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幸福之門
有一個人,他生前善良而且熱心助人,所以在他死後,升上天堂,做了天使。
他當了天使後,仍時常到凡間幫助人,希望能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有一天,他遇見一個農夫,農夫非常煩惱,他向天使訴說:“我家的水牛剛死了,沒牛幫忙犁田,那我怎麼下田工作呢?”
於是天使賜給他一隻健壯的水牛,農夫很高興,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有一天,他遇見一個男人,男人非常沮喪,他向天使訴說:“我的錢都被騙光了,沒有盤纏回鄉。”
於是天使送給他銀兩做路費,男人很高興,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見一個詩人,詩人年輕、英俊、有才華而且富有,妻子貌美又溫柔,但他卻過得不快樂。
天使問他:“你不快樂嗎?我能幫你嗎?”
詩人對天使說:“我什麼都有,隻缺一樣東西,你能夠給我嗎?”
天使回答說:“可以,你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
詩人直直地望著天使:“我想要的是幸福。”
這下子把天使難倒了,天使想了想,說:“我明白了。”
然後天使把詩人所擁有的都拿走,天使拿走詩人的才華,毀去他的容貌,奪去他的財產,和他妻子的性命,天使做完這些事後,便離去了。
一個月後,天使再回到詩人的身邊,他那時餓得半死,衣衫襤褸地在躺在地上掙紮。於是,天使把他的一切還給他,然後,又離去了。
半個月後,天使再去看看詩人。這次,詩人摟著妻子,不住向天使道謝,因為,他得到幸福了。
責任感創造奇跡
幾年前,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艾爾森對世界100名各個領域中傑出人士做了問卷調查,結果讓他十分驚訝。其中61名傑出人士承認,他們所從事的職業,並不是他們內心最喜歡做的,至少不是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
這些傑出人士竟然在自己並非喜歡的領域裏取得了那樣輝煌的業績,除了聰穎和勤奮之外,究竟靠的是什麼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艾爾森博士又走訪了多位商界英才。其中紐約證券公司的金領麗人蘇珊的經曆,為他尋找滿意的答案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蘇珊出身於中國台北的一個音樂世家,她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音樂啟蒙教育,非常喜歡音樂,期望自己的一生能夠馳騁在音樂的廣闊天地,但她陰差陽錯地考進了大學的工商管理係。
一向認真的她,盡管不喜歡這一專業,可還是學得格外刻苦,每學期各科成績均是優異。畢業時被保送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當時許多學生可望而不可及的MBA,後來,她又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經濟管理專業的博士學位。
如今她已是美國證券業界風雲人物,在被調查時依然心存遺憾地說:“老實說,至今為止,我仍不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如果能夠讓我重新選擇,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音樂。但我知道那隻能是一個美好的‘假如’了,我隻能把手頭的工作做好……”
艾爾森博士直截了當地問她:“既然你不喜歡你的專業,為何你學得那麼棒?既然不喜歡眼下的工作,為何你又做得那麼優秀?”
