“強烈的愛憎心”,隻要一發現有細菌的蹤跡,它們就會從四麵八方集中過去,將細菌包圍、分解、吞噬。有時它們還可以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間隙遠程追蹤,直到擒拿住凶手。然後,又釋放出一種物質,把被破壞的組織變成膿汁加以清除。

單核細胞個體最大,相當於2~3個紅細胞的體積。一般100個白細胞中有2~3個單核細胞。它們是專門埋伏在各個組織器官中的“狙擊手”,一旦遇到有侵入組織器官的細菌、病毒等各種異物,就堅決消滅,毫不留情。

對付細菌、病毒等種種微生物,最厲害的要數淋巴細胞了。淋巴細胞有兩種,一種叫T淋巴細胞,它有很強的辨別能力,專門識別侵入人體的異己分子並將入侵者全部圍殲、吞噬掉;另一種叫B淋巴細胞,它通過分泌抗體特異性地殺滅異己分子。每種抗體都有指定的攻擊對象,它們專心得很,從不錯殺。它們的記憶力也是無可非議的。也許你已經忘記了幼兒時期接種的脊髓灰質炎的疫苗,但你體內的脊髓灰質炎抗體卻時刻牢記在心,當脊髓灰質炎病毒再次侵入你體內時,抗體就與病毒進行殊死的搏鬥,最後同歸於盡。此時,血細胞中的巨吞噬細胞就會來打掃戰場,將死亡的細胞一一吃掉。用木了多久,同樣的抗體又會補充進來。淋巴細胞不僅殺滅外來的侵略者,還嚴密監視體內衰老、死亡和突變的細胞,一個淋巴細胞能吞噬5~10個癌細胞。在癌症病人中,有的病人會自愈,不吃藥不開刀,惡性的癌細胞自己消失了,這就是淋巴細胞的功勞。當然,這種情況很少。多數情況下,由於淋巴細胞的吞噬速度不如癌細胞的繁殖速度快,所以還要靠藥物和手術來進行治療。現在,通過增加淋巴細胞的能力,來大量殺死癌細胞,已成為治愈癌症的一條有效途徑,並受到重視和推廣,這在醫學上叫做免疫療法。

血小板

血小板其實並不是“板”,它們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無細胞核,是骨髓中巨核細胞胞質脫落下來的小塊,表麵有完整的細胞膜,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血小板在電子顯微鏡下像橄欖形或盤狀,也有梭形或不規則形。血小板長1.5~4um,寬0.5~2um。正常人血液中血小板含量是(100~300)×10°/L。1/3的血小板平時貯存在脾髒中。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作用,修補破損的血管。血小板的壽命平均為7~14天。當人體受傷流血時,血小板就會成群結隊地在數秒鍾內奮不顧身撲上去封閉傷口以止血。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其他凝血物質——鈣離子和凝血酶等,在破損的血管壁上聚集成團,形成血栓,堵塞破損的傷口和血管。血小板還能釋放腎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縮,促進止血。

血小板在較長一段時間裏被看作是血液中的無功能的細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醫生比佐澤羅發現它們在血管損傷後的止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人們發現血小板是從骨髓中巨核細胞脫落下來的小塊胞質,每個巨核細胞可產生3000~4000個血小板。

平時,血小板排列在血管內壁的兩旁。如果血管某處一旦有了損傷,它們立即趕到“出事地點”,相互黏集在一起,而且越聚越多,黏成一團,同時釋放出少量腎上腺素等物質,使血管收縮,形成血小板血栓,然後再釋放出一些凝血因子,促使傷口處的血液凝固。醫學家認為,人軀體裏幾乎每天都有上百次的微細血管破裂,幸虧有血小板時時奮勇堵險搶修,才使我們沒有發生意外。

如果一個人體內的血小板的數量過少,止血功能就會大大降低,說不定還會危及生命安全。但是,人體血液中的這種“搶險工程兵”過多也不行。有種病叫“血小板過多症”,患這種病的人每立方毫米血液裏血小板多達幾百萬個。如果出現血小板過多症,大量的血小板常會聚在一塊,可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妨礙血液流動,以致引起嚴重的後果。

各種侵害骨髓而形成造血功能低下的疾病,都會影響血小板的質和量。當血小板數降低時,很容易發生出血不止的現象。血小板一流出來,它就破裂了,放出它所含有的凝血物質——凝集素。凝集素一遇上血液裏的凝集原,就會結合成凝血素。凝血素再和血漿裏的纖維蛋白原結合,組成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很快地凝固,凝成一條條細長的纖維。這些纖維再縱橫交錯,形成一個堵住傷口的“纖維牆”,過幾天,就漸漸地形成一個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