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媒花在利用美麗的花被、芳香的氣味、甜美的蜜汁招引昆蟲的同時,在形態結構上也和傳粉的昆蟲形成了互為適應的關係。

如花的大小、結構和蜜腺的位置與昆蟲的大小、體形、結構和行動等都是密切相關的。

馬兜鈴的花粉傳播

如馬兜鈴科的馬兜鈴是一種常見的藥用植物,它的花筒很長,雌蕊、雄蕊和蜜腺都在花筒的基部,花筒上部具有斜向基部的毛。它的雌蕊比雄蕊先兩三天成熟。

當雌蕊成熟時,小蟲順著毛爬進花筒基部去吸蜜等到吸飽蜜汁試圖退出時,因為花筒裏的毛都向下生長,小蟲一時出不來就到處亂爬,這樣一來蟲體上所攜帶的別朵馬兜鈴花的花粉就粘著在這朵花的柱頭上,完成了異花傳粉。

經過兩三天後,雄蕊成熟了,小蟲仍在花中亂鑽,散出的花粉又粘在小蟲身上。有趣的是,這時花筒內的毛萎縮了,被囚禁的小蟲滿載花粉爬了出來,它又飛向另一朵馬兜鈴花裏去,給它傳送花粉。

金魚草的花粉傳播

又如玄參科的金魚草,也叫龍頭花,它是唇形花冠,但是唇形花冠的上下唇老是互相扣緊閉合著。雌蕊、雄蕊和蜜腺都閉鎖在花筒裏麵,在這樣的一種結構下,如果昆蟲太小,就不能撥開下唇,進入花內。如果昆蟲太大,雖然撥開下唇,也不能進入裏麵。隻有像蜜蜂這樣的中等昆蟲,既能撥開下唇,又能進入花冠筒內。

當蜜蜂探身進入花冠筒時,它的背部就接觸到了花藥和柱頭,由於花藥在兩側,柱頭在中央,因此同一朵花的花粉不至被蜜蜂帶到自己的柱頭上,而蜜蜂背部帶來的金魚草花的花粉正好觸在這朵花的柱頭上,從而完成了異花傳粉。

蘭花的花粉傳播

熱帶有一種蘭花,它的下唇花瓣很像一隻浴盆,裏麵常貯滿清水。浴盆內有一條狹窄的甬道,甬道的頂部生有雄蕊和雌蕊。當黃蜂鑽進花內吸蜜時,一失足跌入浴盆內。當它濕淋淋地爬起來掙脫逃走時,隻能從甬道爬出來,這樣就讓黃蜂把從別朵蘭花裏帶來的花粉,塗抹在這朵花的雌蕊上,同時又讓黃蜂把這朵花的花粉帶出去。

上麵的例子告訴我們,不同種類的昆蟲為特定的開花植物傳送花粉,同時又以這些植物的花粉作為自己的營養物質。在這種互利互惠、相互適應的過程中,它們各自的種族都得以繁衍。

花與昆蟲的關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植物與昆蟲彼此相適應的結果。

閱讀點擊

●鼠尾草的花粉傳播:唇形科的鼠尾草更有趣,它是唇形花冠,雌蕊和兩枚雄蕊都在上唇的下麵,並且兩枚雄蕊的藥隔延長各成一個小杠杆,並列在花冠筒的入口處。當蜜蜂進入鼠尾草花冠筒深處吸蜜時,必然觸及杠杆,雄蕊因杠杆作用而下垂,花藥正好打在蜜蜂的背部,花粉散落其上。當蜜蜂拜訪另一鼠尾草花時,它的背部觸及懸垂的柱頭,便將所帶的花粉塗到柱頭上,完成傳粉工作。植物與環境的巧妙適應

植物王國不僅有著偉大的生命活動,而且種類繁多、姿態萬千。它們有的挺拔參天,有的細如絨毛,有的四季常綠,有的五顏六色。

植物也幾乎無所不在,有的長在高山,有的生於深海,有的附生於其它生物之上,有的又寄生在一些生物體內。無論是幹旱少雨的沙漠、終年積雪的冰峰,還是氣候極為惡劣的南北極地,都有它們的蹤跡。

千歲蘭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你要想知道植物與環境如何巧妙的適應,千歲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千歲蘭生長在非洲西南部的納米布沙漠。這兒雨水奇缺,每年降水量隻有1毫米至15毫米左右,大雨更是罕見,100年也可能隻出現一次至兩次。幹、熱、缺水和高溫,正是一望無垠大沙漠的特點。

千歲蘭能與沙漠共存下來的秘訣在那裏呢?如果你有幸能在這裏住上幾天,再仔細觀察一下千歲蘭莖、葉的特點,說不定可幫助你解開這個謎。千歲蘭的莖十分短粗,直徑有一米左右,高隻有0.2米至0.3米,根又直又深。

