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宋燾請奇假侍母
在我國古典文學名著,蒲鬆齡的《聊齋誌異》中,第一篇叫做《考城隍》的故事就是講述養老盡孝的故事。可見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敬老養老是頭等大事,正如王漁洋給《考城隍》的評價:
人生百行孝為先,名義開宗第一篇。
孝涕陳情予假日,歡承萱草喜延年。
故事內容是這樣的,一個叫宋燾的讀書人突然一病不起。他在沉睡中,看見一個官差模樣的人拿著官府的文牒、牽著一匹白馬來找他說:“請官人隨我去考場考試吧!”
宋燾有些疑惑地問:“考期還沒到,怎麼考呢?”
“官人上路就是了。”官差沒有回答他,隻是催促他上路,宋燾忍著病痛上馬隨他而去。宋燾覺得他們走的路很生疏,但他們很快就走到一座宏偉的都城。官差領著他進入一座宮殿,大殿中央坐著十幾個官員,宋燾都不知道是什麼人,他隻認識其中一個人是關羽關聖帝。
大殿階下放著一個幾案,設了兩個座位,已經有一個秀才坐在那裏,宋燾便坐在另一個位置上。不一會兒,試題就自己飛落到幾案上,宋燾一看試題題目,寫著八個字:“一人二人,有心無心。”
宋燾和張秀才兩個人很快答完卷子交了上去,宋燾的文章中有“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兩句。關聖帝等幾個神仙模樣的人看完後很是讚許。他們把宋燾召到殿上,對他說:“現在河南的一個地方缺城隍神,你很稱職。就派你到那裏做城隍神吧。”
直到這時,宋燾方才醒悟過來,他原來是到了陰曹地府,他連忙向諸神哭訴自己的苦衷:“眾位這樣重用我,我不敢推遲。但是我母親70多歲了,沒人照料,能不能等我養老送終,再聽憑你們任用?”
宋燾聽見其中像帝王模樣的人下令:“去核查他母親的陽壽還有多少年?”
有一個長著長胡子的官吏翻閱了一本賬冊,回稟道:“他母親的陽壽還有9年。”
這時候,關聖帝說:“不然就讓張秀才代替他做9年城隍神吧。”
他們商議了一會兒,對宋燾說:“本應讓你現在就去河南赴任,但感念你有一片孝母之心,給你9年假期。到時候還要找你呢。”
諸神又鼓勵張秀才說:“在這9年中你要盡心盡力地代替他的職責,不可懈怠。”然後,有官差出來示意宋燾和張秀才可以退場了。
宋燾和張秀才一同從大殿出來,秀才告訴宋燾說他家住在宋燾的鄰村長山,還給宋燾誦讀了幾首詩,宋燾在恍惚中隻記下了“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兩句。兩個人敘談了一會兒,就握手告別。宋燾在回家的路上顛簸難行,累得大汗淋漓……
宋燾在一陣呻吟中蘇醒了過來,他清醒後,發覺自己仍舊是在家裏躺著,可是夢中發生的事情曆曆在目。他已經分辨不清眼前的情景是真實的,還是自己夢中的事情是真實的,所以,宋燾驚愕地看著圍在他床前的母親和家人,自己不知道從何說起。
家人見宋燾懵懵懂懂,就告訴他:“你已經死去3天了,母親發現你在棺中呻吟,便和大家一起把你扶了出來。”
宋燾說:“原來是這樣。”又若有所思地問家人:“長山村這兩天有人去世嗎?”
家裏人回答他:“有一個姓張的秀才死了。”
宋燾想起夢中和張秀才一同赴考,一同敘談的情景,心中驚愕不已。
後來,在宋燾的精心侍奉下,母親果然又生活了9年,等母親過世後不久,他也死了。宋燾在病入膏肓之時,仍然惦念著為母親養老送終的事,真是令神鬼都為之動情的孝子啊!
愛迪生機智救母
愛迪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發明大王”。他發明的電燈照亮了全世界。
愛迪生從小就是一個好奇心極強的孩子,隻要是他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刨根問底,什麼時候弄明白才算罷休。一次,他指著一隻孵蛋的母雞,問媽媽:“媽媽,為什麼那隻雞躺著不動呢?”
