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A”導彈防禦係統(1 / 3)

蘇聯的“A”導彈防禦係統

研製背景

1930—1940年代,德國火箭專家沃納·馮·布勞恩向納粹政府提議研製A9/10係列導彈,而這個計劃就是最早的洲際彈道導彈的設計思想。由於後來二戰德國戰敗,這些構想未能實現。但是,馮·布勞恩在二戰期間主持設計製造的V2火箭(“V”取自德語詞Vergeltung的首字母,意為“複仇”)確實世界上最早的中程彈道導彈。V2上裝備的是液體燃料發動機和慣性製導係統,從移動發射車上發射以避免遭受盟軍的空襲。二戰結束前夕,德國V-2彈道導彈使蘇、美兩國領導人清醒地認識到:彈道導彈武器將是戰後遏製對方的撒手鐧。

1945年4月底,美軍搶先進入了本屬於蘇軍占領區的德國諾德豪森市V-2彈道導彈地下製造廠,搶走了已經製造好的100枚導彈、所有導彈製造設備和技術文件資料。當然,美軍的最大收獲應該是俘虜了維爾納V-2導彈研究中心的著名導彈專家馮布勞恩教授和瓦爾特爾托恩貝格教授,並將其送往美國。隨後,美軍將來不及運走的導彈製造設備和資料全部就地銷毀。

當蘇軍趕到諾德豪森市V-2導彈地下製造廠時,整個製造廠已經變為一片廢墟。聯合考察委員會首先在諾德豪森市V-2導彈製造廠附近,找到了沒被美軍發現的德國導彈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在他們的幫助下,蘇聯專家在V-2製造廠幾條通道的廢墟中發現了許多沒有被完全破壞的導彈零部件。隨後,蘇聯專家與德國工程師一起,使用搜集到的零部件組裝幾枚V-2導彈,並對部分破壞較輕的導彈製造設備進行了修複。

1946年5月,蘇聯全麵展開導彈研究工作,並決定在蘇聯兵器部、工業和通信裝備部、造船部和航空工業部組建洲際彈道導彈科研中心。同時,蘇聯還將建立國家導彈試驗靶場和導彈部隊。同年8月,蘇聯部長會議任命特種設計局總設計師科羅廖夫擔任洲際彈道導彈自動控製係統總設計師。

1947年10月15日,在蘇聯阿斯特拉汗州卡普斯京亞爾揚國家試驗場,科羅廖夫領導的特種設計局首次成功進行了國產液體火箭發動機的點火試驗。而馮·布勞恩和大批曾為納粹服務的德國科學家轉移到美國後,加入了美國軍方發起的名為“文件夾行動”的中程彈道導彈研發計劃,在V2設計思想的基礎上研製了“紅石”和“丘辟特”中程彈道導彈。

1948年,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R-1彈道導彈。隨後,特種設計局在對R-1改進的基礎上,研製出了射程達到600千米的R-2彈道導彈。1952年12月,科羅廖夫研製出了P-7洲際彈道導彈。該彈發射重量為170噸,彈頭重量為3噸,射程為8000千米。

1953年9月,科羅廖夫首次提出了在P-7導彈的基礎上,將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到空間軌道的設想。1954年5月26日,他致信蘇聯兵器部部長烏斯基諾夫,“根據您的命令,我已經向上級正式呈遞參與研製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報告”。

1957年10月7日,蘇聯使用P-7洲際彈道導彈火箭發動機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空間軌道,從而使蘇、美在洲際彈道導彈的軍備競爭進入高潮。

“有矛就必有盾”。導彈防禦作為國家級的戰略問題第一次擺在了蘇聯最高領導人的麵前。1953年,蘇聯領導人得知美開始試驗彈道導彈,而且還傳來核武器正在被完善的信息,這就意味著蘇聯可能會對帶有核彈頭的彈道導彈束手無策。於是蘇軍總參謀部開會商量對策,開展討論建立反導彈防禦手段的問題。

二戰後,大規模機械化兵團作戰成為了蘇聯最高軍事當局的熱衷時尚,1949年8月23日,蘇聯首枚原子彈爆炸成功,隨後蘇聯導彈火箭技術獲得突破。使得大規模機械化兵團作戰理論的發展以及核武器戰略思想的形成造成了蘇聯最高當局重視大陸軍、重視戰略核武器的發展,而赫魯曉夫的上台意味著蘇聯的核戰略思想達到了巔峰,赫魯曉夫高度重視蘇聯戰略火箭軍的發展,不遺餘力大力發展戰略導彈核武器,甚至偏好到不惜壓縮海軍航空母艦建設,全力發展戰略火箭軍,所以反導係統研製的提出真是恰逢其時。

因此,蘇共中央和蘇聯政府采納了建議,並表示將下大力氣解決導彈防禦問題。經過軍政高層的慎重考慮和仔細研究,蘇共中央和蘇聯政府先後發布了兩道命令,分別是由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於1956年2月3日聯合簽發的第170-101號命令和由蘇聯部長會議於1956年8月18日簽發的第1160-596號命令,決定以第1設計局為骨幹多家科研機構為輔助,開始研製蘇聯的第一代導彈防禦係統。當時36歲的第1設計局專家戈利高裏-基蘇尼科被任命為“A”導彈防禦係統的首席設計師,1958年被任命為“A”導彈防禦係統的總設計師。

由於導彈防禦係統是個新生事物,蘇聯的科研工作者在研發過程中碰到的困難和複雜性遠遠超出了預先的想象。當時,美蘇兩國都在開展導彈防禦係統的研發設計工作,誰都沒有現成的經驗相借鑒,再說兩國正處於冷戰時期,互為假想敵,因此更不可能實現技術上的交流與合作。

