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體內的河流——血液1(1 / 3)

第八章人體內的河流——血液1

紅色河流的家庭成員概述

人類很早就知道血是紅色的,也知道血對人的重要,如果血流盡了,人就會死去。對於人類生命來說血液是如此之重要,所以,在人類的語言中,關於血液的詞彙也十分豐富,如血氣方剛、熱血沸騰、嘔心瀝血等等。那麼,血液為什麼是紅色的呢。一般我們用肉眼看見的血液是紅色的,然而,如果用顯微鏡看,血的顏色似乎變了,不再是鮮花的,而呈淡黃色。為什麼?這就得從這條奔流在人體的紅色河流的家庭成員談起了。

紅色河流的家庭成員分為兩類:一類是在顯微鏡下能看得見的,稱為“有形成分”,它們主要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這三類細胞合稱為血細胞。第二類是看不見的成員,稱為“無形成分”血漿,屬於非細胞成份。血漿中包括各種礦物質,如鈉、鉀、鈣、鎂、銅等;能源物質,如葡萄糖、乳糖等;脂類,如膽固醇、磷脂、甘油三酯等;激素,如胰島素、甲狀腺素等;蛋白質類物質,如白蛋白、球蛋白等;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酶、維生素以及少量的氧和二氧化碳。在顯微鏡下,血液中的血細胞不像肉眼看見的那麼密集,淡黃色的血漿因而成為我們視界的底色。

如果將從血管中抽出的血液裝入玻璃管內,同時加入適量的抗凝劑防止血液凝固,經過離心沉澱,可以看到玻璃管中的血液明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的淡黃色透明液體是血漿,下層的紅色物質是紅細胞。紅細胞的上麵有薄薄一層白色物質是白細胞和血小板。由此可見,紅細胞的比重比白細胞、血小板的要大,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比重比血漿的要大。在離心沉澱之前如果不在血液中加入抗凝劑,幾分鍾後血液就會凝固成膠凍狀血塊。這種血塊在室溫下擱置1小時以後便開始縮小,並在血塊周圍出現少量黃色澄清液,這種澄清液叫做血清。血漿和血清的區別主要在於:血漿是體內流動著的血液的液體部分,它含有纖維蛋白原;血清是血液流出血管外凝固後從血漿中分離出來的液體部分,它不含纖維蛋白原。也就是說,血清是去除了纖維蛋白原的血漿。

血液是人體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占成年人體重的8%左右,相當於每千克體重中有70~80毫升的血液,也就是說一個體重60千克的成年人,體內約有4500毫升的血液。一正常情況下,血液中各類成分所占的容積百分比有一定範圍,例如血漿占50%~60%,成年男子的紅細胞占40%~50%,成年女子的紅細胞占37%~48%,白細胞和血小板約占1%。

血漿

血漿和血清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常常被我們一塊提起。血漿常常又被比喻為江河中的“載舟之水”。如前文所述,血液沒有經過凝血過程(如加入抗凝劑或及時離心分離)而得到的液體部分叫血漿;經過凝血過程而得到的液體部分叫血清。

血漿不僅能使血細胞懸浮其中,而且對維持人體內酸堿平衡、調節滲透壓和體溫正常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脂類物質的運輸、血液的凝固和對細菌、病毒戰鬥中也少不了它。血漿是維持人體正常功能的重要液體。

血漿中含量最多的是水,約占血漿總量的90%~92%,其餘8%~10%是各種溶質。溶質中以血漿蛋白含量最大,占血漿的6.2%~7.9%:無機鹽較少,約占0.9%;其餘為含氮的和不含氮的非蛋白質有機物以及氣體等。

血漿蛋白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兩大類,它們的分子量都很大。在100毫升血漿中,血漿蛋白總量為6~8克;其中白蛋白為3.5~5.5克,球蛋白為2~3克。血漿中的無機鹽包括氯化鈉、碳酸氫鈉、氯化鉀等,它們大多以帶電荷的離子狀態存在,所以稱為電解質,其中以鈉離子和氯離子為最多。除此之外,血漿中還含有微量的鐵、碘等多種元素。

每100毫升血漿中各種物質的含量大致是:水90~91克;葡萄糖80~120毫克,脂類總量450~700毫克;尿素30毫克;肌酐1~2毫克;尿酸2-4毫克;鈉310~330毫克;鉀16~22毫克;鈣9~11毫克;鎂2~3毫克;氯370毫克。血漿中的上述成分有的是從消化道和肺吸收進來的,如葡萄糖和氧;有的是從組織細胞排放出來的,如二氧化碳和尿素,這些成分的量經常在一定範圍內變動著。在疾病情況下,血漿中的某些成分才可能偏離正常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