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
百慕大三角為什麼頻頻發生災難
百慕大三角區是大西洋裏的一個海麵麵積約10平方英裏的三角區。由於在這塊海域及其上空不斷有輪船飛機奇怪的失事,因而被人們稱為“魔鬼大三角區”。
從1609年最先記載的英國“冒險號”在這裏失蹤,到1969年接連6架飛機失事近有2000人死亡,在這300多年中,在百慕大三角區發生了多起失蹤事件。
前蘇聯人和美國人在百慕大三角區先後發現了特殊的海上漩渦,漩渦長達幾百公裏,很像大氣中的旋風,其深度可達幾千米。
有人認為,由於低聚力場的作用,使一定形狀大小的輪船和飛機受到摧毀,還會幹擾羅盤正常示度和無線電的正常通訊。
有人認為百慕大三角區存在異常重力場。可能在海溝下的地殼內聚集著許多非同尋常的超重物質,這種物質產生一種強大的吸引力,拉緊海溝,使海水下陷,從而也把飛機、輪船吸入水裏。
有人認為是漩渦形成的“凹麵鏡”聚集熔化了船隻與飛機。晚上雖沒太陽,但飛速漩渦會引起電磁擾動,使飛機、船隻失事。有人認為是時空飛躍。持這種觀點的人是根據穿過三角區時時間變慢、雷達熒光屏消失而推斷飛機、輪船離開了我們的時間,陷入時間陷阱而消失。
有人認為金字塔磁場或金字塔暗洞在作怪。考察發現,三角區有兩座高200米的金字塔,金字塔變成磁鐵吸沉了飛機與船隻;有的說塔底有兩個巨大的洞,流速驚人,使機船駛入洞底。
有人認為外星人在那裏安裝了強大的能源點和信號係統,這種裝置至今仍在運轉,不斷地擊毀飛機、船隻,幹擾儀器或人的感官。
還有人認為與黑洞有關。他們斷定大約6世紀中期,一個巨直徑大約30英裏的隕石從太空飛來,掉在三角區,像一塊磁鐵慢慢在海底滾動,它產生的極強內吸力能把光吸進去,飛機、船隻等自然也是有去無回了。
但是這些說法沒有足夠的說服力,至今百慕大三角還是個未解之謎。沙漠開花之謎
在秘魯南北狹長、寬度僅30~130千米的濱海區,地麵廣泛分布著流動的沙丘,屬於熱帶沙漠氣候,該地區年平均氣溫超過25℃,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部低於25毫米,氣候炎熱幹旱。但有的年份降水量突然成倍增長,沙漠中會長出較茂盛的植物,並能開花結果。這種現象被稱為“沙漠開花”。
那麼,沙漠為什麼會開花呢?海洋氣象學家認為,這與“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密切相關。所謂的“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因為它大約每隔2—7年發生一次,但每次都發生在“聖誕節”前後,所以美洲人給它取了個原意不錯的名字“聖嬰”——“厄爾尼諾”。
然而,“厄爾尼諾”卻給人類帶來了一係列的災難。它一旦發生,一般要持續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它除了使秘魯沿海氣候出現異常增溫多雨外,還使澳大利亞叢林因幹旱和炎熱而不斷起火;北美洲大陸熱浪和暴風雪競相發生;夏威夷遭熱帶風暴襲擊;美洲加利福尼亞遭受水災,大洋洲和西亞多發生嚴重幹旱;非洲會大麵積發生土壤龜裂;歐洲會產生洪澇災害,我國南部也會發生幹旱現象,沿海漁業減產;全國氣溫偏低,糧食會大麵積減產。
1982~1983年,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它使世界上1/4地區受到危害,全世界經濟損失估計達80億美元。
“厄爾尼諾”是怎麼發生的呢?原來在赤道南北兩側,由於常年受到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吹拂,形成了兩股自東向西的洋流。從太平洋東部流出的海水,靠下層海水上湧補充。由於下層海水較冷,因此太平洋海麵的水溫呈現出西部高東部低的“翹板”。太平洋東部秘魯沿海的鯰魚和海鳥多年來樂居在這一較冷的海域之中。從東向西流去的兩股赤道洋流在到達大洋彼岸後,有一部分形成反向的逆流,再橫越太平洋複向東流去,這股暖性的逆流叫赤道逆流。但是,有的年份由於南半球的東南信風突然變弱,使得南赤道洋流也變弱,太平洋東部上升的冷水減少,而更多的暖水隨赤道逆流湧向太平洋東部。這樣,太平洋海麵的水溫的“翹板”就變成東部高西部低了。
然而,“厄爾尼諾”的發生機製還是一個謎,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清楚。
最後,夏威夷大學的地震學家沃克指出:自1964年以來,五次“厄爾尼諾”的發生時間都與地球的兩個移動板塊之間的邊界上發生地震這一周期現象密切吻合。但它們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還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還有的科學家提出“厄爾尼諾”與一種叫“南部振蕩”的全球性氣候變化體係有關,從而影響了南半球的信風強弱。一個名叫70GA(熱帶海洋和大氣層)的國際性研究計劃正在探索“厄爾尼諾”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