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部分
麻醉劑的來曆
1799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笑氣,應用在舞會上,可引起人們大笑不止。
1844年,美國牙科醫生威爾士在舞會上碰到一樁怪事:一個腳上劃了一條大口子的人因吸了笑氣,卻沒有感到疼痛。這引起了他的深思:“這一定與笑氣有關。這笑氣可不可做麻醉劑呀?如果行的話,拔牙時病人不就感覺不到疼痛了嗎?”
於是,他吸了一些笑氣,就開始給自己拔牙,果然沒有感到疼痛。幾次實驗後,他就公開表演“麻醉無痛拔牙”。他讓一位患者吸入一些笑氣,然後給患者拔牙,患者卻痛得大叫起來。
這是怎麼回事呀?威爾士年輕的助手摩頓認為,笑氣一定有麻醉作用,但如果吸入的量太少,患者還是會痛。他決心尋找更有效的麻醉劑。
一次,摩頓從化學家傑克遜那裏得到啟示,用乙醚進行麻醉實驗,效果很好。1846年,摩頓用乙醚做麻醉劑,進行了拔牙演示,大獲成功,從此,乙醚被廣泛用做麻醉劑。
揭開普魯士藍製作工藝的秘密
19世紀的一天,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到英國一家染料工廠去考察,工人正在製造普魯士藍顏料。他看到工人把溶液倒入大鐵鍋裏,然後一邊加熱,一邊用鐵棒用力地攪拌,並發出很大的響聲。不一會兒,工人就汗流浹背了。
李比希感到很奇怪,就問:“怎麼要用這麼大的勁呀?”
“不用勁不行呀,攪拌的響聲越大,普魯士藍的質量就越好。”
李比希立即想到:“難道聲音和普魯士藍的質量有什麼關係嗎?”
回到德國,他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並進行了一係列的實驗。他想鐵棒的作用,不在於攪拌,而是利用鐵在摩擦中產生的鐵屑。於是,他在鐵罐裏、瓷罐裏都放上了液體,有的加上鐵屑,有的不加。結果,加鐵屑的容器裏產生的普魯士藍效果很好。
至此,李比希揭開了英國傳統工藝操作的秘密,使普魯士藍製作工藝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
人造染料的發明
1856年,英國化學家帕金在英國皇家化學學院教授、德國化學家霍夫曼的指導下,試圖從煤焦油中提煉治療瘧疾的藥物——奎寧。
帕金按照老師的吩咐,從煤焦油裏很快提煉出了一種物質。但令人沮喪的是,提煉出的東西不是奎寧,而是一團黑色的物質,並有著很強的粘著力。
“這是什麼東西呢?”失望的帕金順手把它放入酒精裏,溶液出現了鮮豔的紫色。
“哦,這東西或許有點用,是不是可以用它染布呢?”帕金馬上認識到這東西的價值,他找來一條白色的絲巾,用這種紫色一染,“哈哈!十分漂亮。”這樣,世界上首次出現了人工染料。這種染料被命名為“苯胺紫”。
轉爐煉鋼法的來曆
19世紀中期的時候,英國冶金學家貝色麥看準了鋼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材料,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但是當時鋼的產量很低。他想:“怎樣才能得到大量的鋼呢?”
1856年的一天,貝色麥用鼓風箱往坩堝裏送風,偶然發現一塊鐵片粘在坩堝的邊上。憑著一種對鐵的變化的敏感,他命令助手熄火,取下這塊鐵片。他看了之後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我的上帝,它已經變成鋼了呀!”
“這塊鐵是怎樣變成鋼的呢?”貝色麥經過反複實驗和思索分析,終於弄清了原因:這塊鐵由於粘在坩堝邊,得到了鼓風箱鼓入的足夠的氧氣,才使生鐵中的碳大多被氧化而變成了鋼。“哈哈!應加大氧氣量……對!從坩堝底部吹進氧氣效果可能最好!”貝色麥根據這一原理,很快設計、製造了一種從爐底吹氧的新式煉鋼爐,並發明了轉爐煉鋼法。
夢境中的啟發
1858年的一天,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坐在公共馬車上回家,隨著馬蹄的“嘚嘚”聲,他很快進入了夢鄉——好像有許多小原子時而結成對兒,時而又互相擁抱;大原子一會兒抓住三四個小原子,一會兒這些原子又跳起華爾茲舞來……
“克拉帕姆路到啦!”隨著喊聲,凱庫勒從夢中驚醒。於是,他急忙回到家裏,將夢境揮筆疾書,終於寫就一篇後來聞名於世的碳的鏈狀結構理論論文。
1865年的一個夜晚,凱庫勒在燈下編寫《化學教程》,困倦的他不久打起盹來。矇矓中,凱庫勒仿佛看到一條蛇咬著自己的尾巴,搖擺著在轉來轉去。他如同遭到了電擊,猛然驚醒過來。他急忙開“夜車”,用夢境中一個六角形的環狀結構來表示苯分子C6H6,解決了有機化學上的這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