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體內的河流——血液6(1 / 3)

第八章人體內的河流——血液6

血型的主要種類ABO血型

對於血型這個名詞,人們並不陌生,而且一般都知道自己是什麼血型,也知道家庭中每個人是什麼血型。血型這麼惹人注意,必然有其道理,下麵就圍繞血型做些介紹。

根據血液存在抗原性不同的凝集原,人類的血液可分為若幹類型,稱為血型。從狹義說,血型是指紅細胞凝集原的差異;從廣義來說,血型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漿等血液各成分的凝集原的不同。經過學者們的廣泛實驗研究,可將血型分別歸類分成若幹血型係統。在人類,已經發現有ABO、Rh、Mn等十幾個血型係統,其中在醫學上最具有重要意義的是大家熟知的ABO血型係統。血型由遺傳而來,出生時即已形成,除極少數白血病等患者外,終身不變。

我們先來做一個試驗:準備好A型和B型標準血清。鑒定時,取一張潔淨的載玻片,在載玻片的左半邊加一滴A型血清,在載玻片右半邊加一滴B型血清。然後在每側的血清上各加一滴受檢者的紅細胞血懸液(一滴血液與1毫升生理鹽水相混合而成),輕輕搖動玻片,使血清與血懸液混合均勻,靜置5分鍾後,觀察紅細胞的凝集反應。

如果受檢者的紅細胞與,A型血清發生凝集反應而與B型血清不發生凝集反應,則此受檢者為B型血;如果受檢者的紅細胞與B型血清發生凝集反應,而與A型血清不發生凝集反應,則為A型血;如果受檢者的紅細胞與兩種血清都發生凝集反應,則為AB型血;如果受檢者的紅細胞與兩種血清都不發生凝集則為O型血。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人的紅細胞表麵有兩種抗原,分別叫A凝集原和B凝集原。在人的血清中還有與抗原相對應的兩種抗體,分別叫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如果A凝集原與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B凝集原與抗B凝集素相遇,紅細胞就會凝集成團,不久這些紅細胞又破壞解體,發生溶血。所以,紅細胞上所含有的特殊的凝集原就是它的“身份證”。也就是說,紅細胞上有A凝集原的稱A型,有B凝集原的稱B型,同時含有A、B兩種凝集原的稱為AB型,兩種凝集原都沒有的稱為O型。但任何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與其自身紅細胞相作用的凝集素。醫學上,按照紅細胞所攜帶的凝集原的不同,將人類血型劃分為四類,這種劃分稱為ABO血型係統。

在人群中,各種血型所占的比率,各民族間有所不同。

即使同一民族,如按地區統計,各種血型所占的百分率也有出入。例如對上海漢族居民40980人的調查資料表明,o型占30.86%,A型占31.31%,B型占26.06%,AB型占9.77%。

人類除ABO血型外,尚有Bh等其他許多血型。因此,為了確保安全,輸血前還要進行交叉配血試驗,仔細查驗不同血細胞的身份證,即把受血者的血清加上供血者的紅細胞,把供血者的血清加上受血者的紅細胞,如證明兩者都不發生凝集後,才能安全地輸血。

ABO血型的發現曆程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一名因車禍而大量失血的危重病人被送進了急救室,醫護人員在確定了他的血型之後,立即對他進行輸血搶救,一滴滴殷紅的鮮血緩緩進入病人體內,病人得救了,醫護人員和病人家屬的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輸血在醫院裏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無數的危重病人通過輸血保全了生命。追根溯源,我們是不應該忘記開拓科學輸血事業的先驅者們的。

1665年的一天,英國解剖學家查理·蘇衛爾看到一條小狗出了意外,失血過多,小狗瀕臨死亡。查理·蘇衛爾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可能拯救小狗生命的方法。他嚐試著將一條健康狗的血管間接地與那條奄奄一息的小狗的血管相連通,過了一會兒,奄奄一息的那條小狗神奇地起死回生了。查理·蘇衛爾的這種使瀕臨死亡的小狗體內的血液得到補償的有效方法,使人們第一次認識到在不同個體間輸血是可能的。這個300多年前的實驗為後來的輸血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668年,法國醫生丹尼斯看到一名17歲的男孩因長期發燒而臉色蒼白、四肢乏力,便把少量新鮮的羊血緩緩注入他的體內,這個患病的孩子十分幸運地活了下來。丹尼斯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給人輸血的人。不久,一名年輕的婦女懇求丹尼斯把性情溫順的羔羊的血液輸入到她那性格暴戾的丈夫的身體裏,以改變她丈夫的暴戾的性格,但是很不幸,就在丹尼斯為這名男子輸入羊血時,悲劇發生了,這名男寧的心跳加快,痛苦萬分,最後在一陣歇斯底裏的狂躁後死去。丹尼斯醫生因此被指控為“過失殺人”而入獄,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用輸血方法為人治病了,輸血研究一時陷入了僵局。

