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對人類的危害
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它的形成與地球的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其中,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森林、過度開墾土地是沙塵暴頻發的主要原因。
沙塵暴作為一種高強度風沙災害,並不是在所有有風的地方都能發生,隻有那些氣候幹旱、植被稀疏的地區,才有可能發生沙塵暴。沙塵天氣分為浮塵、揚沙、沙塵暴和強沙塵暴四類。
浮塵,是指塵土、細沙均勻地浮遊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000米的天氣現象。揚沙,是風將地麵塵沙吹起,使空氣相當混濁,水平能見度在1千米至10千米以內的天氣現象。
沙塵暴,是強風將地麵大量塵沙吹起,使空氣很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1000米的天氣現象。強沙塵暴,是大風將地麵的塵沙吹起,使空氣模糊不清,渾濁不堪,水平能見度小於500米的天氣現象。
沙塵暴對人類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是人畜死亡、建築物倒塌、農業減產。沙塵暴對人畜和建築物的危害不亞於台風和龍卷風。近年來,我國西北地區累計遭受沙塵暴襲擊有20多次,死亡失蹤人數超過200多。
二是流沙埋壓。沙塵暴經過之處,將大量的沙塵沉積下來,以流沙的形式掩埋農田、草場、居民區、工礦、鐵路、公路及其他設施。
三是大風襲擊。沙塵暴來勢凶猛,風速往往超過20米/秒至30米/秒,破壞力巨大的大風可以襲擊各種工農業設施。
四是大氣汙染。沙塵暴過程中會將大量的粉塵粘粒帶到高空和對流層中,對大氣環境產生汙染,對人體、動物和植物造成嚴重的危害。
沙塵暴降塵中至少有38種化學元素,給起源地、周邊地區以及下風地區的大氣環境、土壤、農業生產等造成了長期的、潛在的危害。
五是表土流失。農作物賴以生存的微薄的表土被風沙流吹蝕和腐蝕,土地就會變得異常貧瘠,這將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
我國的西北地區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也是沙塵暴頻繁發生的地區。在這一地區,森林覆蓋率不高,加之人們毫無節製地挖甘草、摟發菜以及開礦等掠奪性的破壞行為更加劇了沙塵暴災害。
小知識大視野
人們防治沙塵暴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通過減少沙塵物質的來源,例如整治沙漠化土地,植樹種草以擴大植被的覆蓋度,建立綠洲防護林體係等。同時還需要建立沙塵暴監測預警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