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衛星導彈
反衛星導彈是使用導彈攻擊環繞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武器係統。飛彈可以由地麵或者是水麵的發射平台發射,或者是由航空或者是太空飛行器在運到較高的高度之後發射。反衛星飛彈針對的是軍用衛星,尤其是在低軌道上的偵查,電子情報蒐集以及海洋偵測衛星等等。
目前在環繞地球軌道中部署反衛星武器的行動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公開或是正麵承認,然而包括美國與俄羅斯等有能力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都可能掌握相關的技術或者是係統。
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美國先後研究和試驗利用核導彈反衛星的可行性,並一度部署過“雷神”反衛星係統。由於核武器的使用受到限製及可能給己方衛星帶來不利影響,核導彈反衛星計劃於1975年被取消。從70年代中期起,美國開始轉向研製非核反衛星武器。
1978年,美國國防部正式批準空軍研製機載反衛星導彈。同年9月,開始反衛星導彈的研製工作。美國的機載反衛星導彈,長54米,直徑05米,質量1196千克,由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尋的攔截器組成。尋的攔截器的長度和直徑均為03米左右,質量十幾千克。導彈由F-15飛機從空中發射。尋的攔截器與發動機分離後,通過長波紅外探測器可探測到幾百千米以外衛星發出的紅外輻射,經計算處理後由周圍的小型火箭發動機控製其飛行彈道,自動跟蹤並導向目標,最後以每秒十幾千米的相對速度與目標碰撞,將目標擊毀。
1981年美國空軍完成了機載反衛星導彈的地麵試驗。1984年開始進行空中發射的飛行試驗,至1985年共進行了5次。1985年9月13日,首次成功地用反衛星導彈擊毀一顆在500多千米高軌道上的軍用實驗衛星。這次試驗驗證了反衛星導彈的製導技術和破壞機理,使反衛星導彈的研製向實效性方麵邁進了一大步。這種反衛星導彈本身形體小,不易被探測,采用精確製導技術,具有靈活機動、反應迅速、生存能力強、命中精度高、發射費用低等優點。對軌道高度低於1000千米的航天器有較強的攻擊力。美國空軍原計劃1987年在蘭利空軍基地與麥科德空軍基地部署兩個反衛星導彈中隊,由於各種原因美國國防部1988年初宣布取消這項計劃。
1983年美國提出的戰略防禦倡議計劃,其目的是建立保護國土的戰略防禦體係。該計劃重點研究的動能武器也可用於反衛星。同時,“戰略防禦倡議”計劃的實施也將加速新一代反衛星武器的發展。
1993年“戰略防禦倡議”計劃被“彈道導彈防禦計劃”取代後,以反導彈為目的的動能攔截武器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反衛星導彈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