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1876年6月,貝爾他們架好電線,樣機的一端在貝爾的實驗室,電線穿過好幾個房間將另一端接到沃森的麵前。貝爾在整理機器的時候,不小心把硫酸濺到了腿上,急得叫了起來:“沃森,快來呀,我需要你。”
沃森從電線的另一端的樣機裏聽到了呼叫。他欣喜地跑到貝爾的房間,互相擁抱,他們成功了!
修理電話引起的發明
有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裏修理一台電話機,因他聽力不好,就用一根短針來檢驗傳話膜片的振動情況。意想不到的是,當他手裏的短針剛接觸到膜片後,發生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隨著說話聲音的強弱,短針也發生了有規律的顫動。
“哎,這是怎麼回事呀?”這一偶發現象,愛迪生抓住不放,“如果反過來,先讓短針顫動,不就可以複原出聲音來嗎?”他經過幾天幾夜的思索和實驗,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用一塊帶針的膜片,針尖對準急速旋轉的蠟紙,聲音的振動就非常清楚地劃在蠟紙上了。實驗證明,隻要把人的聲音儲存起來,什麼時候需要就什麼時候放出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愛迪生和助手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在1877年發明了留聲機。現代的錄音機可以說是留聲機的後代。
一分鍾勝過兩小時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個叫阿普頓的助手,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數學係,有著紮實的數學知識。1878年的一天,愛迪生讓阿普頓測一隻燈泡的體積。憑借著阿普頓深厚的數學功底,計算一下燈泡的體積是“小菜一碟”。
阿普頓找來紙,用尺量了燈泡的尺寸,畫出了立體圖,列出了一大堆數學公式和符號。
時間在阿普頓的計算過程中不斷流逝。一個小時過去了,他隻計算了一半,公式和符號寫得密密麻麻;又一個小時過去了,阿普頓還沒有算完。
這時,愛迪生著急了:“何必那麼麻煩呀?”他把一個大量杯裝上水,記下刻度。然後,他把燈泡放在量杯中,再記下水上升的刻度。兩者一減,就算出了燈泡的體積。整個過程耗時還不到一分鍾。而阿普頓用去了十多張16開的紙,還沒有算出來。
電燈的發明
愛迪生從無數次實驗中總結出,要發明電燈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要解決燈絲很快被氧化的問題;二是需要有合適的材料作燈絲,通電後既能發光又能耐高溫。為解決第一個問題,他從大學借來抽氣機,很快解決了燈泡的真空問題。
理想的燈絲又在哪裏呢?一天傍晚,愛迪生看到桌上放著一堆從煤油燈罩上刮下來的煙灰,他隨手拿起搓成了一根柔軟的細線。他眼睛一亮:“如果將棉絲炭化,不就可以彎成燈絲嗎?”
他讓助手馬上取來棉絲實驗,燈泡發出了金黃色的光輝。他深受鼓舞,此後用了13個月進行艱苦研究,經過了7 000多次實驗,終於有了突破性進展。1879年10月21日,他研製出的燈泡足足亮了45個小時。
他又繼續實驗,用炭化的竹絲做燈絲,燈泡可亮1 200個小時。
原始的空氣調節機
1881年7月的一天,美國總統加菲爾德在華盛頓遭到暗殺,傷勢非常嚴重。他虛弱地在床上呻吟著。
這一年又是美國曆史上罕見的高溫。高溫下傷口很可能感染。怎麼來降溫呢?
於是,醫院院長把降溫的任務交給了請來的礦山技術員多西。多西是一位有經驗的技術員,他多年來懂得怎樣向坑道內輸送新鮮空氣。多西反複琢磨著:空氣一經壓縮就會放出熱量來,這種熱量必須用水來冷卻。反過來,如果把壓縮空氣還原,不是就可以吸收熱量嗎?室內溫度不就降低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