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部分
饑渴的耕地
其次,要保護好我們的淡水。
農田也需節水
為保護地球上緊缺的淡水資源,國際環保城市的民眾要從三方麵做起:①節約用水、一水多用;②少用化學合成劑;③收集利用雨水。
“節約用水、一水多用”為的是珍惜使用淡水,同時也就減少了汙水排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把水龍頭開得小一些,把用過但還比較幹淨的水留下來,擦地、衝廁所、澆花等等。這樣,我們生活中消耗的淡水量就會減少,排出的汙水量也會減少。
“少用化學合成劑”的目的是:①保護水體的自淨功能;②防止化學劑的毒素在淡水中積累,威脅飲用水的安全。家庭使用最多的化學品主要用於廁所消毒和廚房清潔。這些化學品往往對微生物有很強的殺傷作用。它們從下水道流入河水或湖泊之中,會殺死水中的生物,使水體的自淨能力喪失,水中的毒素就會積累起來。因此,在洗滌用品市場上,選用具有環保標誌的清洗劑很重要。
“收集利用雨水”是主動增加淡水資源的作法。目前在歐洲的家庭節水行動中十分盛行。我們可以用雨水來澆灌花園、擦洗車輛、做清潔和衝廁所等等。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家庭對可飲用水的浪費。
再次,要保護好我們的土地。
有效地處理垃圾,可以節約
大量土地人類期待環境保護的豐碩果實
當前處理垃圾的國際潮流是動員民眾盡量從三方麵努力:①減少浪費;②物盡其用;③廢物回收。當全社會的消費者都這樣去做的話,扔掉的廢物就會減少。當塑料、紙張、金屬和玻璃都得到有效的回收之後,生活垃圾中剩下的主要就是可以堆肥的有機垃圾了。通過回收利用和堆肥,生活垃圾量可以減少80%~90%。由此大大降低了垃圾對土地汙染的威脅。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地球本來是美好的,清澈的天空、蔚藍的海洋、豐富多彩的動植物王國以及取之不盡的能源。但是進入20世紀以後,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給地球的自然環境帶來了毀滅性的災害。人們為了發展經濟,肆無忌憚地利用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寶貴資源,絲毫沒有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意識,隻求眼前的發展。於是,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人口爆炸、環境汙染、能源和糧食危機,也成為困擾人類的全球性問題。
創造良好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20世紀中葉以來,資源短缺、環境汙染、人口爆炸等問題日益尖銳,並成為全世界共同麵臨的難題。這一係列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1972年,一個名為“羅馬俱樂部”的組織發表了題為《增長的極限》的報告。這一研究報告得出結論:在未來一個世紀中,人口和經濟需求的增長將導致地球資源耗竭、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除非人類自覺限製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否則這一悲劇將無法避免。這篇報告發表後,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全球範圍內的長期發展問題。
蔚藍的天空
蔚藍的海洋人們經過反複思考和探索,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探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新思路,即可持續發展。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這一概念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和認同。總括起來,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人類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要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
水竭駝瘦——必須要發展地看問題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擺脫貧窮、人口、資源和環境困境的正確選擇。為此,人類應該調整與自然的關係,充分認識到人是地球生物的成員之一。人類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與自然共處、協調發展。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必須學會控製自己,控製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建立正確的資源、環境價值觀念。要改變過去那種掠奪式的、揮霍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愛惜和保護資源及環境。也隻有這樣,我們的子孫後代才能繼續在地球上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