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雲杉林恢複階段,當雲杉的生長高度超過了樺樹和山楊以後,於是雲杉組成了森林上層。樺樹和山楊是喜陽性樹種,因不能適應上層遮陰而開始衰亡。到了80~100年,雲杉終於又高居上層,造成嚴密的遮陰,在林內形成緊密的酸性落葉層。樺樹和山楊則根本不能更新。這樣,又形成了單層的雲杉林,其中混雜著一些留下來的山楊和樺樹。
這就是雲杉林的複生過程也就是它的次生演替過程。可是,新形成的雲杉林與采伐前的雲杉林,隻是在外貌和主要樹種上相同,但樹木的配置和密度都不相同了,複生不是複原。而且因為樺樹、山楊林留下了比較肥沃的土壤(落葉層較大,土壤結構良好),山楊和樺樹腐爛的根係還在土壤中造成了很深的孔道,這使得新長出的雲杉能夠利用這些孔道伸展根係,從而改變了雲杉淺根係所容易導致的倒伏性,獲得了較強的抗風力。這一點是前一個雲杉林群落所不具有的。
因此可以看出,任何一個植物群落都不會是靜止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進程,處於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之中。耐炎熱幹旱的荒漠植物
荒漠植被是指超旱生半喬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占優勢的稀疏植被。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和溫帶的幹旱地區。從非洲北部的大西洋岸起,向東經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的大小內夫得沙漠,魯卜哈利沙漠、伊朗的卡維爾沙漠和盧特沙漠、阿富汗的赫爾曼德沙漠、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塔爾沙漠、中亞荒漠和我國西北及蒙古的大戈壁,形成世界上最為壯觀而廣闊的荒漠區,即亞非荒漠區。此外,在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也有較大麵積的沙漠。
荒漠的生態條件極為嚴酷。夏季炎熱幹燥,7月平均氣溫可達40℃。日溫差大,有時可達80℃。年降水量少於250mm。在我國新疆的若羌年降水量僅有19mm,多大風和塵暴,物理風化強烈,土壤貧瘠。
荒漠的顯著特征是植被十分稀疏。而且植物種類非常貧乏。有時100平方米中僅有1~2株植物。但是植物的生態——生物型或生活型卻是多種多樣的,如超旱生小半灌木、半灌木、灌木和半喬木等等。正因為如此,它們才能適應這嚴酷的生態環境。荒漠植物的葉片極度縮小或退化為完全無葉,植物體被白色茸毛等,以減少水分的喪失和抵抗日光的灼熱。根係發達,增加吸水量保證水分供應以維持水分平衡。如生長在沙灘地區的駱駝刺,地上部分隻有幾厘米而地下部分深達15米,而且在水平方向上擴展的範圍也很大。這種植物被稱為少漿液植物。有的植物體內有儲水組織、在環境異常惡劣時,靠體內的水分維持生存。這類植物稱為多漿液植物,多漿液植物的根、莖、葉中的薄壁組織逐漸轉變為儲水組織。儲水能力愈強,儲水量愈多,愈能在極強幹旱環境中生存。因多漿液植物本身儲存有水分,環境中又有充沛的光照和溫度條件,因此,在極端幹旱的沙漠地區,能長成高大喬木。例如北美洲沙漠中的仙人掌樹,高達15米~20米,可儲水2噸以上;南美洲中部的瓶子樹,樹幹最粗可達4人合圍,可儲水4噸之多,屬於多漿液植物的有仙人掌科、石蒜科、百合科、番杏科、大戟科等,多漿液植物的一個主要特點是麵積對體積的比例很小,這樣可以減少蒸騰表麵積。還有一些植物是在春雨或夏秋降雨期間,迅速生長發育,在旱季或冬季到來之前,完成自己的生活周期,以種子(短命植物)或根莖、塊莖、鱗莖(稱為類短命植物)度過不利的植物生長季節。因此,水在荒漠中是極為珍貴的,荒漠植物的一切適應性都是為了保持植物體內的水分收支平衡。
