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來說,生存靠的正是結果。那些一直立於不敗之地的知名企業,正是結果滿足了需求,進一步促進結果,這樣的良性循環才使企業越來越強大。做事情的時候,如果你能真的站在自己企業的角度去考慮,就不會僅僅滿足於自己完成任務。你會不僅僅對自己的任務負責,更會自覺承擔起更大的責任,把為企業創造更多收益當作自己應盡的責任。
記住,你不僅要圓滿地完成任務,而是一定要成功地創造結果。
讓工作的結果超出報酬
在現代企業中,許多人認為工作是為了老板工作。而為了老板工作的人,他前進的動力唯一的來源就是老板給的的薪水。在他們眼中,工作成了這樣的一條簡單的定義:我為公司工作,公司付給我同樣價值的報酬,等價交換。他們絕對不會去為公司哪怕是多做一點點。
在他們的眼中,工資就是一切,工作時缺乏信心、缺乏激情,以應付的姿態對待一切,能偷懶就偷懶,能逃避就逃避,以此來表示對老板的抱怨。他們工作僅僅就是為了對得起這份工資,而從來沒想過這會與自己的前途有何聯係,他們也不會去考慮家人和朋友的想法。總認為老板付給自己的薪水太低,而忽視了比薪水更重要的東西。
事實上,不功利的人往往會更順利地獲利。原因很簡單,功利的人常常在追逐功利的過程中喪失原有的目標。而不隻盯著“利”字的人因為排除了功利的幹擾,反而能做出更加正確的判斷。尤其是,這種品格常常會化為脫俗的人格魅力,極容易令上司欣賞。
有一個偏遠山區的小姑娘到城市打工,由於沒有什麼特殊技能,於是選擇了餐館服務員這個職業。在常人看來,這是一個不需要什麼技能的職業,隻要招待好客人就可以了,許多人已經從事這個職業多年了,但很少有人會認真投入這個工作,因為這看起來實在沒有什麼需要投入的。
這個小姑娘恰恰相反,她一開始就表現出了極大的耐心,並且徹底將自己投入到工作之中。一段時間以後,她不但能熟悉常來的客人,而且掌握了他們的口味,隻要客人光顧,她總是千方百計地使他們高興而來,滿意而去。不但贏得顧客的交口稱讚,也為飯店增加了收益——她總是能夠使顧客多點一至二道菜,並且在別的服務員隻照顧一桌客人的時候,她卻能夠獨自招待幾桌的客人。
就在老板逐漸認識到其才能,準備提拔她做店內主管的時候,她卻婉言謝絕了這個任命。原來,一位投資餐飲業的顧客看中了她的才幹,準備投資與她合作,資金完全由對方投人,她負責管理和員工培訓,並且鄭重承諾:她將獲得新店25%的股份。
現在,這個小姑娘已經成為一家大型餐飲企業的老板。
在工作與生活當中,我們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憑什麼要我做這做那,一個月才給我這麼一點錢。”“這不是我的事,讓張三去做吧。”“差不多就行了,是公司的事,又不是我自己的事情。”
很多人都認為工作是為老板做的,就像年少時認為學習是為老師學的一樣。現在你知道了學習是為自己,不是為老師。可是,你知道工作也不是為老板做的嗎你能否做到領一份薪水做雙份工作
總是斤斤計較自己付出的人,他們最大的誤區就是始終抱著“我不過是為老板打工”的工作態度。他們認為,工作就是一種簡單的雇傭關係,做多做少,做好做壞,和自己沒有多大的利害關係,反正自己的工資就是那麼多。超出自己工作範圍的工作與自己無關。這樣的工作觀念讓無數人錯失了人生中寶貴的機會.等到人生已經沒什麼希望的時候就不斷地埋怨自己所在的企業。
齊瓦勃出生在美國鄉村,隻受過很短的學校教育。15歲那年,家中一貧如洗的他就到一個山村做了馬夫。然而雄心勃勃的齊瓦勃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發展的機遇。三年後,齊瓦勃終於來到鋼鐵大王卡內基所屬的一個建築工地打工。一踏進建築工地,齊瓦勃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優秀的人的決心。當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時候,齊瓦勃卻默默地積累著工作經驗,並自學建築知識。
