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動靜脈吻合支通路:這條通路是血液由微動脈經動靜脈吻合支直接回流到微靜脈。因為血液流經此通路時完全不進行物質交換,故稱非營養通路。皮膚的微循環中動靜脈吻合支較多,外界氣溫升高時,吻合支開放,血流通過這條短路,迅速增加了皮膚血流量,使皮膚溫度升高。皮膚溫度升高有利於體熱的散發,故吻合支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在一般條件下,這一通路經常處於封閉狀態。
增強免疫的淋巴循環
淋巴液(簡稱淋巴)由淋巴漿和淋巴細胞組成。淋巴漿是無色透明的液體,與血漿成分相似,但蛋白質含量比血漿的少。淋巴液和血液一樣,沿著一種稱作淋巴管的管道運行。淋巴管內的淋巴灣從全身各處作向心性回流,最後流到頸部大靜脈而注入血液,構成了淋巴循環。
淋巴循環是組織液向血液循環係統回流的一個單向性輸液係統,由毛細淋巴管、淋巴管和淋巴結組成。淋巴毛細管始端是盲閉的管道,很像手指頭套,位於組織細胞的間隙中。構成毛細淋巴管管壁的細胞呈疏散連接,所以通透性很好,組織液中各種成分都可進入淋巴管成為淋巴液。許多淋巴毛細管彼此吻合成網,並逐漸彙合成為愈來愈粗的淋巴管,最後彙合成左、右淋巴導管。淋巴導管分別開口於頸部兩側左、右鎖骨下靜脈,由此通往心髒,因而淋巴循環構成了血液循環的輔助部分。淋巴管在引流淋巴液的過程中,要經過分布於身體深部和淺部的若幹個大、小淋巴結。
正常人在安靜情況下,每小時大約有120毫升的淋巴液輸進血液循環係統,其中約100毫升經左側淋巴導管彙入靜脈、其餘部分經右側淋巴導管彙入靜脈參加血流循環。每天生成的淋巴液約有24升,大致相當於血漿的容量。
淋巴回流入血流對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它不但可以調節組織液與血漿之間的液態平衡,而且還可以回收組織液中的蛋白質。
組織間隙中的組織液是從毛細血管中的血液滲出來的液體,液體中含有組織細胞及非細胞性結構的代謝產物。由於毛細血管和小靜脈內的壓力都比組織液高,所以組織液中的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不可能透過毛細血管和小靜脈返回血流,而是很容易透過比毛細血管通透性高的毛細淋巴管。每天大約有75-刪克蛋白質由淋巴液帶回血液,因此組織液中的蛋白質濃度很低。如果身體某部的主要淋巴管被堵塞,組織液中的蛋白質必將在組織中積聚增多。在這種情況下,隻需數小時;組織液與血液的交換就會在該處發生嚴重障礙,造成組織水腫。
身體不同部位的淋巴管內的淋巴液成分不同,而且在不同生理情況下,淋巴漿成分也有變化。
位於淋巴循環途中的淋巴結是一種防禦機構,它能產生淋巴細胞。當淋巴液流經淋巴結時,隨同淋巴液而來的細菌和異物使被阻留在淋巴結,由淋巴結中的巨噬細胞予以吞噬,使淋巴液潔淨後再進入血液,從而提高了血液的潔淨度。淋巴結產生的淋巴細胞也可隨同淋巴液注入血液,這樣,淋巴細胞從某處淋巴結所接受的免疫信息便可隨著血流遠距離地被送往全身各處,從而擴大了免疫效應。
守護心髒的冠脈循環
心髒是一個主要由心肌細胞構成的中空器官。心肌細胞分自律細胞和非自律細胞,前者能在沒有外來刺激條件下產生節律性興奮並傳導興奮的衝動;後者則執行心肌收縮的功能,心髒之所以能夠有節律地收縮;舒張而不停地搏動,正是由於這些心肌細胞活動的結果。但是,心髒肌肉的不停地進行收縮與舒張,隨時都需要有一定的血液和氧氣供應,若是供應不足,就要影響心髒的這種功能。
心肌細胞所需的血液是通過左、右冠狀動脈供給的。右冠狀動脈從主動脈起始段的右側壁發出,它主要供血給右心房和右心室一側的心肌;左冠狀動脈從主動脈起始段的左側壁發出,從主動脈發出後約2厘米處又分為前降支和左旋支,它們主要供血給左心房和左心室一側的心肌。於是,右冠狀動脈一條主支和左冠狀動脈的兩條分支便成為冠脈循環的三條主要動脈血管。這三條主要動脈又各自分出許多細支,細支之間彼此吻合互相通連而形成網絡。它們穿人心肌內部後再度分出小支,通過毛細血管最後經小靜脈通往右心房;形成了整個的冠脈循環通路,心肌需要的血液便是通過穿插並緊貼心肌纖維的毛細血管輸給的。至於互相吻合著的細小分支,平常大部分並不開放或其中血流量很少,隻有在某支冠狀動脈出現狹窄或阻塞情況下,造成對心肌供血不足時,細小分支才逐漸開放彼此溝通,以便改善某部分心肌的供血供氧不足狀態。
冠狀動脈是主動脈發出的第一個分支,它接受的是從左心室直接泵出的血液,因此也是全身含氧最豐富的新鮮血。這對需氧量大而且不停工作的心肌來說,是得天獨厚的。
人的冠狀動脈管腔直徑為0.4~0.5厘米,管腔變窄時,為了保證對心肌供血,冠狀動脈會自行調節而擴張;倘若管腔的狹窄超過了50%,出現血流不暢、供血不足情況時,便會發生胸悶、憋氣或心絞痛症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冠心病表現。如果在管腔狹窄的基礎上,冠狀動脈強烈收縮,或者在管腔內形成血栓堵塞了血管腔,就會發生心肌梗塞以致心肌壞死,倘若搶救不及時便可發生猝死。
冠狀動脈為什麼會變得狹窄而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呢?最多見的是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原來,正常的動脈內膜是光滑而纖薄的,但當內膜中的脂質,尤其是膽固醇與水的結晶體過分堆積,加上纖維組織增厚,便形成了如粥狀的病灶。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機製很複雜,它是血管內膜損傷,脂質浸潤,血小板聚集、粘附、釋放活性因子機能亢進,動脈中層平滑肌細胞增殖等因素:互為因果所造成的。動脈發生粥樣硬化以後,彈性減低,血管壁增厚,管腔變窄,於是經冠狀動脈灌流心肌的血受到影響而造成對心肌的供血不足。
冠心病雖然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但許多人從嬰孩時期開始即逐漸發生冠狀動脈硬化性改變了。根據學者調查發現,冠心病發病年齡已有漸趨年輕化的傾向,例如曾發現年僅18歲患急性心肌梗塞者以及20歲因冠心病而猝死的女青年等,在此,有必要提醒人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