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據以往記載,在我國那麼高大的蕨類植物隻生活在海南省和雲南省的一些熱帶雨林裏,如今在四川雅安竟然也出現了貌似蕨類植物的牛尾巴樹,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發現怪樹的消息不脛而走,終於引起了有關方麵的注意。於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大批考察隊員來到核桃溝。他們在那裏考察每一棵植物,終於找到了大片大片的牛尾巴樹。

科學家對它們做了詳細的分析,發現這些牛尾巴樹大都樹幹筆直,並無分枝,樹皮表麵布滿了六角形的斑紋。它們的葉子全部長在莖的頂端,葉柄很長,上麵密密麻麻長滿了許多小刺,每片葉子都有2米至3米長,總葉柄的兩側長出許多分叉,每一個分叉的兩側再生出許多羽毛狀、具有深裂的小葉片。

數一數,小葉的數目竟有17對至20對。乍一看去牛尾巴樹的葉子很像婆挲的棕櫚樹葉。然而,走近一看就能發現這葉子遠不如棕櫚葉堅挺,它背麵還有許多小疙瘩。

牛尾原是巨人蕨

植物學家解剖了牛尾巴樹,發現了那葉子背麵的小疙瘩裏竟然藏著無數的孢子。切開樹幹一看,裏麵既找不到能使莖加粗的形成層,也找不到明顯的木質部和韌皮部。總之,這樹絕對不是種子植物。那麼,不是種子植物,又能是什麼植物呢?

謎底終於揭開了。原來,自古以來生長在核桃溝的牛尾巴樹,並不是普通的植物,而是一種被稱作桫欏的高大的蕨類植物。這種蕨類植物與生活在新西蘭和南太平洋諸島上的樹蕨有著相當近的親緣關係。植物學家還弄明白了,生活在核桃溝的這種桫鑼葉柄上多刺,故被稱作刺桫欏。

在所有的桫欏中,刺桫欏的名氣最響,也最珍貴,目前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刺桫鑼的外形十分高大,一般可長到五六米高、最高的可達10米以上。如此高大的植物,又沒有木質部和韌皮部,它們靠什麼來支撐自身呢?

說來難以置信,刺桫欏靠的是簡單而又有效的編織法。刺桫欏的莖本身並不堅固,但它的根卻極其發達。它們裏三層外三層,你纏我繞,或緊緊鑽進岩石縫隙中,或厚厚覆在莖的下部。這樣,既增加了莖的體積,也提高了莖的牢度。

刺桫欏的根,再生能力特別強。砍了會再生,生了再砍,生生不息,韌勁十足,有力地保證了莖幹能及時得到支撐。

在矮小的蕨類世界中,刺桫欏的身材是很引人注目的,這種蕨類植物中的龐然大物,雖然個子長到10多米高,但其生活方式尚未脫離原始的狀態。刺桫欏葉子背麵的突起稱為孢子囊群,成熟時散發出大量的孢子,據粗略統計,每一棵刺桫欏能散發出上百萬粒孢子,孢子萌發以後,長成一小片綠色的心髒形原葉體。以後,原葉體上再長出能產生精子的精子器和能產生卵細胞的頸卵器。

刺桫欏孢子的萌發以及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都離不開水。所以,這就注定了它隻能一輩子生活在如核桃溝這樣陰暗潮濕的環境裏,永遠沒有拋頭露麵的機會了。

身價倍增桫欏

其實,刺桫欏也曾有過輝煌的過去。距今大約3億多年以前,高大的蕨類植物成了地球的統治者。當時,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鱗木、封印木、蘆木和種子蕨等一些幾十米高的蕨類植物組成了蔚為壯觀的原始大森林。進入中生代以後,桫欏類植物代替了那些古老的蕨類植物,它們的個子也有20多米高,依然是地球的主宰。

然而,曾幾何時,地殼的變化使得原先溫濕的氣候變得幹燥了,由於種種原因,大部分蕨類植物滅絕了,隻有極少數蕨類植物死裏逃生,苟延殘喘至今天,刺桫欏就是這些幸運兒中的一員。

植物學家告訴我們,由於氣候原因,在南太平洋島嶼的熱帶雨林中,高達25米的蕨類植物比比皆是,但在我國桫欏等高大的蕨類植物卻僅僅分布在四川、貴州、雲南、海南、台灣、福建、浙江等地,海拔100米至800米的山林中和溪溝邊。

桫欏的莖含有大量的澱粉,這種澱粉俗稱“山粉”,可以製作各種富有營養的食品。桫欏的樹形極為美觀,可供作為庭觀賞樹木。

在醫學上,桫欏的莖有醫治肺癆,抵抗風濕的作用。可是,這些作用與桫欏用於科研的作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植物學家認為,在蕨類植物的進化史上,桫欏的地位是很關鍵的。正因為有了桫欏,很多生物進化上的難題才得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