我國荒漠植被的建群植物是以超旱生的小半灌木與灌木的種類最多,如豬毛菜屬、假木賊屬、堿蓬屬、駝絨藜屬、鹽爪爪、合頭草、戈壁藜、小蓬、鹽節木、木霸王、泡泡刺、麻黃等種類。
我國的荒漠主要分布於西北各省區。如新疆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青海的柴達木盆地,內蒙古與寧夏的阿拉善高原,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台地等。在氣候上屬於溫帶氣候地帶。降水分布不均勻,我國荒漠的東部由於受東南季風的影響,降水集中於夏季。西部主要受西來氣流的影響,冬春雨雪逐漸增多。
我國荒漠植被按其植物的生活型劃分,可以分為二個荒漠植被亞型。即小喬木荒漠、灌木荒漠和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其中以半灌木荒漠分布最為廣泛,它們生長低矮、葉狹而稀少,最能適應和忍耐荒漠嚴酷的生長環境。
但是,我國荒漠與中亞荒漠相比,春雨型短命植物不發達,這主要是由於我國冬春降水缺乏造成的。然而,我國灌木荒漠則相對比中亞發達。喜歡嚴寒的凍原植物
凍原又譯為苔原,是寒帶植被的代表。在歐亞大陸北部和美洲北部占了很大的麵積(包括北方一些島嶼),形成一個大致連續的地帶。
凍原植被的生態條件十分嚴峻。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涼爽,植物生長僅2~3個月。因此,這裏的植被表現出以下特點:
(1)植被種類組成簡單,植物種類的數目通常為100~200種。凍原植被沒有特殊的科。其具代表性的科為石南科、楊柳科、莎草科、禾本科、毛茛科、十字花科和薔薇科等,多是灌木和草本,無喬木。苔蘚和地衣很發達,在某些地區可成為優勢種,故凍原又譯為苔原。
(2)植物群落結構簡單,可分為一至二層,最多為三層,即小灌木和矮灌木層、草本層、蘚類地衣層。蘚類和地衣枝體具有保護灌木和草本植物越冬芽的作用。
(3)凍原通常全為多年生植物,沒有一年生植物,並且多數種類為常綠植物,如矮檜、牙疙疸、酸果蔓、喇叭茶、岩高蘭等。這些常綠植物在春季可以很快地進行光合作用,而不必去花很多時間來形成新葉。為適應大風,許多種植物矮生,緊貼地麵匍匐生長,如極柳、網狀柳。這些特點都是為適應強風而防止被風吹走以及保持土壤表層的溫度使其有利於生長的緣故。
凍原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在歐亞大陸的凍原區內,隨著從南到北氣候條件的差異,凍原又分為四個亞帶:①森林凍原亞帶,這裏的樹木大多數是落葉鬆屬、西伯利亞雲杉、彎樺。灌木層中有矮樺和檜樹。地被層中占優勢的是真蘚和地衣。沼澤占有一半以上的麵積。②灌木凍原亞帶,灌木以凍原亞帶,灌木以矮樺為代表,還有圓葉柳、北極柳等。③蘚類地衣亞帶:這裏蘚類地衣占優勢是最典型的凍原地帶。④北極凍原亞帶,分布在北冰洋沿岸,植被稀疏,完全沒有小灌木群落。北美大陸北部的凍原與歐亞大陸凍原有很多相似之處。地衣凍原在北美有著比較廣泛的發育。
我國的凍原僅分布在長白山海拔2100米以上,和阿爾泰山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長白山的山地凍原的主要植物有仙女木、牙疙疸、牛皮杜鵑、圓葉柳,並混生有大量的草本植物。阿爾泰山的凍原植物種類較少,屬於幹旱型的山地凍原,以鐮刀蘚、真蘚、冰島衣屬等蘚類和地衣植物為主。草原上的綠色主人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句優美的詩句,在我們眼前呈現出了一派廣闊無垠、綠草茵茵,藍色的天,如雲的羊群,風景如畫的草原景象。吸引著多少人想策馬揚鞭,飛奔在茫茫的草原之上。草原是美麗的,可是你知道嗎?草原是溫帶地區的一種地帶性植被類型。組成美麗草原的植物都是適應半幹旱和半濕潤氣候條件下的草本植物,正是它們組成了草原植物群落這一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