一天晚上,同伴們在閑聊。唯獨齊瓦勃躲在角落裏看書。那天恰巧公司經理到工地檢查工作.經理看了看齊瓦勃手中的書.又翻開了他的筆記本,什麼也沒說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經理把齊瓦勃叫到辦公室,問:“你學那些東西幹什麼”齊瓦勃說:“我想我們公司並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經驗、又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或管理者,對嗎”經理點了點頭。不久,齊瓦勃就被升任為技師。打工者中,有些人諷刺挖苦齊瓦勃,他回答說:“我不光是在為老板打工,更不單純為了賺錢,我是在為自己的夢想打工,為自己的遠大前途打工。我們隻能在業績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所得的薪水,隻有這樣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獲得機遇!”抱著這樣的信念,齊瓦勃一步步升到了總工程師的職位上。25歲那年,齊瓦勃又做了這家建築公司的總經理。
“讓自己工作所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所得的薪水。”這是齊瓦勃的信念,也是所有擁有夢想者應有的信念。
現實當中,人們總希望自己的收入變得更高一點。有一個觀念很重要。就是:金錢是價值的交換。隻要你能夠為你所服務的團隊創造出很好的價值,你就會獲得應得的金錢。不管今天在什麼樣的公司工作,不管這家公司是什麼樣的性質,你都應該堅持每天思考幫助公司創造價值的方法。
工作不僅僅讓你獲得薪水,更重要的是,它還教你經驗、知識,通過工作,你能夠提升自己,從而變得更有價值。所以,你一定要記得,你不是僅僅為金錢而工作,你要為夢想而工作,為自己的前途而工作。讓你工作的結果。讓你創造的收益遠遠大於你獲得的報酬吧。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的同時,你自己會獲得更多。
速度第一,完美第二
完美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追求。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持這種態度,以完美為最高目標。工作中他們也是如此,認為一件事從整體到細節的任何一點,都必須是完美的,他們也一直為此努力。在這個速度製勝的時代。真的應該這樣嗎
聽說春秋戰國時代,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作戰,當時父親已經是個大將軍,兒子隻不過是一個馬前卒而已。父親每次在戰場上衝鋒陷陣都是英勇無比,但是兒子總是手忙腳亂,一會拿著矛,一會拿著刀,大敵當前,號角都吹響了,兒子還在想這次上陣該拿什麼兵器殺敵更好些!
有一次,臨戰前,父親囑咐兒子說:“我知道你每次都想拿件完美無缺的兵器上陣,今天我就把家裏祖傳的寶刀給你,你可以把它佩戴在身邊,不過千萬不可以抽出來!”
那口寶刀裝在一副極其精美的刀鞘裏,刀鞘邊上還鑲著幽幽泛光的寶石,刀把上還有精雕細刻的花紋。兒子一眼便認定這是家傳的寶刀,於是喜上眉梢,耳旁仿佛戰鼓聲聲,聯想著手起刀落,敵方的主帥應聲落馬而斃。
上陣後,果然配帶寶刀的兒子如脫胎換骨一般,英勇非凡,所向披靡。這次敵方如遇大將,敗勢不可當,於是鳴金收兵,兒子禁不住得勝的豪氣,忘了父親的叮囑,於是快馬加鞭,拔出刀呼呼追殺敵人,大勝而歸。
殺敵得勝的兒子回到營地,一看手中的寶刀早已因為奮力拚殺的緣故而有缺口,其實這也隻不過是把普通的刀而已,為何這次上陣的效果卻如此不一般?看到兒子迷惑不解的表情,父親道出了真相:“你父親為何殺敵英勇,被人尊為將軍,因為我上陣前從來不追求盡善盡美的兵器和裝備,要知道衝鋒殺敵,兵貴神速,有了勇氣和速度,即使是普通的兵器也能發揮奇特的神效!”