蘇珊的眼裏閃著自信,十分明確地回答:“因為我在那個位置上,那裏有我應盡的職責,我必須認真對待。”“不管喜歡不喜歡,那都是我自己必須麵對的,都沒有理由草草應付,都必須盡心盡力,盡職盡責,那不僅是對工作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有責任感可以創造奇跡。”
艾爾森在以後的繼續的走訪中,許多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出類拔萃的反思,與蘇珊的思考大致相同。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常常被安排到自己並不十分喜歡的領域,從事了並不十分理想的工作,一時又無法更改。
這時,任何的抱怨、消極、懈怠,都是不足取的。唯有把那份工作當作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擔在肩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正確與明智的選擇。正是這種“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成其事”的高度責任感的驅使下,他們才贏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
從艾爾森博士的調查結論,使人想到了我國的著名詞作家喬羽。最近,他在中央電視台藝術人生節目裏坦言,自己年輕時最喜歡做的工作不是文學,也不是寫歌詞,而是研究哲學或經濟學。
他甚至開玩笑地說,自己很可能成為科學院的一名院士。不用多說,他在並非最喜歡和最理想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為人民做出了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貢獻。
取得成功
華特和麗莎這對年輕夫婦,不久前還以為成功指日可待,當華特拿到心理和企管碩士學位時,他以為自己日後就可以從事管理公司人際關係谘詢,或執行與監督有關的工作。
然而短期內,事情卻與他預期的有所出入,華特別無選擇,隻好暫時將希望束之高閣,這一晃就是好幾年。華特是個德國人,這段期間除了當翻譯,似乎也沒有其他出路。
他和麗莎兩人都夢想能搬回德國,如此一來,不但可與家人團聚,麗莎更可借此學習德文及當地文化。他們一心想回德國,計劃在那裏找一個高薪的工作,並趁兩人還是丁克族時好好四處旅遊。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們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在德國找工作,登報求職、寄履曆表,讓雇主知道他們強烈的工作意願。就在離德返美的前一天,正當所有履曆表都石沉大海時,華特突然接到一個麵試電話。
“我們一定能美夢成真!”麗莎興奮得大叫。
可是華特卻顯得十分謹慎。
“別高興得太早,”他說,“麗莎,這不過是個麵試而已。
麵試結束,華特和麗莎如期返美等候通知。一個星期過去了,半個月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麗莎這時開始感到不耐煩,她焦急地催促華特打個電話去問問情況,然而華特心裏明白,他得等到公司主動跟他聯絡才行。
在聖誕節前後,該公司的人事主管終於告訴華特,他們要雇用他,隻是公司的決策過程太慢了。經過數個月的漫長等待,兩入終於美夢成真。這份工作薪水優厚,升遷可期,同時公司還願意協助華特還清助學貸款及遷徙費用。再也沒有什麼工作比這次更好的了。
華特和麗莎樂瘋了,他們終於達成心願。華特接著前往德國開始新工作。就當地的工作條件而言,這是個令人稱羨的職位,華特和麗莎都覺得十分滿意。華特有兩個月的試用期,看看雙方是否合適,這時,麗莎也辭去工作,準備搬家。
可是當華特開始工作後,對公司及工作總有一種不安感,有些事情好像不太對勁,他很怕心裏出現“回美國算了”的念頭,因為事情演變至今,早已無後路可退,他也怕想起一千脆放棄這個原本和預期相符的職業生涯”。最後他終於了解自己再也無法漠視這種感覺。
有天晚上華特走了好長一段路,反複思考這個情況,當他確知目前的新工作根本就不適合他時,華特不禁放聲大哭。然而除了悲傷,華特也為自己理清了思緒而感到欣慰。
第二天華特走進總裁辦公室,遞了辭呈。總裁很驚訝,而且也有點失望,可是除了接受也別無他法。“你為什麼要離開?你以後該怎麼辦?”總裁不解地問。
接著華特對自己在這段時間看到的公司問題——向總裁報告,並且告訴他這份工作和原先預期的不太一樣,華特接著說,他計劃開一家谘詢公司。華特自信及堅定的口吻讓總裁印象深刻,於是他問華特:“要是你當了谘詢師,你會怎樣為公司解決問題呢?”
