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在另一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中,也有與曼陀羅有關的故事。書中智取生辰綱和孫二娘開店的成功之處在於蒙汗藥的威力。今天看來,蒙汗藥就是一種麻醉劑,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也是曼陀羅。在宋代人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中就直接記述了廣西盜匪如何將曼陀羅植株磨成末,置於客商的飲食中,使之醉悶,然後將其財物從容搬走的軼聞。更有甚者,在《宋人軼事彙編》中還收載了一條官方借曼陀羅大屠殺的事例,令人發指:“杜杞,字偉長,為湖南轉運使。五溪蠻反,杞以金帛、官爵誘之出,為設宴,飲以曼陀羅酒,昏醉盡殺之,凡數千人。立大宋平蠻碑。”
曼陀羅是茄科曼陀羅屬植物,分布極廣,幾乎世界上的溫帶和熱帶地區都有野生。在我國各地的山坡上、草叢中、道路旁,以至農舍的房前屋後,都不難見到它的蹤跡。它那長長的喇叭形白色或淡紫色花朵和長滿硬刺、大如雞卵的果實,往往令人過目難忘。
曼陀羅不僅有很強的麻醉作用,而且幾乎全身都有毒,適量服用還會令人產生幻覺、神經失控等狀態,中毒較重時會出現抽搐、痙攣以至昏迷不醒。在美洲的土著居民中,自古就將曼陀羅用作致幻劑和麻醉藥。在許多印第安部落中,都有服曼陀羅種子、根、莖和葉以求進入幻境的習俗。但他們也深知曼陀羅的厲害,因此嚴禁未成年的男孩服用。
曼陀羅為什麼有如此神奇的麻醉和致幻作用呢?原來也是生物堿在作怪。曼陀羅體內含有多種對神經、循環和呼吸係統有強烈使用的生物堿,如東莨菪堿、莨菪堿、曼陀羅堿、阿托品等等。它們進入人體後便幹擾和破壞體內的正常神經傳導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動,產生各種中毒症狀。因此,我們在用曼陀羅作麻醉藥或定喘藥時,一定要適時、適量、適症,並與其他藥物合理配伍,千萬不可濫用。
以人名命名的藥
中藥裏常有以人名為名的藥,往往令人生異,實際都是由藥效傳說來的。例如“劉寄奴”這種藥,其原植物有兩種,南方產的是菊科蒿屬的奇蒿的全草,北方產的是玄參科的陰行草的帶果實全草,此草實際南方也有。
劉寄奴的藥效,據《開寶本草》:“劉寄奴療金瘡,止血為要藥,產後餘疾,下血,止痛。”現代臨床研究證實劉寄奴外用治燒傷,外傷出血時用劉寄奴煎水汁洗傷口能消炎止痛。
為什麼叫劉寄奴?傳說此為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當他尚未當上皇帝時,曾帶兵打了勝仗,在追殲敵殘兵到一山邊時遇一大蛇擋路,他一箭射傷大蛇,次日又去那裏看看,聽見有人聲在搗爛什麼東西,發現有幾個小孩在搗藥,一打聽,才知是他們的大王被箭傷,正搗藥為之敷治,劉裕趕走小孩,把他們的藥取回,就是治金瘡的好藥,人們不知此藥名就叫“劉寄奴”了。
徐長卿為多年生草本,葉對生,葉片狹長,披針形,全緣。頂生圓錐花序,花黃綠色。果實刺刀形,長達6厘米,種子頂端有白色絹質種毛。分布自遼寧、河北至中南、華東地區。習生於山坡向陽的草叢中。
徐長卿的全草帶根入藥。有鎮痛、止咳、利水消腫、活血解毒的作用,治胃痛、風濕疼痛、慢性氣管炎、痢疾、腸炎等。為什麼叫徐長卿?據說古代有一個醫生,名叫徐長卿,他常用一種草做成藥粉來幫助人們治各種瘟病,群眾不知藥的名字,就稱這種藥為徐長卿,而這種草也相應的叫徐長卿了。植物群落形成的奧秘
植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居住於一定生態環境中的許多個種群所組成的生物係統。因此群落占據著一定的空間範圍。在地球剛形成之時,地球上是沒有植物的,更談不上植物群落。地球經過了漫長的自然演變,為生物的出現創造了物質環境。當生命誕生後,又經過漫長歲月的進化,生物從低級階段進化到了高級階段。植物也從最低等的種類進化到了現在的被子植物這一最高級的階段。那麼,在一片沒有任何植物的裸地上,植物群落是如何形成的呢?
