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部分

現 代 將 帥現 代 將 帥

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帕夏

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帕夏於1881年5月29日出生在奧斯曼帝國境內薩洛尼卡城(今屬希臘)。他的父親阿裏·李查當過海關職員,又做過木材商和鹽商。凱末爾7歲那年喪父,一直跟隨他的祖母一起生活。12歲的凱末爾進入薩洛尼卡幼年軍事學校,14歲升入瑪納斯提爾軍事預備學校,因為他和這裏的一個老師穆斯塔法同名,老師為了便於區別,在他名字的後麵加上“凱末爾”(Kemal意思為“完美”,“完善”)。畢業之後,凱末爾到首都進入伊斯坦布爾軍官學校,1902年畢業後又繼續在參謀學院學習,1905年畢業時,被授予上尉軍銜,從此帶兵作戰,並晉升到校官直至將軍、元帥。

凱末爾為了土耳其的新生奮鬥了一生。在他生活的時期,土耳其正處於內憂外患時期,已經淪為半殖民地的國家。法國和英國掌握了奧斯曼帝國的經濟命脈,德國則控製了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德國裏曼將軍率領的70名德國軍官組成的軍事代表團,操縱著土耳其的政府和軍隊,並於1914年8月迫使土耳其簽訂《德土軍事同盟條約》,把土耳其拖入對協約國的戰爭,最後土耳其戰敗。

土耳其戰敗,標誌著50年龐大帝國的崩潰。根據簽訂的戰敗和約:土耳其軍隊立即複員;交出全部軍艦;由協約國軍隊占領黑海海峽各處要塞等等。隨後,協約國軍隊先後進占了土耳其幾乎全部的國土。1919年底,占領軍達10萬多人,其中英、法軍隊均在4萬以上。1920年8月,英、法、日、意、希臘等國同土耳其蘇丹政府在巴黎附近的色佛爾簽訂和約,共433條,基本精神就是肢解和滅亡土耳其,不僅把土耳其原有屬地削減了3/4,而且對本土進行瓜分,僅剩下的安那托利亞高原地區(即小亞細亞半島)也喪失了政治和經濟主權。條約把土耳其推向了亡國的邊緣。這時凱末爾承擔了拯救土耳其的重擔。

在凱末爾的學生時代,由於歐洲列強的入侵,蘇丹政府的腐敗,民族受壓迫,同胞被奴役,這一切凱末爾都看在眼裏,他無法忍受,所以他便積極串連校友,出版進步刊物,宣傳民主思想。在畢業之後,他被捕入獄,後因沒有任何證據,經過長時間的審訊之後把他釋放了。出來以後,因在監獄中看到了蘇丹反動統治的腐朽,他就在大馬士革和一些具有進步思想的青年軍官、醫生、知識分子組成了“祖國與自由社”。後來這一組織與青年土耳其黨人合並,凱末爾本人也積極地參加了青年土耳其黨人在1908年組織的革命,並且在反對封建勢力進攻的軍事鬥爭中表現出色。但因凱末爾不同意青年土耳其黨人保留帝製主張,所以他受到了排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執政的青年土耳其黨人拒不聽從凱末爾的正確建議,跟隨德國參加了反對協約國的作戰。凱末爾在國家的危險之際,毅然擔負起了保衛祖國的重擔。在這場戰爭中他成了名將。凱末爾在1915年擔任了人數少、裝備差的新編19師的師長,他以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擊潰了英國軍隊從海上和陸上的進攻,打碎了英國通往俄國的企圖,保住了伊斯坦布爾的安全。這場戰爭使凱末爾名聲大振,為此他獲得了“伊斯坦布爾救星”和帕夏的稱號,並且被晉升為軍長。

一戰之後,按照停戰協議,土耳其要交出他的軍隊。而在敘利亞前線的凱末爾,拒絕交出軍隊。但是從伊斯坦布爾傳來了不許抵抗的命令。凱末爾憤然辭職,回到伊斯坦布爾之後向蘇丹表示,隻要成立由凱末爾自己擔任軍事大臣的強硬政府,就能夠把侵略軍趕出土耳其,並拯救土耳其。但是,蘇丹拒絕了他的要求,他對買辦階級封建勢力組成的政府完全失望了,他決定前往愛國力量集中和民族運動高漲的安那托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