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hq-19導彈反衛星導彈(1 / 2)

中國hq-19導彈反衛星導彈

中國反衛星武器的發展可以上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從2004年開始,解放軍先後進行了三次直升式反衛星武器試驗,並最終在2007年1月11日進行的第四次試驗中取得成功,擊落了一枚已經報廢的氣象衛星。而在此次試驗前,中國航空工程師們已經進行了多次反衛星武器模擬試驗,並以發展“空間攔截器”的名義,成功地利用固體燃料運載火箭將重約100公斤的有效載荷沿特定軌道送入太空。

將中國的直升式動能攔截器送入太空的運載火箭,是在df-21中程彈道導彈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一種機動式四級固體燃料火箭,射程大約在1700~2500千米之間。

美國情報部門稱為sc-19的反衛星導彈則可能是“開拓者”-1(kt-1)或“先驅”-1型固體燃料運載火箭的新改型。盡管中國方麵稱kt-1主要用於發射小型商業衛星,但實際上該項目啟動初期就確定要優先滿足軍事需求,“以加快中國太空武器的發展步伐”。這種運載工具的製導係統得到地基雷達的輔助,另據未經證實的中國消息來源稱,這種反衛星動能攔截器采用的是經過改良的hq-19導彈戰鬥部。

hq-19導彈是俄羅斯最先進的s-400地對空導彈(北約代號為sa-21“咆哮者”)的中國版。該導彈被冷發射至30米高度後,固體燃料發動機開始點火,在飛行的初始和中間階段采用帶無線電校正的慣性製導,在最終攔截目標時轉為主動製導。因此,中國反衛星動能攔截器的製導係統有可能既使用多譜勒雷達,也配備紅外導引頭。

解放軍已經部署了多達40枚直升式反衛星導彈。此外,中國還從俄羅斯引進了可裝備8個營的s-300pmu2地對空導彈係統。這些導彈具有一定的彈道導彈攔截能力,稍加改裝後也可用於攔截衛星。

中國對發展空天一體防禦係統的興趣日漸濃厚,強調用防空導彈係統謀求太空控製權。這種係統可能與美軍的“標準”-3導彈項目有些類似。“標準”-3型導彈是美國海基戰區導彈防禦係統的重要一環,用於攔截來襲的中遠程彈道導彈。

中國直升式反衛星武器的發展,對美國在低地球軌道運行的照相偵察衛星、光電成像衛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以及電子情報衛星等構成了嚴重威脅。隻要部署20枚直升式反衛星武器,就可確保摧毀機密的美國國家安全太空成像係統主要依賴的六到七枚光電偵察成像/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而若再多部署20枚直升式反衛星武器,則可確保摧毀各由三顆衛星組成的四個共軌式衛星群座,從而使美國海軍喪失賴以鎖定敵方戰艦和陸基防空係統的手段,更無法動用超視距衛星製導導彈攻擊這些目標。因此,這些光電偵察成像/合成孔徑雷達/電子情報衛星很可能成為中國反衛星武器的打擊目標,若在衝突伊始就遭到重創,則對美國是非常沉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