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8
沒有鹹味的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是世界上海水含鹽度最低的海,這個海是最後一次冰期結束,冰川大量融化後形成的。波羅的海的海水較淺,它與外海海水很少交換,又有大小250條河流注入,再加上氣候寒冷,蒸發特別慢,因而成了含鹽度最低的海。其海水含鹽隻有7~8%,大大低於世界海水的平均含鹽度(35%),波羅的海各個海灣的含鹽度更低,隻有2%左右。
波羅的海是歐洲北部的內海,它的四周差不多都被陸地所環繞,隻有西部通過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和斯卡洛拉克海峽等與北海相通。
波羅的海是北歐重要的航道,它通過北海—波羅的海運河與白海相通,通過列寧伏爾加河—波羅的海水路與伏爾加河相連,沿岸較大的港口有聖彼得堡、斯德哥爾摩、羅斯托克等。但其北部和東部海域每年通常有一段不利於航運的冰封期。威力巨大的海洋台風
人們有時會在熱帶洋麵上發現一種狀如蘑菇的強烈氣旋,其直徑通常在幾百千米以上,雲層高度在9千米以上。這就是台風。它帶來的湧浪、暴雨和風暴潮,對海上航船和海岸設施破壞極大。
台風可分為台風眼區、台風渦旋區和台風外圍區。台風眼區是台風的中心部分,這是一個相對穩靜、具有少雲或無雲天氣的空心管狀區,直徑在10千米~60千米,氣壓極低,且穩定少變,四周被高高的雲牆所環繞。這裏的海麵狀況十分惡劣,對船舶危害極大的金字塔浪,往往出現在這裏。台風渦旋區是繞台風眼周圍的最大風速環形區,這裏高大寬厚的雲牆寬達幾十千米,它的半徑約100千米,在該區40米/秒~60米/秒的大風是常見的事,曾出現過100米/秒以上的強風。台風外圍區是台風的邊緣大風區,這個區域內的天氣亂雲翻滾,雨量時大時小,時降時停,風力向台風中心逐漸增大,氣壓降低。
1935年9月26日,日本海軍第4艦隊在三陸衝海麵行進時突遇台風,但他們迎著狂風惡浪仍按原計劃前進、當時台風中心最大風速達40米/秒,最大浪高在14米以上。艦隊橫穿台風,進入台風眼。結果38艘軍艦遭到狂風巨浪的襲擊,“初雪”號和“夕霧”號驅艦被攔腰切斷,“望月”號艦橋斷裂,進入危險半圓的水雷艦全部覆沒,14艘5000噸以上的大型艦艇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人員大量傷亡,損失極為慘重。
日本的中部和關東地區在1958年9月26日遭到了台風襲擊。台風帶來的暴雨使伊豆狩野河大堤決口,伊豆北部平原成為一片汪洋,5000人隨即命喪黃泉。名古屋市和四日市等地的海岸線上洪水滔滔,5000人再次被洪水卷走。這股來自伊豆灣的台風,使人們不僅知道了台風的可怕,也嚐到了海嘯的滋味。
1954年的9月26日也曾刮過一場台風,那次台風從日本本土橫貫而過後,又折回來襲擊北海道,巨大的風浪把8000噸級的青函聯運船“洞爺丸”號掀了個底朝天,1300多人葬身海底。“洞爺丸”並不是一艘普通船,而是令全體船員自豪的優質船,並且船的操縱設施也十分先進。當時,在函館海麵不僅有“洞爺丸”,還有許多青函貨物聯運船,這些船也在頃刻之間顛覆沉沒。
