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部分
冥王星與柯伊伯帶天體在太陽係的位置
1992年,美國天文學家經過多年的搜尋,終於發現一個模糊的亮點在冥王星的軌道之外緩慢移動。經過計算表明,這一神秘天體在距地球約40天文單位的遙遠地方環繞太陽運行,它的直徑約為230 km,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其命名為“1992OBl”。
此後此類的發現不斷。2002年6月,科學家發現了體積超過半個冥王星的柯伊伯帶天體“誇歐爾”;2004年2月,又發現了比冥王星略小的“塞德娜”;2005年7月,首次發現了體積超過了冥王星的“2003UB313”,它的直徑為2 385 km,表麵溫度約為零下248℃。
幾顆柯伊伯天體與冥王星、月球及地球大小的對比迄今,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1 000多個柯伊伯帶天體。這些遙遠天體的發現證實了柯伊伯50年前的推測,打破了人們傳統上認為太陽係隻存在九大行星的觀念,將太陽係的疆域一下子擴大到原先的幾百倍甚至上千倍,極大地拓寬了我們的視野,是一次真正的新“地理大發現”。星際塵埃的溫度
生命的起源是大家最常談及的話題之一。科學家們對此有很多猜測,除了影響較大的生命化學起源學說,即認為生命是由地球早期物質長期化學演變逐步進化而來的觀點外,還有一些人認為,地球最初的生命來自宇宙間的星際塵埃。
這種說法並非沒有道理。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利用射電望遠鏡,首次在星際塵雲中發現了水、氨和甲醛,後來又發現了丙炔腈、甲醇和甲基乙炔等。迄今,已經得到證實的星際分子共有130多種,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有機分子,包括生命所必需的複雜核糖分子,如醛糖、乙烯基乙二醇等。
科學家們在對采自地球高層大氣的太空塵埃樣品進行分析後發現,這些星際塵埃大部分由矽酸鹽微粒組成,其中含有少量有機分子。有些塵埃微粒含有太陽係中極罕見的同位素,表明它們來自遙遠的其他恒星。在寒冷的宇宙空間,星際塵埃的溫度低達零下260℃。它們分散在空曠廣袤的太空中,是形成星係、星雲和所有宇宙天體的基本物質。
此外,科學家們通過對采自世界各地的上萬塊隕石進行詳細分析,發現其中大多含有核酸堿基、甲酮、苯醌、羧酸、胺與酰胺之類的有機化合物,有些居然包納了構成地球生命全部基本要素的氨基酸和脂肪酸,以及構成活細胞脂肪主要成分的二羥基丙酮和甘油等。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形成了一個初步的共識,即生命起源應當追溯到與生命有關的元素及化學分子的起源。因此,生命演化的曆程應當從宇宙形成之初開始。
構成生命元素的氫是在距今約137億年前的“大爆炸”強烈熱輻射中形成的,生命的主要物質碳、氧、氮、磷、硫、鈣、鐵之類的原子是在第一代恒星耗盡它們最後的氫燃料之後,在內核深處製造出來的。當恒星臨終時,通過劇烈的爆發,把這些元素送進太空,成為星際塵埃。
在星際環境中充滿了太空輻射和宇宙射線,會促成碳原子與氫結合,形成多環芳烴,而分子間的化學作用則將它們進一步合成為甲酮、腈、乙醚、乙醇、脂肪酸、單糖,甚至氨基酸和核酸堿基等更複雜的有機物質。因此,生命所需的幾乎每一樣東西在太空都已具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