經過生態學家的研究發現,植物群落的形成是需要有一定的條件的。
植物群落形成的條件
首先要有植物生活的空間,即裸地的存在。在生態學上把沒有植物生長的地段稱為裸地,或稱蕪原。裸地的存在是植物群落形成的最初條件和場所之一。裸地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或者是侵蝕、沉積、風積、重力下塌等的地形變遷;或者是幹旱、嚴寒、狂風、暴風雪等氣候原因;或者是動物的嚴重危害使原有群落全部或大部分毀去,而規模最大和方式最為多樣的是人為的活動。因此,通常裸地可以分為兩類:即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從來沒有過植物覆蓋的地麵,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如冰川的移動、火山爆發等形成的裸地。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有曾經生長在此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段。如森林破伐跡地或火燒跡地等。一般將發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稱為原生演替,發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稱為次生演替。
其次,植物群落形成的另一個條件是要有植物繁殖體的傳播。植物的繁殖體主要指孢子、種子、鱗莖、球莖、根狀莖以及能夠繁殖的植物體的任何部分(如大戟科的植物棒葉落地生根,它的葉就可以拿來直接繁殖新植株)。植物之所以能夠占滿裸地,是由於它能借助各種方式傳播它的繁殖體,使植物能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新的地方。植物在遷移的過程中,常常不是隻有一次傳播。繁殖體傳播的延續性,決定於這樣四個因素:①繁殖體的可動性。如果一個植物種的繁殖體缺乏可動性,那麼它是很難從一個地點遷移到另一個地點的。植物繁殖體的可動性決定於繁殖體本身的重量、大小、麵積和有無特殊的構造。如,榆樹的種子借助種子周圍的翅可以傳播,蒲公英的種子借助於冠毛傳播,蕨類植物的孢子,由於體形微小,重量極輕,可以在大氣中隨風擴散,椰子的種子可以借助水而傳播到遙遠的地方,還有許多植物的繁殖體是借助於其表麵的粘液、或有鉤、刺等靠人或動物傳播的。因此,繁殖體一定要有可動性。②繁殖體傳播的動力。隻有具有可動性的繁殖體而沒有動力推動它,繁殖體也是不能完成遷移的。其動力主要是風力、水力、動物體的運動以及靠自力傳播。如有些植物的種子是依靠果實成熟後炸開而傳播的。③地形對傳播的影響。如平原、丘陵、高山、河流、海洋和湖泊等等。這些地形有的對繁殖體傳播有利,有的則起阻礙作用,有時還會改變繁殖體的傳播方向。經過研究發現,任何植物從甲地傳播到遙遠的乙地,通常需要很多年的時間和經過一係列的過渡地點。植物繁殖體在過渡地點順序地發育為成長的個體。如果這些過渡地點不具備某種植物生存的環境條件,這種植物最終便不會到達乙地。比如甲→甲1→甲2→乙1→乙2→乙地,即從甲地到乙地必須要經過甲1、甲2、乙1和乙2這四個過渡地點,植物的繁殖體從甲地出發在傳播動力的推動下遷移到了甲1,便在甲1發芽生長,繁殖後代,它的後代再向甲2遷移,依次類推,最後到達乙地。值得注意的是,最後形成植物群落的乙地的植物種類,不僅受遙遠的甲地植物種類的影響,同時也受周圍地區相應的其他植物群落中植物的影響,即受本土植物的影響。④傳播距離的影響。繁殖體距離裸地越遠,那麼它到達裸地的機會就越小。那麼具備了上述特征後,植物群落就能形成了嗎?當然不能,繁殖體在裸地上至少還要經受定居和相互之間競爭的磨難。
再次,定居。植物繁殖體在經曆了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後,終於來到了裸地上。當繁殖體到達新的地點後,便開始了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定居的過程。植物繁殖體到達了新的地點後,有的不能發芽,有的發芽了但不能生長,或是生長了而不能繁殖。隻有當一個種的個體在新的地點上能夠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其後代也能生長繁殖時,該繁殖體才算是定居成功。在裸地上,環境對傳播到這裏的種子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麵,它影響了種子能不能立即發芽;另一方麵,它也決定了種子能不能暫時保存而不致腐爛死亡。
最後是植物之間的競爭。隨著繁殖體在裸地上定居成功種類的增多和數量的增加,過去寬敞的環境,開始變得擁擠,植物彼此之間開始為爭奪充足的陽光、水分、營養物質以及生存空間而進行競爭。隻有那些生長速度快,生理功能強以及對不利環境有很強適應性的植物種在這場殘酷的競爭中才能獲勝。在這裏“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一個永恒的真理。到這時植物之間因為競爭而彼此之間在地上(枝葉)和地下(根係)發生了相互影響。植物群落開始步入了形成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