這位父親的話也印證了執行的“速度戰略”就是:一旦開始執行,速度是第一位的,完美是第二位的。戰場上兵刃相見,商場上鬥智鬥勇,誰先出手,就可能決定勝負。所以這時候,我們要懂得放棄一些理想化的完美的東西,讓自己趕快行動起來,這樣我們就獲得了速度,贏得了勝利的時間。
這個世界競爭激烈,速度成為勝利與否的關鍵所在。比同行更快,你才有勝算。你一定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兩個人在樹林裏過夜.突然從樹林裏跑出一頭熊,其中一人忙著穿球鞋。另一個人對他說:“你把球鞋穿上有什麼用我們反正跑不過熊啊!”忙著穿球鞋的人說:“我不是要跑得快過熊,我是要跑得快過你。”
在速度麵前,完美要往後站一站,隻能排在第二了。
還記得那個畫蛇添足的故事麼誰先畫好誰就可以得到一壺酒。一個人本來最快畫好了,可是他想,給蛇再添上腳吧。最後的結果是別人喝到了哪壺酒。對細節的苛求,往往浪費太多的時間。而被浪費的這些時間,往往可以用於比細節更有挑戰性的事務上。做事不必追求完美,必須明白重點,適可而止。
某地沒有大蒜,很多商人聽說了,於是紛紛迅速展開行動,托運大蒜去當地賣。當地人自然物以稀為貴,商人們都用大蒜換取了很多黃金回來,大賺了一筆。另一位商人呢,覺得自己的大蒜如果比別人的好,一定就可以賺更多的錢。於是他把大蒜整理了一番,把最外麵難看的皮剝去,最後讓大蒜看起來很漂亮.於是他帶著漂亮的大蒜去那裏交易,本以為也能大賺一筆,結果卻隻換得兩袋土豆。
搶占商機,方能贏得市場。大蒜就是大蒜,不好看也是大蒜,何苦非要追求所謂的完美
完美是一句極具誘惑力的口號,卻也是一個美麗的陷阱。很多人把時間浪費在細節的完美上,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果完美是100%,你已經做到99%了,為什麼還非要爭取那最後的1%呢在這個向速度要效益的時代,你比別人跑得慢就會失敗,不可過於追求完美,吹毛求疵。因為這最後的l%往往需要你付出非常多的時間、精力等資源,所以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刻意地去強求它。
況且,你要明白,你的客戶對這件工作的結果所要求的完美度也並非l00%。你隻要超出他們的期望值就足夠了。大多時候.大家都要求這件事情快點完成,而並非完成得百分之百完美。如果你因為追求完美而耽誤了進度,那才是得不償失。因為那不被客戶所需要的完美而白白地浪費財力精力,實在是時間和資源的浪費。
而且,你的老板也沒有充裕的耐心和資源,允許你去糾纏於細枝末節,創造完美。對完美的執著,會讓你浪費大量的時間,錯失其他一些更有挑戰性的工作。這隻會讓老板覺得你效率低下.辦事不力。所以,工作中,你必須時時提醒自己,不要過於追求完美,明白什麼是適可而止,追求最有效率的行事方式。
快速行動才能全麵生存,更好生存。為了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你必須要加快自己的腳步,效率第一,速度第一,趕在對手前麵搶得先機,這樣才能時時處於主動地位,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
認真負責,確保結果零缺陷
麵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企業必須建立顧客至上的思想,完全滿足客戶的需求和期望,這就要求公司任何產品的質量都不允許出現半點瑕疵,所有企業員工都要有一種高度的責任感,確保結果“零缺陷”。如果隻要求“差不多就好”,對產品質量進行妥協,就有可能造成顧客的百分之百的損失,而這對公司的信譽將造成更大的損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戴明的宣揚,日本興起質量管理運動,提出"零缺陷"的概念。