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水手”10號行星探測器從相距20萬公裏處拍下了水星的近距離照片,不仔細看幾乎和月球照片難以分辨,但仔細看時,會發現水星表麵的坑穴比我們看到的月球上的環形山更多更密,後來在深入研究下證實這些坑穴大多是40億年前極限星撞擊形成的。
為了探索水星的秘密,美國宇航局在1973年11月3日發射了“水手”10號行星探測器,前往探測金星(1974年2月5日)和水星(1974年3月29日)。“水手”10號在日心橢圓軌道上和水星有兩次較遠距離的相遇,拍攝了第一批水星有大量坑穴的照片,拚合起來特別像是半個月球。從那以後,水星表麵的真麵目被逐漸地揭開了。
“水手”10號拍攝水星表麵的照片大約2000多張,水星表麵有大量的坑穴和複雜的地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水星上有一個直徑1300公裏的巨大同心圓構造,這很可能是一個直徑有100公裏的隕星衝撞而形成的,它與月球背麵“東方”盆地的情況特別相似。這個同心圓構造位於水星赤道地帶,異常炎熱,因此用熱量單位“卡路裏”給它命名,叫做卡路裏盆地。其中有的坑穴還有的像月球上某些環形山具有的輻射狀條紋。這有可能是因為小的天體撞擊水星時,產生了許多小碎片,一齊飛散到四方而造成的,有的長達400公裏。水星表麵具有放射狀條紋的坑穴共有100多個。
現在的水星表麵是平靜無事的,可能過去有過火山活動,現在在水星上還可以看到幾處貌似火山熔岩形成的平麵狀地區。
水星還有一個特征,就是它的表麵3~4公裏高的斷崖地形隨處可見,有的長達幾百公裏,這些被認為是水星冷卻收縮而形成的。當然真正的深層原因,仍在探索與研究之中。
水星的赤道半徑雖然隻有地球的五分之二,但密度和地球差不多,因而可以初步斷定構成水星的物質比地球物質重。這就使科學家推論,水星中心有一鐵鎳組成的核心,大小可能和月球相似。
水星也有磁場,大約為地球磁場強度的百分之一,但比火星的磁場要強許多。這已經是被“水手”10號探測水星時所研究出的,謎一般的水星現在已經被我們揭開了它的不少秘密,進一步的探測還有待於未來的探索。水星上有生命嗎
水星上沒有大氣,太陽近距離地灼烤著水星,以9倍於給地球的光和熱傾注於水星上,使水星麵向太陽的一麵最高溫度可達到400℃左右,岩石中的鉛和錫都會被太陽光熔化出,更別說生命的存在了,這裏是太陽係最熱的地方之一,黑墨般的天空懸掛著巨大的太陽,比地球上看到的太陽大8倍,四周寂靜無聲,簡直像一座煉獄。別以為水星隻是個滾燙的星球,有時候又冷得嚇人。在水星背向太陽的一麵,由於沒有大氣起調節溫度的作用,溫度下降極為迅速,溫度多在零下163℃以下。水星的晝夜大約30天交換一次,即在一個月的時間裏,連續暴曬,接著一個月時間跌入寒夜,真是一個火與冰的世界!這樣的水星世界,對地球上任何已知的生命都意味著毀滅,不可能有生命在水星上生存。金星逆向自轉之謎
在太陽係已發現的九大行星之中,有八顆行星自轉方向是順向自轉,隻有金星的自轉方向與眾不同的,呈逆時針方向。也就是說,如果人類生活在金星上的話,人們看到的太陽將是西升東落。
金星一般被人看作是地球的姊妹星,它的自然條件與地球非常相似。它距地球1.08億公裏,位於地球的內側。公轉一周是243天,自轉周期由於測量困難,所以得出的數據很不統一。有人計算出是23小時20分,有人認為是幾十天,還有人認為和它的公轉周期相同,也是243天。後來經過長期的觀測,才測得它的自轉周期是117天。那麼,金星如此緩慢散發像一氧化碳那樣的氣體,由於該氣體與水相互作用,結果把水都消耗掉了。第三種可能是,金星上曾有大規模的火山爆發,灼熱的岩漿把大海烤幹了。第四種可能是,金星的水源來自它的內部,後來又回歸原處。
持這種觀點的人還有美國密執安大學的學者多納休等人,他們補充說,大陽的早年並不像現在這樣亮和熱,太陽每秒的輻射量要比現在少30%,金星的氣候也沒有現在這樣炎熱。溫和的氣候使大海得以形成,後來,太陽漸漸熱起來,金星運轉又相當緩慢(金星一天等於地球117天),經不過太陽的酷曬,金星上的大海就完全被蒸發幹了。
到了90年代關於金星上是否存在過大海,是否存在過生物,科學家們又進行了很多探討,前蘇聯科學家宣布說,他們的無人空間探測船從金星上拍到的照片看到金星上有大量的古城遺址,這個消息令很多人震驚。
但也有許多科學家對金星存在大海一說提出不同的看法。美國科學家尹蘭克認為,金星大氣是由不斷進入大氣層的彗星核造成的,而彗星核的主要成份是水冰,所以金星根本不可能存在大海。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金星存在大海的實證,這個問題對於人類來說仍是個未解之謎。黑洞的秘密
關於黑洞的預言是法國著名數學家拉普拉斯於1789年提出的,他認為有一種天體,能夠吸引所有物質,包括光線在內,看上去像一個黑漆漆的洞,也就是黑洞。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公布之後,黑洞問題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普遍關注。德國天文學家史瓦西利用廣義相對論對黑洞進行了了新的研究,1939年,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也對黑洞進行研究,並肯定它的存在。
1965年,人們觀測到一束來自白天鵝星座的X射線,科學家稱它為“天鵝座X-1”,它是一個明亮的藍色星體,它還有一顆看不見的伴星。科學家根據“天鵝座”發射出來的強射線,找到了編號為HDE226868的星體,它就是X射線的射線源。這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星體,質量為太陽的30倍,它圍繞另一顆星高速運轉。後經研究認為,X射線不是從HDE226868上發射的,這顆伴星質量是太陽的5至8倍,但看不到它的位置,這是黑洞發源地的可能性非常大。
本世紀7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惠勒推斷出黑洞的構成極其簡單,用不著壓強、溫度,也用不著談它的化學組成,僅需一個物理量就足夠了。
關於黑洞的形成原因,有人認為是由於恒星在其晚年,因燃料被消耗完,便在自身引力下開始坍縮。如果坍縮星體的質量超過太陽的3倍,那麼,其坍縮的產物就成為黑洞。還有人認為當超新星爆發時,一部分坍毀的恒星便會變成黑洞。也有人認為,在宇宙發生大爆炸時,其產生的巨大力量把一些物質擠壓得非常緊密,形成了“原生黑洞”。
直到今天,人類還沒有真正找到黑洞,但基本上肯定了它的存在。人們推測,也許一些星團的中心就是黑洞,銀河係中心也可能是一個質量巨大的黑洞。除了大黑洞之外,很可能還存在比小行星還要小的黑洞。甚至有人認為,地球本身也存在著黑洞。這種種說法雖然沒有確切的科學根據,但有人提出,就有一定的道理,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不久之後,人類就會解開黑洞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