媽媽告訴小愛迪生:“孩子,那是雞在孵蛋。”
“我不能孵蛋嗎?”小愛迪生認真地問媽媽。
媽媽忍俊不禁地說:“這孩子,你的想法真是奇特,人怎麼能孵蛋呢!”
沒幾天,爸爸媽媽總是看不到小愛迪,找到木材房時發現他坐在那裏,問他在做什麼?他回答:“我在孵蛋。”逗得爸爸媽媽捧腹大笑。
就這樣,愛擔問幫愛迪生積累了很多知識和經驗,為後來的生活、工作以至科學發明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愛迪生家裏很窮,他不得不靠賣報紙來掙錢補貼家用。一天,小愛迪生賣完報紙回到家,看見媽媽正躺在床上。借著昏暗的蠟燭光,他發現媽媽臉色蒼白,額頭上都是汗珠,痛苦地咬著嘴唇。他知道媽媽一定是生病了,就趕緊去找醫生。醫生來了。看過病,醫生皺著眉頭說:
“孩子,你媽媽需要馬上手術,可是,這裏太暗了。如果等我回去把燈取來,她的病情就可能惡化!這可怎麼辦呢?”
愛迪生著急地哭了起來。他看著正在燃燒的蠟燭,忽然有主意了。他把家裏所有的蠟燭都找了出來,一支支都點燃了,說:“醫生,現在可以了嗎?”
醫生搖了搖頭:“孩子,還是不行。”
愛迪生想了想,又把家裏所有的鏡子擺成一個弧形,放在蠟燭後麵,讓鏡子把蠟燭光都反射到媽媽的床上。這一下,蠟燭光變得異常明亮,醫生順利地為愛迪生媽媽做完了手術。愛迪生的媽媽終於得救了。
愛迪生靠積累生活中的點滴知識挽救了媽媽生命,也靠這種精神最終成了大發明家。
毛澤東尊敬老人
毛宇居是毛澤東的老師,這位老師覺得毛澤東天資聰慧,機敏過人,很是喜歡。毛澤東也很敬重這位老師。1959年,已是黨和國家主席的毛澤東回到故鄉,請韶山的老人吃飯,其中就有毛宇居老師。
當毛澤東向這位老師敬酒時,毛宇居老人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
毛澤東卻說:“尊老敬賢,應該應該!”
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的時候,最敬佩兩位老師,一位是楊懷中先生,一位是徐特立先生。
楊懷中先生又名楊昌濟,是楊開慧的父親。他在湖南第一師範教過修身、教育、倫理學等課程。毛澤東認為,楊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
他為有這樣一位人品高尚、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老師而欣慰。他常在星期天和節假日到楊先生的住處登門求教,討論問題,改正筆記。楊先生也特別器重毛澤東,稱讚他“資質俊秀”、“殊為難得”。
徐特立先生後來參加了革命,並於1927年入黨,是中國共產黨內著名的“五老”之一。在以後的革命鬥爭中,毛澤東對徐特立一直是非常敬重的。1937年徐老60壽辰時,毛澤東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賀信。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1947年徐老70壽辰時,毛澤東又題詞“堅強的老戰士”送給他,表示尊敬和祝賀。
更為感人的是,對於有缺點和錯誤的老師,毛澤東也能正確對待,對當年的湖南一師校長張幹就是這樣。
張幹是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時的校長。由於他維護舊的教育製度,引起學生不滿,毛澤東帶頭發起了“驅張運動”,使張幹不得不離開了一師。
解放初期,毛澤東了解張幹離開一師後,沒有在反動政府裏做官,而是一直在學校教書,感到難能可貴。在與朋友談話時說,張幹當時很年輕,很有能力,完全可以往上爬。
他不向上爬,而是老老實實教書,這就說明他不錯。後來,毛澤東對張幹從思想上和生活上都給予了熱情的關懷和幫助。
雷鋒幫大娘找兒子
雷鋒做的好事不計其數,他尊老敬老的故事也為大家喜聞樂見。
有一次,雷鋒從安東出差回來的路上,在沈陽轉車。他背起背包,過地下道時,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娘,拄著棍,背了個大包袱,很吃力地和雷鋒往一個方向走著,雷鋒走上前問道:“大娘,你到哪兒去?”