傳統的觀念認為,質量管理的目的是把錯誤減至最少,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努力的目標應該是第一次把事情完全做好,達到完美無缺。公司中每個人的崗位都是至關重要的,任何一個地方出了疏漏,都可能導致整個企業"沉船",因此我們應當認真負責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杜絕任何微小錯誤的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美國空軍和降落傘製造商之間發生了分歧,因為降落傘的安全性能不夠。
事實上,通過努力,降落傘的合格率已提高到99.9%了,但軍方要求達到100%,因為如果隻達到99.9%,就意味著每1000個跳傘士兵中,會有一個因為降落傘的質量問題而送命。
但是,降落傘商卻不以為然,他們認為99.9%已夠好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美,根本不可能達到100%的合格率。
軍方在交涉不成功時,改變了質量檢查辦法,他們從廠商前一周交貨的降落傘中隨機挑出一個,讓廠商負責人裝備上身後,親自從飛機上往下跳。
這時,廠商才意識到100%合格率的重要性,奇跡很快就出現了,降落傘的合格率一下子達到了100%。
任何一件事情,無論它有多麼艱難,隻要你認真去做,全力以赴去做,就能夠做到。
在客戶服務中有這樣一個公式:99%的努力+l%的失誤=0%的滿意度,也就是說:你縱然付出了99%的努力去服務於客戶,去贏得客戶的滿意,但隻要有1%的失誤、瑕疵或者不周全,就會令客戶產生不滿,對你的印象大打折扣。如果這l%的失誤,正是客戶極為關注和重視的方麵,或給客戶帶來了損失及傷害,就會使你前功盡棄,以往所有的努力將付諸東流,客戶將徹底與你決裂,棄你而去。
公司中每個人的崗位都是至關重要的,任何一個地方出了疏漏,都可能導致整個企業“沉船”,因此我們應當努力對自己的工作認真地負起責任,絕不放過每一個可能在工作中出現的錯誤,確保結果零缺陷。
德國大概是世界上標準最多的國家,著名的國際ISO標準就是參考有近百年曆史的德國工業體係標準設立的。
德國企業和員工對技術追求完美,並在技術的所有層麵保證專業技術人員的高標準,其結果就是Made In Germany(德國製造)在全球市場的頂尖聲譽。德國30%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是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家產品。
其實任何一件事情,無論它有多麼困難,隻要你認真負責,帶著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全力以赴去做,就能夠做好。
1985年,海爾的一位用戶來信反映,近期工廠生產的冰箱有質量問題。張瑞敏覺得問題很嚴重,突擊檢查了倉庫。發現倉庫中不合格的冰箱有76台。研究處理辦法時,幹部提出兩種意見:一是作為福利處理給本廠有貢獻的員工;二是作為“公關手段”處理給經常來廠檢查工作的工商局、電業局、自來水公司的人,拉近海爾與他們的關係。但是張瑞敏卻做出了一個有悖常理的決定:76台冰箱全部砸掉。
張瑞敏召集全廠各部門人員參加現場會,確認了每台冰箱的生產人員後,便拿出一把重磅大錘,由事故責任人當著全廠職工的麵,用大錘將76台冰箱全部砸掉。“嘭嘭”的錘擊聲,砸跑了當時全廠員工5個月的工資。親眼目睹砸冰箱的場景,全廠員工不禁潸然淚下。那時海爾還在負債,當時冰箱也很貴,並且這些冰箱也沒有多少毛病,有的冰箱隻是在外觀上有一道劃痕。張瑞敏的這一舉動在當時令很多人難以理解。但是,正是這一錘砸碎了過去的陳舊意識,讓全廠員工明白:沒有嚴格的立廠之道,就沒有海爾的前途。在海爾,有缺陷的產品就等於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