直至19世紀初期,輸血問題又有人開始研究。英國醫生布倫德爾研究了曆史上的輸血案例後發現,同種動物之間的輸血大都獲得成功,異種動物之間輸血則幾乎全部失敗。因此,他認為必須給病人輸人血。1818年的一天,布倫德爾接收了一位難產的孕婦。在孕婦生產時突然發生了大出血,孕婦的生命危在旦夕。為了挽救孕婦的生命,善良的布倫德爾給這位孕婦輸入了一名健壯男子的鮮血,孕婦轉危為安。

布倫德爾成功後,輸血成為挽救危重病人的手段。人們發現,輸血成功的概率大約是1/3。有的人輸血後紅細胞發生凝集現象,輕者休克,重者喪命,這是輸血失敗的主要原因。但是,人們不清楚紅細胞凝集的原因,曾千方百計地用多種化學藥品防止凝集反應的發生,可是均不見效。

解開紅細胞凝集之謎的是美籍奧地利病理學家蘭德斯泰納。

蘭德斯泰納,1868年6月14日出生在奧地利首都、音樂名城維也納。他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法學博士。蘭德斯泰納沒有迷上音樂,也沒有迷上法學,而是從小愛上了醫學。因為在他家附近有一所醫學學校,少年的蘭德斯泰納放學後常到這所學校去玩耍,但膽子很大,看老師和學生做醫學試驗、解剖屍體他一點也不害怕。逐漸地他對醫學有了興趣,便常從醫學學校借來一些醫學書籍看,他特別愛看那些有插圖的書,他讀這些醫學書覺得像讀故事書一樣有趣。

1885年,蘭德斯泰納考入了維也納大學,踏入了醫學的殿堂。剛開始時,他感到十分興奮,覺得,自己學會了很多醫學知識。不久,蘭德斯泰納就發現自己原來掌握的那點知識猶如滄海一粟,於是他開始發奮學習,認真觀察標本,動手解剖人體。6年過去了,蘭德斯泰納成為了一名有豐富壓學知識和臨床經驗的醫學博士。這時候他可以去工作了,但他不願做一名普通的醫生,立誌要在醫學研究上做出大成就。為了日後研究的需要,蘭德斯泰納又專程到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拜師學習化學知識。

1897年,蘭德斯泰納開始致力於血清學的研究。他立題新穎,探索深入,10年間共發表了175篇論文,其中最偉大的成就是看到了紅細胞的凝集現象,並證明這是血清反應的一種表現,進而發現了人類的ABO血型係統。

1900年的一天,蘭德斯泰納把一個人的紅細胞與另一個人的血清混合時,看到了紅細胞凝聚在一起,成為一簇簇不規則的團塊。即使用力振蕩,這些成簇成團的紅細胞也不能散開。他把這種現象稱為紅細胞的凝集反應。這種紅細胞凝集是血清反應的一種表現。蘭德斯泰納認為,紅細胞在異種血清的作用下發生凝集反應,是因為紅細胞表麵含有一些抗原性物質,他把這種物質稱為凝集原;而血清中則含有相應的特異性抗體,統稱為凝集素。如果含有某種凝集原的紅細胞遇到了與它相對抗的凝集素,則會發生一係列抗原抗體反應,使紅細胞凝集成團。經過多次試驗,深入調查,蘭德斯泰納發現了在人類的紅細胞中,主要含有兩種不同的凝集原,分別稱為A凝集原、B凝集原;在血清中,也有兩種凝集素,分別稱為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他把紅細胞中含A凝集原的血液,稱為A型血;把紅細胞中含B凝集原的血液,稱為B型血;同時含有A、B兩種凝集原的血液,稱為AB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