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在飛行時如能保持穩定姿態,那就有了準確奔向目標的基本條件。這時,就可以采用前麵提到的三種製導方式,引導導彈向前飛行了。
“自主式製導”是在導彈發射之前,將攻擊的目標或導彈飛行路線,變成一組數據或計算公式,裝入導彈內部儀器中,也就是事先交給導彈一張“圖”,讓導彈自己來按“圖”飛行。這種製導不需要任何彈外設備配合,不用同外界做任何信息交換,所以抗幹擾能力很強。許多洲際導彈都采用這種自主式製導。
“指揮式製導”是依靠設在地麵、軍艦或飛機上的指揮站用雷達或光學設備來測定目標和導彈的相對位置,不斷向導彈發出指令,指揮控製導彈飛向目標。它的優點是作用距離遠,飛行路線靈活多變。地對空導彈適宜采用這種製導方式。但是,它測定目標、跟蹤導彈、發出指令大都離不開無線電波,因此容易受到幹擾。
“尋的式製導”采用了仿生原理。我們知道,蝙蝠是個“瞎子”,但它能靈活飛行並捕食飛蟲,是靠它自己發出的特殊聲波從物體(如飛蟲)上反射回來,耳朵聽到後作出判斷,決定自己該怎麼飛,怎麼“捉”。我們還知道,蚊子能叮咬人和家畜,是它覺察出周圍微小的溫度變化和氣味變化,尋“熱”尋“味”,飛向它襲擊的目標。采用“尋的式製導”的導彈,與蝙蝠、蚊子飛捕目標的情況差不多。“的”就是“靶”的意思,也就是導彈要去打擊的目標。在導彈上裝一部小型雷達,主動向目標發出電波,靠接收反射回來的電波尋“波”追擊,這種方式叫“主動式尋的製導”。它往往在作戰距離較短,打擊孤立目標時使用。飛行距離一長,目標一多,它就會感到千頭萬緒不知所向。
像蚊子那樣,追尋著被打擊的目標所發出的熱或聲音或電波信號,向目標飛行的製導方式,叫“被動式尋的製導”。這種導彈上隻要裝上信號接收機就夠了。與“主動式尋的製導”導彈相比,那上麵的設備要輕巧簡單得多。它的缺點是容易受假信號的欺騙。
還有一種介於主動與被動式尋的製導之間的“半主動式尋的製導”。它是由設在地麵、軍艦或飛機上的指揮站,向被攻擊的目標發射無線電波、激光、紅外線或音響等,這樣就能使裝著接收機的導彈靠接收目標反射回來的輻射能追蹤目標了。這種製導,常被地對空和空對空導彈所采用。
導彈靠有力的心髒——火箭發動機而飛得快、飛得遠;靠靈敏的大腦和反應迅速的中樞神經——製導指揮係統以穩定、準確地飛向目標。這一切都是為了攻擊敵方目標,把它摧毀。當然,導彈還應該有一個大炸藥包。導彈專家把這個部分叫做導彈的“戰鬥部”,意思是:這是用於作戰的專門部位。
人們可能會以為這個部分比較簡單,隻要裝上炸藥或核彈就行了。其實,這也是一個既重要又複雜的係統。從結構上來說,它包括本體、引信、傳爆器、安全執行機構等幾個部分。
導彈除了有以上內髒外,還有一副不平凡的外表,它們大都是錐形腦袋,圓柱形身體,有的大型導彈戴著紅帽子,全身乳白色,直立時像一位披著銀白色鎧甲的武士。而有的導彈渾身卻像花蛇一樣,塗著斑斕的偽裝色。
與飛機相比,導彈的“翅膀”似乎已經“退化”了。長在導彈身體上的翅膀叫“彈翼”。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導彈都帶有彈翼,即使有,也是又短又硬,形狀各異。有三角形的,棱形的,箭頭形的,後掠形的。它們不像飛機那樣長在機身兩邊,而是呈“X”型分布在彈身的周圍。它們是導彈產生升力和側力的主要部件。
在彈翼後麵,還裝置著幾個小翅膀,那是舵麵,它可以根據控製係統發出的信號轉動,幫助導彈改變飛行航跡。
導彈尾部的穩定翼和那上麵的副翼,就像箭尾部的羽毛,能起穩定作用,可以使導彈在飛行中不隨意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