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中葉,元朝統治日漸衰弱。1356年,高麗乘機遣軍分東西兩路進攻元朝,占領我國東北的一些地方。明朝建立後,便著手收複被朝鮮所占的土地。1388年派兵到遼東。高麗國王辛禍急派大將李成桂統兵前去應戰。
李成桂出身新羅貴族。他的父親李子春為地方豪族,曾任雙城總管府千戶。1356年,高麗出兵進攻,李子春自知不敵,率部投降,被任命為東北麵兵馬使。1362年,李子春死,李成桂襲父職,在圖們江、鴨綠江方麵參與抵禦女真族和蒙古殘餘勢力入侵的軍事行動,不久調京任職,後到南方抵禦倭寇。1371年任知門下府事,參與政治活動。這次又被派往遼東前線。
明軍與朝鮮軍接觸不久,雙方議和,劃定邊界。從此,鴨綠江和圖們江開始成為中朝兩國的邊界。
李成桂從鴨綠江威化島回師開京後,發動政變,廢國王辛禍,立辛昌為王。翌年又廢辛昌,立恭讓為王,自掌軍政大權。1392年,李成桂再廢恭讓王,自即王位,次年改國號朝鮮,1394年遷都漢城,建立起李氏王朝。
李成桂掌握政權後,首先進行田製改革。1390年3月下令燒毀公私田籍,沒收一切莊園,重新丈量全國土地。1391年頒布“科田法”,把文武百官分為18科(即等級),按科把京畿道的土地授給官僚。科田可以世襲,但不準買賣。京畿以外的土地作為“軍田”,授予當地中小封建主,狩田者必須服兵役。凡得科田和軍田者,以地租代替俸祿。此外,還有賞賜功臣的“功臣田”、“別賜田”,也世襲使用。其他未分配的土地為國家控製的公田,由農民耕種,農民直接向國家交納租稅和服徭役。
1401年,李成桂又頒布《經國大典》,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中央最高國家機關為議政府,下設六曹(六部);中樞機構有承宣院;軍事機構軒三軍府(後改設五衛都總府);廢私兵,行府兵製,設“軍保”,征收“軍布”或“保布”,以為軍事開支的財源。
李氏朝鮮的封建等級森嚴而又複雜。最高等級是擁有特權的統治階級,其下是“中人”和“胥吏”兩個等級,他們是屬於統治階級中的不同階層。被統治階級中的一般平民稱良人或是常人,這兩個等級的人雖然都具有人身自由,但都不得為官。再次是奴婢,他們的地位近於農奴,是社會最下層的賤民。
後來,李氏王朝又推行號牌法。即由政府頒給16至70歲的居民每人一塊牌子,上麵烙有官府印記,類似於今天的身份證。這樣做的目的是控製戶口,保證封建國家的收入和兵源。
在對外關係上,李成桂一直遵循親明抗倭的政策。他十分注意與中國明朝的關係,在保護一定的獨立性的同時,百般討好、結納,將明朝作為自己的依仗。與此同時,對待日本人則堅決抵製。他在任將軍時,便多次出兵抗擊倭寇。
李成桂英明一世,到晚年也不免犯些過錯。1398年,因他遲遲不能作出傳位決定,引發王位繼承人之爭,差一點釀成大亂。雖然最後被李成桂擺平了,但他的權威也受到極大的損害。萬般無奈之下,他將王位傳與次子李芳果,李芳果就是後來的定宗。李成桂自稱太上皇,又過了近10年的清閑日子後,染病去世。
在這以後,李氏朝鮮政權日益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