經過一係列試驗,科研人員認為:“第一,所有現役雷達的測量精度都不符合導彈防禦係統的戰術技術要求,對來襲彈道導彈的三種坐標測量值(間隔距離、方位角、高低角)的精確度太低。尤其是當彈頭與彈體分離後,彈頭的雷達特征會變得更小,這就使得雷達更難捕捉到彈道導彈彈頭(戰鬥部)信號。第二,敵彈道導彈的飛行速度很快,而我方現役雷達的探測性能卻不是很強,給我方導彈防禦係統留下的作戰反應時間太短。因此,研發性能先進、功率強大的雷達設備是我們目前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否則,以現役雷達設備擔任反導任務,不但工作效率低下,很難捕捉到導彈目標,而且其測量精度又不高,將會造成攔截導彈無法或來不及發射升空的局麵,這樣的導彈防禦係統豈不成了擺設,白白耗費國家的巨額資金,卻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第三,為了提升導彈防禦係統的工作效能和攔截成功率,攔截導彈必須具備三種能力——精確的製導能力,高速的飛行能力,靈活的機動能力。攔截導彈的研製須在此三項指標上下功夫。”

首席設計師戈利高裏·基蘇尼科在最終形成的《導彈防禦係統總體建設構想》中明確提出了導彈防禦係統的五條設計原則:

第一,通過選擇最佳工作波段、采用高靈敏度接收設備和大型天線陣列,研發出新式大型大功率輻射雷達,以擴大雷達的探測範圍和提高雷達的探測精度。雖然導彈防禦係統的雷達設備必將耗資巨大,但其在導彈防禦係統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完全值得國家為此付出;

第二,要想提高雷達的三坐標(間隔距離、方位角、高低角)探測精度,必須拋棄傳統的雷達測量方法,采用新式的三角測量法(即把3部雷達部署成一個等邊三角形,每部雷達占據該三角形的一個頂點,由三部雷達分別測量空中目標的三種坐標,然後再由專門的處理設備進行數據處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得出空中目標精確的飛行彈道軌跡);

第三,研發和應用高性能的電子計算機和數據處理程序,電子計算機與雷達之間應通過寬帶通信線路相互鏈接,以提高雷達的實時測量能力和雷達數據的傳輸處理能力;

第四,增強雷達的辨識能力,特別是當來襲彈道導彈的彈頭與彈體實施分離之後,應能根據二者之間不同的雷達反射信號迅速準確地辨識出彈頭目標,並繼續跟蹤之;

第五,攔截導彈擊毀彈道導彈的方式——攔截導彈彈頭爆炸後產生了大量彈片,這些彈片憑借動能與敵彈道導彈實施碰撞,從而將其擊毀。

為了加快導彈防禦係統的研製進度,蘇聯政府決定建設一個專門的導彈防禦試驗靶場。經過詳細的論證和慎密的分析,蘇聯政府決定將導彈防禦試驗靶場建造在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湖地區別特巴克塔拉草原的薩雷-沙甘。1956年夏天,“A”導彈防禦係統試驗靶場的大規模建設拉開了序幕。在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的辛勤勞作下,在半荒漠化的草原上迅速建起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試驗設施。

係統組成

“A”導彈防禦係統隻是一種靶場試驗型的導彈防禦係統,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反導係統,其作用主要是為了檢測和試驗反導技術和反導兵器。該係統進行過多次實彈攔截射擊試驗,攔截導彈的型號是B-1000,靶彈的型號是P-5和P-12彈道導彈。

這個完整的係統包括:彈道導彈探測雷達;中央計算工作站;精確製導雷達;攔截導彈觀測雷達;指令發送站;發射陣地;技術陣地;中央顯示器;數據傳輸係統;靶場測量數據記錄及處理設備。

作戰流程

當敵彈道導彈目標進入彈道導彈探測雷達的工作區域之後,探測雷達就會自動捕捉、跟蹤該目標,測量其當前的位置坐標,並將收集到的信息數據傳輸至中央計算工作站。

中央計算工作站對敵目標的坐標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之後,向3部精確製導雷達發出目標指示信息,並測算出敵目標的飛行軌跡。

3部精確製導雷達根據中央計算工作站傳來的目標指示信息,自動捕捉和跟蹤敵目標,並將敵目標不斷變換的方位坐標數據源源不斷地傳送至中央計算工作站。

接到精確製導雷達傳輸來的數據後,中央計算工作站便開始測算敵彈道導彈的落點位置及己方攔截導彈的攔截彈道參數,並將生成的數據傳輸至攔截導彈發射陣地,供攔截導彈發射裝置、自由陀螺儀、天線等設備使用。此外,中央計算工作站還需測算出己方攔截導彈最佳的發射時間,並下達發射指令。

攔截導彈發射後,攔截導彈觀測雷達將對己方攔截導彈的飛行情況實施跟蹤和監測,並將攔截導彈的飛行坐標數據傳送至中央計算工作站。中央計算工作站根據攔截導彈的坐標數據,及時修正或調整其飛行彈道參數,並將攔截導彈的目標指示信息傳送至精確製導雷達。

精確製導雷達收到目標指示信息後,將測量到的敵導彈與己方攔截導彈之間的間距數據不斷地傳送至中央計算工作站。中央計算工作站將這些數據分析處理之後,再適時地下達引爆攔截導彈戰鬥部的作戰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