華特想了一下,因為他尚未完全勾勒出藍圖,不過仍按長期的思考模式回答。華特告訴總裁,思想如何創造實際,而每個人內心其實都有驅動力、常識和其他特質,這些足以使人成為有效率的職員。總裁對華特的話感到很有興趣,遂問華特是否願意當他和公司的谘詢師。瞧,多快!華特馬上就有了第一位客戶。
華特離開德國前,和總裁做了一整天的訓練課程,並規劃日後要將這套心智運作原則和安寧心智的方法傳授給公司各階層主管。截至目前為止,華特已走訪了13個國家,訓練對象超過2000人。華特的事業蒸蒸日上,他不僅為原公司進行谘詢工作,業務更擴展至德國及法國其他公司。
想不到原本想傻傻地辭掉工作,到最後事情卻出乎兩人意料之外,當了谘詢師的華特不僅賺進大把鈔票,還有上班族渴望的自由,他在兩個國家之間如魚得水。麗莎也如願在德國待上幾個月,並趁華特到各國工作時,四處遊覽。
化解仇恨的辦法
蘇聯著名作家葉夫圖申科在《提前撰寫的自傳》中,講到過這樣一則十分感人的故事:1944年的冬天,飽受戰爭創傷的莫斯科異常寒冷,兩萬德國戰俘排成縱隊,從莫斯科大街上穿過。
盡管天空中飄飛著大團大團的雪花,但所有的馬路兩邊,依然擠滿了圍觀的人群。大批蘇軍士兵和治安警察,在戰俘和圍觀者之間,劃出了一道警戒線,用以防止德軍戰俘遭到圍觀群眾憤怒的襲擊。這些圍觀者大部分是來自莫斯科及其周圍鄉村的婦女。
她們之中每一個人的親人,或是父親,或是丈夫,或是兄弟,或是兒子,都在德軍所發動的侵略戰爭中喪生。她們都是戰爭最直接的受害者,都對悍然入侵的德寇懷著滿腔的仇恨。
當大隊的德軍俘虜出現在婦女們的眼前時,她們全都將雙手攥成了憤怒的拳頭。要不是有蘇軍士兵和警察在前麵竭力阻攔,她們一定會不顧一切地衝上前去,把這些殺害自己親人的劊子手撕成碎片。
俘虜們都低垂著頭,膽戰心驚地從圍觀群眾的麵前緩緩走過。
突然,一位上了年紀、穿著破舊的婦女走出了圍觀的人群。她平靜地來到一位警察麵前,請求警察允許她走進警戒線去好好看看這些俘虜。
警察看她滿臉慈祥,沒有什麼惡意,便答應了她的請求。於是,她來到了俘虜身邊,顫巍巍地從懷裏掏出了一個印花布包。打開,裏麵是一塊黝黑的麵包。她不好意思地將這塊黝黑的麵包,硬塞到了一個疲憊不堪、拄著雙拐艱難挪動的年輕俘虜的衣袋裏。年輕俘虜怔怔地看著麵前的這位婦女,刹那間已淚流滿麵。
他扔掉了雙拐,“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上,給麵前這位善良的婦女,重重地磕了幾個響頭。其他戰俘受到感染,也接二連三地跪了下來,拚命地向圍觀的婦女磕頭。
於是,整個人群中憤怒的氣氛一下子改變了。婦女們都被眼前的一幕深深感動,紛紛從四麵八方湧向俘虜,把麵包、香煙等東西塞給了這些曾經是敵人的戰俘。
葉夫圖申科在故事的結尾寫了這樣一句令人深思的話:“這位善良的婦女,刹那之間便用寬容化解了眾人心中的仇恨,並把愛與和平播種進了所有人的心田。”
換東西
一對貧窮的老夫婦家裏隻乘一匹馬了,但又沒有用處,就想把它賣掉,以便換點有用的東西。
老頭子牽著馬去趕集了,他先與人換得一頭母牛,又用母牛去換了一頭羊,再用羊換來一隻鵝,又由鵝換了母雞,最後用母雞換了別人的一大袋子爛蘋果。每一次交換,他都想著要給老伴一個驚喜,而沒想到他換得值不值。
當他扛著大袋子來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時,遇上兩個英國人。
閑聊中他談到自己趕集的經過,兩個英國人聽了哈哈大笑,說他回去準得挨老婆子一頓臭罵。老頭子堅稱絕對不會,英國人就用一袋金幣打賭,說如果他回家如果沒受老伴任何責罰,金幣就算輸給他了,於是三人一起回到老頭子家中。
老太婆見老頭子回來了,非常高興,又是給他擰毛巾擦臉又是端水解渴。
老頭子講趕集的經過,毫不隱瞞。每聽老頭子講用一種東西換另一種東西時,她總是十分激動地予以肯定。“哦,我們有牛奶了”,“羊奶也同樣好喝”,“哦,鵝毛多漂亮!”“哦,我們有雞蛋吃了!”最後聽到老頭子背回一袋已開始腐爛的蘋果時,她同樣不慍不惱,大聲說:“我們今晚就可以吃到蘋果餡餅了!”說完摟著老頭子,深情地吻他的額頭……英國人輸得心服口服。
受傷的戰士
二戰期間,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激戰後兩名戰士跟部隊失去了聯係。這兩名戰士來自同一個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