1970年11月發生在孟加拉國的台風是近代最嚴重的台風災害。這個在孟加拉灣強烈發展的台風,中心氣壓低至940百帕,最大風速達120節(62米/秒)。它於11月12日夜間到13日淩晨,在吉大港附近的哈提亞登陸,猛烈襲擊了孟加拉沿海。狂風、暴雨、大海潮,吞沒了無數島嶼、漁村和農莊。由於那兩天正好是陰曆十月十四和十五,趕上了天文大潮,加上風暴潮水,潮位最高超過6米,滔天巨浪把許多還在酣睡的人席卷吞噬。在短短的時間裏,就有30多萬人喪生,幾千萬人流離失所。整個人口稠密的恒河三角洲瞬間變成一個慘不忍睹的人間地獄。其遭受經濟損失之巨大,是難以估量的。恐怖猙獰的海冰
海水和大氣相互作用形成海冰,其形成大致經曆5個階段。一是海麵氣溫下降,表麵海水溫度降至冰點以下時,海水裏又有利於形成冰的雪粒等凝結核,海水表麵層就開始結成縱橫交錯的冰針或小冰片。二是海麵溫度繼續降低,大量的冰針或冰片聚集起來,形成覆蓋海麵的薄冰,薄冰破裂成一個個大小相當均勻的圓盤狀冰餅。三是海麵溫度進一步下降,圓盤狀冰餅互相凍接起來,形成有一定厚度的、麵積相當大的冰蓋層。四是海麵溫度再下降,冰層膨脹龜裂,大片冰層就形成破碎的冰塊。五是海水的運動,促使冰塊疊加,各個冰塊之間又凍接起來,形成麵積更廣闊的大冰原。冰原再互相撞碰,重疊,就形成山巒般起伏不平的大冰群。這時,冰厚可達15~20米。
在極地附近,冰川的一部分滑行至海洋中,斷裂成一個個巨大的冰山。冰山形狀奇特,千姿百態,有的宛如平台,有的陡峻尖削,有的波浪般起伏……冰山大小不一,小的麵積不足1平方千米,大的麵積卻有幾百甚至5000平方千米,海冰高出海麵100多米,猶如海島一般,但露出水麵的通常隻是冰山高度的1/5或1/4。在北極海域,曾有一座台狀冰山,長55千米,寬30千米,露出水麵的部分高達30米。在南極海域,曾有過一座巨大的冰山,長350千米,一定40千米。南極海域的冰山約有22萬座,約為北極冰山數的4倍。冰山壽命很長,一般是4~11年,有些長達13年之久。在移居海洋的數年中,冰山漂移流浪,遠離它的故鄉。格陵蘭島附近的冰山,經加拿大東部海域向南移動。可越過北緯48度。南極冰山向北移動,可到達大西洋南緯35度、印度洋南緯45度、太平洋南緯50度。冰山漂移到溫暖的水域,水線腰部日益細瘦,及至有一天支撐不住上截而翻倒下來。翻倒激起的巨浪會給過往附近海域的艦船造成巨大的威脅。
海水的破壞力是非常巨大的。首先是冰的膨脹力。淡水隨溫度降低而密度增大,4℃以下,隨著溫度下降,水的體積卻要加大,這就是水的反常膨脹。小瓶中的水結冰,往往把小瓶脹裂就是這個緣故。海水也有這個反常特性,隻是海水呈現最大密度的溫度不是4℃,而是隨海水鹽度的高低而變化,一般要在零下2℃以下。以這個溫度為分界,氣溫再下降就會引起海冰的體積膨脹。此外,海冰膨脹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海冰中的“鹽泡”。在海冰形成過程中,海水中的鹽大都析出來,進入未結冰的海水中,但也有少部分鹽被冰包圍起來,形成一個個“鹽泡”。隨著氣溫的降低,海冰中大量的“鹽泡”也凍結成冰,致使冰的體積更加脹大。冰的膨脹力十分驚人,能把船體擠壓得變形,使船艙破裂進水,甚至破壞港口、碼頭和海中的軍事設施。
其次是海冰在風和海流作用下產生的推力。這是海冰破壞力的主要形式。有些海中建築物在凍冰時倒於海中,就是海冰的巨大推力造成的。
還有就是移動的冰撞擊物體時產生的衝擊力。冰的質量越大,漂移的速度越快,撞擊物體時產生的衝擊力也越大。例如,一個厚30厘米、麵積為1000平方米的冰塊,若漂移速度為0.5米/秒,則撞擊物體時可產生100噸的衝擊力。當行駛的艦船和漂移的冰塊或冰山相撞時,兩者共同的撞擊力就會更大,造成更嚴重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