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部分
約翰·潘興
約翰·潘興(1860~1948年),美國著名軍事家、五星上將。1882年進入西點軍校學習,是一位出色的班長和學員大隊長。1886年畢業後當過騎兵,在新墨西哥和南達科他邊陲服役,參加了最後一次討伐印第安人暴動(所謂“幽靈舞叛亂”)的戰爭。1891—1895年間,他在內布拉斯加大學任軍事學教授。後來又回到西點軍校任戰術教官。1898年,參加了美西戰爭,英勇無畏地在古巴作戰。戰後,他被派往菲律賓服役,與棉蘭老地區凶猛、尚武的摩洛人艱難地生活在一起,並成功地建立起美國人的統治。1916—1917年,潘興親率12萬名美軍對墨西哥進行武裝幹涉,追捕弗朗西斯科·維拉,扼殺墨西哥興起的革命運動。雖然追擊徒勞無功,但對潘興來說,卻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因為這是他第一次指揮如此龐大的部隊進行實地作戰。戰爭期間,他被授予少將軍銜。1917年,美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潘興擔任了美國歐洲遠征軍司令。由於對部屬要求嚴格,這種嚴格有時甚至達到殘酷的程度,因而得了個“凶惡的傑克”的綽號,1921年,他出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24年退役。晚年任美國紀念戰爭委員會主席,負責管理美國的紀念館、紀念碑以及歐洲的基地。1948年7月15日,病死於華盛頓瓦爾特裏德醫院。
在潘興的一生中,最值得他炫耀的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曆,所以,他專門寫了一本回憶錄——《我在世界大戰中的經曆》。的確,一戰時期是他軍事生涯的頂峰,他的指揮藝術和謀略思想在此時得到充分的發揮,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正如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得爾·哈特在他《十年後的聲望》一書中所說的:“可能不會有第二個人能像他那樣把美軍建成如此規模的部隊。沒有這支部隊,第一次世界大戰幾乎不可能出現轉機,更談不上取勝。”可見,正是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才促使人們對他的軍事思想產生濃厚的興趣。
1917年,潘興攜少量的參謀骨幹,乘丘納德班船“波羅的”號離開美利堅,赴歐洲走馬上任。到達法國後,協約國軍隊狼狽的處境盡入眼底,於是他急切希望用美軍來扭轉戰局。然而,此時正陸續運往歐洲的美軍大多是素質較差的新兵,又缺少軍官。英、法等協約國對這樣一支軍隊嗤之以鼻,尤其對它的指揮能力不敢相信,因此,他們要求把美軍編入英、法軍隊中去,並說這對美軍利多弊少。協約國的要求使潘興很惱火,他極力維持美軍的“獨立”狀態,並明確指出:“凡是有一點民族自尊心的人都不願為其他國家軍隊的建立提供兵員。”他堅持自己的立場,直至戰爭形勢十分危急時,才形式上接受了協約國的要求,但依然不願放棄美軍的獨立性和自己對美軍的直接控製權。
潘興之所以如此固執己見,原因是很多的,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戰略戰術上的分歧。協約國熱心於塹壕戰、陣地戰,而潘興則強調野戰、運動戰。潘興認為野戰是一種靈活性極大的戰法,部隊可以在地麵上伺機運動,迂回攻擊,“迫使敵人走出塹壕,並用運動戰的形式將其消滅”,而協約國那種固守塹壕、不求強攻的打法是得不償失的。事實證明潘興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從1914年年底以來,交戰雙方拘於陣地、來回拉鋸,未能向前推進幾英裏的距離,卻付出了數百萬將士的生命。潘興明確認識到,“這樣的賬是付不起的”,要改變窘局,隻有先改變作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