老人上氣不接下氣地說:“俺是從關內來的,到撫順去看兒子呀!”
雷鋒一聽跟自己是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過來,手扶著老人說:“走,大娘,我送你到扶順。”老人高興地一口一個“好孩子”地誇他。
進了車廂,他給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邊,掏出剛買來的麵包,塞了一個在大娘手裏,老大娘往外推著說:“孩子,俺不餓,你吃吧!”
“別客氣,大娘,吃吧!先墊墊饑。”
“孩子,孩子”這聲聲親熱的稱呼,給從小就成了孤兒的雷鋒很大的感觸,他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他覺得就像母親叫著自己小名似的那樣親切。他在老人身邊,和老人嘮開了家常。
老人說,他兒子是工人,出來好幾年了。她是第一次來,還不知道住在什麼地方哩。說著,掏出一封信,雷鋒接過一看,上麵的地址他也不知道,但他知道老人找兒子的急切心情,就說:“大娘,你放心,我一定幫助你找到他。”
雷鋒說到做到,到了撫順,背起老人的包袱,攙扶著老人,東打聽,西打聽,找了兩個多小時,才找到老人的兒子。使老人免受很多奔波之苦。雷鋒把敬老愛老之心都傾注於陌生的和需要幫助的老人身上。
郭明義的新手套
郭明義是遼寧鞍山人,1982年1月,從部隊複員到鞍鋼集團礦業公司齊大山鐵礦工作。
郭明義天性開朗,樂於助人,心胸開闊。在入伍期間,他曾被評為部隊“學雷鋒標兵”。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沒有什麼驚世宏願,而隻是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幫助他們解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郭明義的口頭禪是:“我奉獻,我快樂!”
有一天,郭明義辦事經過礦區文體活動場地,看到一群退休師傅在打門球,其中一位老師傅因為沒戴手套,手凍得通紅。郭明義把自己的新手套摘下來遞給那位老師傅說:“老師傅,天這麼冷,我這手套先給你戴著吧!”
聽了郭明義的話,打球的老師傅愣住了,他不解地問:“為啥你把新手套給我戴呢?”
郭明義笑笑說:“不為啥,您老為鞍鋼辛苦一輩子了,一副手套算啥!”說完便離開了。
“真是遇上好人了,可我還不知道他是誰。”老師傅喃喃自語。這時候,一位球友說:“他叫郭明義,是礦上出了名的好人,這幾天正號召大家捐獻眼角膜呢。”
“他就是郭明義啊,他張羅的事肯定錯不了,咱得支持。”老師傅說。
在郭明義的感召下,第二天,三位老師傅到郭明義的單位去找他,商量捐獻眼角膜的事。
“有的人吃龍蝦是享受,我幫助別人就是享受。”郭明義說。“為社會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覺得自己被群眾所信賴、被社會所需要,我就會感到很充實、很快樂、很幸福。” 郭明義用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敬老、愛老隻是郭明義30年來所做的“小事”中的一點一滴。他扶危濟困,助人為樂事跡春風般吹拂著神州大地,把助人為樂的精神融入人心,使無私奉獻精神蔚然成風。
駱偉科擦鞋救母
13歲的駱偉科家住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車田鎮坪塘村,災難性的家庭變故沒有壓垮這位孝順、勇敢和堅韌的少年,他用稚嫩的肩膀擔起了治病救母的重任。
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駱偉科的爸爸因患腦溢血去世。家裏的頂梁柱倒了,駱偉科的母親和15歲的姐姐駱倩萍隻好出外打工,而駱偉科住在小姨家上學。
2011年2月間,病魔又一次降臨駱偉科那支離破碎,風雨飄搖的家,他51歲的媽媽在雇主家幹活時,頻頻出現頭暈、眼花等症狀,並且隻要一見亮光就會嘔吐。雇主陳某急病人所急,發覺駱偉科的媽媽不像得了普通的小病,急忙湊了錢讓她到大醫院檢查,果然,最終確診患有惡性腦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