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部分
公元2世紀的東漢時期,大醫學家張仲景治病路過一個村莊,碰到了一個上吊已經斷了氣的人。圍觀的人都認為這人已經死了。
張仲景作為一個醫生,不放過任何一絲救人的希望。他想:“或許他隻是憋昏了過去,小豬掉進水裏憋了氣,農民不是有一種急救的辦法嗎?人憋氣是一個道理,救人要緊,不妨試一試。”
張仲景叫兩個小夥子幫忙,把上吊的人放在床板上,他讓兩個小夥子把“死人”的胳膊一會兒往上抬,一會兒放在胸前。張仲景又把兩隻手抵住“死人”的胸部和腹部,按一下,再鬆一下,反複和小夥子配合著,連續用了20多分鍾,終於使那個人“噓”了一口氣,上吊的人得救了。
病理不同治法不同
東漢時期的一天,有三個趕路的人被大雨澆病了兩個。兩個人都說:“頭痛,發熱,咳嗽,鼻子不通氣。”張仲景想:“準是感冒了。”但還是給他們試了脈。第一個人脈跳得不快不慢,手腕上有汗;第二個人脈跳得較快,脈管緊張有力,手腕沒有汗。張仲景就給他們開了一帖相同的麻黃湯,讓他們煎好服下。
第二天,張仲景去看病人。第一個病人出了一身大汗,病情反而加重:第二個病人已經好了一大半。“這是怎麼回事呀?”張仲景思考著,“哦,兩人病情較大的差別是一個有汗,一個沒有汗。第一個人可能是出汗太厲害。”於是,張仲景改用一種叫做桂枝湯的藥給第一個人吃。病人服用後,果然好了起來。
張仲景明白了:第一個病人患的是傷風;第二個病人患的是傷寒。兩種病有著細微的差別,應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接骨草的發現
一天,哈尼族接骨醫生路巴走路累了,坐在樹下休息。突然,一條20多厘米長的大蜈蚣爬了過來,他擔心蜈蚣的刺蜇,就拔出隨身帶的長刀把蜈蚣切成兩截。
過了一會兒,路巴發現另一條蜈蚣爬了過來,圍著奄奄一息的同伴轉來轉去,一晃消失在草叢中。不久,它又爬了回來,嘴裏噙著一片嫩綠的葉子。它把兩截蜈蚣連在一起,並將這片嫩綠葉覆蓋在連接處的上麵,自己卻安靜地守候在一旁。
大約過了半個多時辰,奇跡出現了:那條被斬成兩截的蜈蚣竟然奇跡般地連接起來了。它慢慢地蠕動了幾下,爬進草叢中去了。
路巴急忙拾起那片在地上的葉子,仔細地觀察起來,發現這是長在一種細藤子上的葉子。他采回很多這種葉子,將葉子搗碎,敷在被折斷腿的雞的傷口上,給雞包紮好。過了三天,解開一看,雞腿骨也連接起來了。
路巴將這種神奇的草叫做接骨草。從此,接骨草成了人們接骨的特效藥。
“養子”之謎
有一種土蜂叫蜾蠃,相傳它自己不會繁殖後代。每年初夏,它用泥做好像小壇子似的窩後,就把一條條叫做螟蛉的綠色小蟲子銜來,安放在窩裏,每天對著螟蛉祝願說:“像我!像我!”不久,螟蛉就真的變得和蜾蠃一模一樣,從窩裏飛走了。
我國南朝齊梁時著名學者陶弘景聽到了這個傳說後,產生了懷疑:“怎麼會這樣呢?”他查找了有關資料都這麼說。他又想:“書上是你抄我,我抄你,怎麼會查出結果呢!”幹脆到大自然去找。
他發現,專吃綠色葉子的螟蛉,長大後都變成了美麗的蝴蝶。他又進行了長時間的觀察。最後,終於揭開了蜾蠃“養子”之謎。
原來,蜾蠃快要產卵的時候,就到田間尋找螟蛉,找到後就用尾針刺蜇它,使其昏迷。蜾蠃把它銜到窩裏,就在它身上產卵,卵就在裏麵“吃喝”。等把螟蛉全吃光了,幼蟲也就長大變成了蛹,蛹再化成小蜾蠃飛走了。
用細蔥管導尿
唐朝的一天,一個患了尿瀦留的病人因排不出尿來,肚子脹得疼痛難忍,生命危在旦夕。他的家人急忙請來名醫孫思邈治病。孫思邈診斷了疾病,知道吃藥是來不及了。他分析著:“尿液流不出來,恐怕是尿道不通,如果想辦法用根管子插進病人的尿道,也許病人就能把尿排出來。可是,到哪兒去找又細又長的管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