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部分
紅棕色液體的追究
1824年,法國化學家巴拉爾得到一種紅棕色的液體,他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於是格外注意起來。他想了想:“哦,想起來了,以前見過。”
以前,巴拉爾把海草燒成灰,加上水,再用氯和澱粉去處理,液體分成了兩層:下層是藍色,上層是紅棕色。用同樣的方法去處理海水,也能得到同樣的液體。
巴拉爾知道,那藍色的液體中含有碘,海草和海水中都含有碘,得到碘不奇怪。“那麼,紅棕色的液體裏又含有什麼呢?”
巴拉爾抓住這個問題不放,反複研究,多次實驗,終於發現紅棕色液體中含有一種新元素。他根據自己的研究實驗,寫成了一篇叫做《海藻中的新元素》的論文,發表後轟動了科學界。法國科學院於1826年審查了巴拉爾的新發現,把這種元素命名為“溴”。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比巴拉爾早在幾年前就獲得過紅棕色的液體,可他誤認為是“氯化碘”,就再沒有深入研究,結果失去了溴的“發現權”。
尿素從哪裏來
如果問尿素從哪裏來,19世紀初的科學家會說:“隻有動物的尿裏才有尿素。”
1828年的一天,德國科學家維勒把氨水和氰酸氣體混合在一起,希望能得到白色的晶體——氰酸氨,實驗進行得很慢,到第二天早晨他才看到了白色的結晶,他大失所望,因為這不是他希望的氰酸氨。
“這是什麼物質呢?”維勒始終弄不明白。
一晃四年過去了。這天他再分析起來:“明白了。那不是在上大學時研究過的尿素嗎?尿素不是來自動物的尿嗎?怎麼用試管和燒瓶也可以合成呢?”這可是一個重大的發現,維勒馬上分析對比尿素和氰酸氨的組成,最基本的單位都是四個氫,兩個氮,一個氧,一個碳,相互轉化是可能的。
維勒的實驗,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用無機方法人工合成有機物,打破了化學家們腦海中無機物與有機物之間的不可跨越的界限。
用神話女神的名字命名的元素
1830年,瑞典化學家塞夫斯德朗正在研究一種鐵礦,他發現礦石中顯示一種紅色,這可是一種特殊的情況,他想:“莫非是這種礦石中含有一種新的元素?”
塞夫斯德朗緊緊抓住這個現象不放,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經過一係列的研究,他終於從“鐵”中提煉出一種黑色的金屬粉末。
塞夫斯德朗想:“如果把這種金屬粉末放入酸中,它不能溶解,就很可能是發現了一種新元素。”按照自己的這種想法,他把這種金屬放在酸中。
半個小時過去了,一個小時過去了。“哈哈!它不溶於酸。”塞夫斯德朗高興地說,“難道我發現了一種新元素?”
塞夫斯德朗請他的導師、化學界權威柏齊力烏斯確證,發現這果然是一種新元素。塞夫斯德朗采用希臘神話女神“凡娜迪絲”的名字,把這種金屬元素命名為“釩”。
葡萄酒為什麼變酸
1835年的一天早晨,瑞典化學家柏齊力烏斯又要去實驗室。“今天是你的生日,晚上宴請朋友,要早一點回家。”妻子瑪利亞再三叮嚀。柏齊力烏斯可是個實驗迷,一進入實驗室就把這個事忘得一幹二淨,直到晚上妻子親自去叫他。
一進門,柏齊力烏斯的親朋好友就向他舉杯祝賀他生日快樂,柏齊力烏斯顧不得洗手,就接過一杯紅葡萄酒,一飲而盡。“哎,瑪利亞,你怎麼把醋當成了酒倒給我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