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天光的產生
什麼是夜天光?簡單地說就是在沒有月亮的夜晚,除了人為的光亮、極光以外肉眼所見的一切光。
從天文學上講就是指太陽落到地平線以下18度後,在沒有月亮的晴朗之夜,在遠離城市燈光的地方,夜空所呈現的暗弱的彌漫光輝,叫夜天光,又稱夜天輻射。在測光工作中,這種光也被稱為天空背景,或叫夜天背景。
那麼,夜天光是怎麼形成的呢?經過科學家們反複研究,終於揭開了它的神秘麵紗。夜天光的光譜是由連續光譜和發射線組成的。而連續光譜是由大氣中的分子和塵埃粒子等散射星光產生的,它的峰值在波長為10微米的地方。
夜天光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一是氣輝。在高層大氣中有時在發生光化學反應的過程中產生輝光。
二是黃道光。因行星際塵埃對太陽光的散射而在黃道麵上形成的銀白色光錐,呈三角形,約與黃道麵對稱並朝太陽方向增強。總的來講黃道光很微弱,除了在春季黃昏後或秋季黎明前在觀測條件較理想情況下才勉強可見,一般情況不易見到。黃道光是存在行星際物質的證明。
三是彌漫銀河光。是指銀道麵附近的星際物質反射或散射的宇宙星光。
四是恒星光。就是在河外星係和星係間介質間產生的光。
五是地球大氣散射上述光源的光。每平方角秒夜天背景的亮度約相當於目視星等約21.6等,藍星等約22.6等。
我國首個夜天光保護區建在浙江省安吉縣,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與浙江省有關單位聯合建立的,設有兩個天文專業觀測室和一個科普觀測點。建保護區的目的是在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留存一片有利於天文觀測的夜空”。
有關專家稱,夜天光保護區的建成,使上海天文台獲得了理想的科研觀測基地。他們將有效開展活動星係核光變監測、空間碎片搜索、近地小行星搜索等科研工作。
小知識大視野
在浙江省安吉天荒坪海拔900米處,有一個“江南天池”景區,即使在除夕之夜,這裏也是一片黑暗。為了便於觀測,工作人員晚上打手電筒,要在前麵包上一層紅布,就是為了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