千歲蘭的莖頂下凹,像個大木盆。木盆邊卻有兩片牛皮紙一樣的又長又寬的帶狀葉片。葉片寬約0.3米,長2米至3米,分別長於木盆兩側。由於沙石的磨損和幹燥的氣候,葉片常裂成許多細片,當你遠遠望去,整個幹歲蘭植株就仿佛是一隻爬伏在沙海上的大章魚。

沙漠幹旱,別的植物都把葉子縮小成針狀或刺以減少水分蒸發,可千歲蘭卻一反常態,葉片長得又大又長,真是怪事。其實,千歲蘭存活的秘密就與這兩個巨大的葉片有關。

原來,納米布沙漠的氣候有點古怪。它是近海沙漠,在夜晚有大量海霧形成重重的露水滴落下來,千歲蘭就可以通過它的又大又寬的葉片吸收凝聚在葉麵上的水分,彌補土壤中水分的不足。再加上它那又直又深的根可以吸收一些地下水,這樣,在納米布沙漠就可以找到立足之地了。

千歲蘭的葉片基部可以不斷生長,雖然葉片前端可能損傷破壞,但基部可繼續補充,所以,不但它的葉片形狀奇特,葉片的壽命也極長,一經長出終生不換。

科學家估計,千歲蘭一般能活百年,以至千年。壽命最長的,據說有2000年。這樣,它的葉子當然也可活千年,成為壽命最長的千歲葉了。千歲葉,這在植物中也可能是絕無僅有的。

千歲蘭是特殊環境中形成的特殊植物。除了納米比亞及其北部的安哥拉荒漠地區以外,地球上再也找不到它的蹤影,所以珍稀程度更是不言而喻。

帶水壺的藤子

拉氏瓜子金這種“帶水壺的藤子”,與幹歲蘭以葉取水的方法有異曲同功之妙。拉氏瓜子金是生長在東南亞、熱帶雨林中的一種藤本植物。它的莖不粗,節上一邊長著橢圓形的葉片,另一邊則長著氣生根。但在原來長葉的地方,有時卻為一種長達10多厘米的瓶狀葉所代替,節上的根則一頭紮進這種瓶子中。

拉氏瓜子金的根紮到瓶子中去幹什麼呢?原來是為了吸水。按理說,熱帶雨林還缺什麼水!不過,雨林中盡管降雨豐富,但也總有不下雨的時候,特別是這些掛在半空中的藤子,每當兩場雨間隔稍久,就會感到幹渴。

這時,拉氏瓜子金就可利用在降雨時注滿了雨水的瓶子來補充飲料,以解除幹渴之患。當旅行家在雨林中發現拉氏瓜子金的瓶狀葉時,無不讚歎大自然造物之神奇。於是,人們給它取了一個十分形象的名字,那就是“帶水壺的藤子”,因為它與旅遊者背著水壺的目的簡直是太相像了。

胎生植物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像千歲蘭和拉氏瓜子金一樣,紅樹與環境的適應也正好反映出了這句名言。紅樹生長在南美州、非洲、馬來西亞、印度以及我國廣東、福建沿海的海灘地區,常常也是鹹水和攜帶泥沙的河水交會處及潮汐的邊緣地帶。受到海潮的拍打衝刷,這對大多數植物來說是致命的。

為了適應這樣的特殊環境,首先,紅樹的種子在果實未落地時就己在樹上萌發成了幼苗,這也是植物學上所謂的胎生現象,而紅樹就是這種胎生樹或叫胎生植物。每當你在海灘看到那些掛在紅樹茂密枝條上一條條棒狀的幼苗時,這就是紅樹林治生現象的奇觀。

由於紅樹有種子可以在樹上萌發的本領,下落時長長有尖的種子根就會像矛一樣深深紮入泥土中,使這種生於海邊的植物後代幾小時之內就能生根成為一顆小樹而不被海潮卷走。

成長的紅樹,還會生長出許多高蹺狀的根突出於水麵之上,它既能固定樹幹,又可使母樹不怕鹽水浸蝕,不被海風吹倒。紅樹還有一絕,它和荒漠植物一樣,可以用肥厚蠟質的樹葉貯存淡水以供生活之用。

植物與環境驚人適應的例子很多,如果人類也能像植物與環境一樣和諧相存,那我們的綠色家園將會變得多麼美好!

閱讀點擊

●現代科學家稱,植物的多樣性與植物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生長於缺少氮素環境中的食蟲植物,用奇特的捕蟲葉捕食昆蟲來補充體內的氮。

●生長在幹旱地區的仙人掌,有著肥厚肉質的莖,可以貯藏水分供自己慢慢飲用;水裏的鳳眼蓮,其鼓大的葉柄使葉片漂浮於水麵,進行呼吸;水邊的落羽杉,有膝狀的呼吸根從土中伸出,以尋求更多的空氣。植物遭遇幹旱時是如何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