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部分
水滴生成的奧妙
1766年,英國著名科學家卡文迪許對氫氣進行了研究,他把氫氣充在一個豬膀胱裏。不料,這個豬膀胱竟升到了半空。
有一次,他把收集到的氫氣和空氣混合,用電火花點燃,突然,發生了爆炸。
他如同著魔似的被這兩個現象吸引住了。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聽到一聲巨響。原來是魔術師在表演氫氣的爆炸。魔術師煞有介事地說:“這叫‘鐵板出汗’。”觀眾湊上去一看,鐵罐的內壁上果然有細小的液滴。
卡文迪許立即把這個問題和以前研究的問題聯係了起來。他馬上回去做實驗。他把氫氣和氧氣混合起來,然後點燃,結果都發生爆炸,容器內壁上都有液滴出現。“難道是容器內壁不幹燥嗎?”他為此特意把容器內壁弄幹燥,結果,還是那樣。後來,他還搞明白了那些液滴就是水。
這下子卡文迪許清楚了,水滴是氫氣和氧氣在爆炸的極短時間內化合而成的。
氧氣的發現
1774年8月1日,英國化學家普裏斯特利得到了一個放大鏡,就用它做起實驗來。他把不同的東西放在充滿水銀的瓶子裏,再把那瓶子放在水銀槽中,他用放大鏡把太陽光集中到那物體上,結果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他反複做著實驗。最後他用一種叫三仙丹(氧化汞)的物質來進行實驗,用放大鏡的光照射後,竟會產生許多氣體。
“這是一種什麼氣體呀?”普裏斯特利分析著,繼續研究著。他把點燃的蠟燭放在這種氣體中。“哈哈!蠟燭竟發出明亮的火焰!”他感到很有意思。
接著,普裏斯特利把兩隻小老鼠放在這種氣體裏。“哦,老鼠不但沒有窒息而死,還生活得很好呢!”
受“燃素說”的影響,他把這種氣體叫做“脫燃素的空氣”。事實上,他發現的是氧氣。
燃燒氧化理論
1774年10月,英國化學家普裏斯特利來到法國。他把三仙丹放在放大鏡下,讓太陽光加熱,結果釋放出一種能使燭光更加明亮的氣體。他得意地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說:“我在實驗中得出的這種氣體,能猛烈地吸收蠟燭中的燃素,使燭光變得更加明亮。”
拉瓦錫認為,將太陽光聚焦加熱三仙丹是把氧化汞分解了,使它還原成水銀,釋放出了可燃的氣體。拉瓦錫想:“能不能把實驗從它的另一個方向進行,讓水銀先變成紅色的氧化汞,然後再使它分解呢?”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參加兩次反應的物質就可以精確地計算出重量來,從而否定根本就沒有的“燃素”。
拉瓦錫設計了一個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兩次的氣體體積相等,約占反應容積的1/5。拉瓦錫這一經典性的實驗證明了自己的氧化說,推翻了統治化學界近百年的“燃素說”。
1777年9月5日,拉瓦錫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劃時代的《燃燒概論》,係統地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將燃素說倒立的化學正立過來。
為織物漂白
1785年秋,法國化學家貝托雷受人委托,要為一家工廠把織物漂白。用什麼東西來漂白呢?他心裏沒有數。“這可怎麼辦呢?”他無計可施,發起愁來。
一次,他跑到圖書館裏查資料,偶然看到瑞典化學家舍勒1774年製造氯氣的記錄,上麵說氯氣能把色彩鮮豔的花瓣變成白色。“哎,用氯氣不就能把織物漂白了嗎?”貝托雷高興地想到了他要為人家漂白的方法。
貝托雷把織物放在水裏,通上氯氣,哈哈!氯氣真把織物給漂白了。於是,他用這種方法把工廠積壓的坯布漂白,染上了顏色後成了暢銷品,滿足了商家對織物的需要。
“伏打電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