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條魚俗稱串條魚,最愛吃蚊子的幼蟲孑孓,而且很容易喂食,除了愛吃孑孓,也愛食蒼蠅。下鄉垂釣時,用蒼蠅作餌,很容易上鉤。因此,庭院中,如缸栽荷花、睡蓮,放養幾尾,就不必擔心缸中再孽生孑孓了。三、水仙
1水仙的形態習性
水仙原產我國,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多雨的地方生長良好。喜水,耐大肥,要求土壤疏鬆、富含有機質和土壤水分十分充足的壤土,也能稍耐幹旱和瘠薄土壤。喜陽光充足,還能耐半陰(但花期則宜陽光充足)。它具有秋季生長,冬季開花,春季貯養料,夏季休眠的特性。為多年生球根草木植物。具大鱗莖球,卵圓形,外披多層鱗狀皮膜,呈褐色或深棕色,嫩皮白色。根呈白色且細長。葉條由帶形到披針形,扁平,都從鱗莖端部生出,呈叢生狀。花梗從葉叢中抽出,直立,呈傘形花廳,著花4~8朵;花未開時多有膜質佛焰苞片,花被6片,呈白色,內有杯狀黃色(紅色或橙色)副冠,花濃鬱芳香。
水仙品種有單瓣、重瓣。花瓣有白色也有黃色,副冠有黃色,也有紅、橙色。重瓣花副冠呈花瓣狀。按栽培類型分,有漳州水仙、崇明水仙以及舟山野化水仙等。漳州水仙,鱗莖肥大形美,易出腳芽,花莛多,花香濃,為我國水仙花中之佳品,馳名中外。崇明水仙鱗莖較小,鱗片緊密而薄,花莛較少,花香淡,在我國水仙花栽培上也是名品。
2水仙的栽培
水仙可盆栽,也可水養。水養通常用特製的水仙盆或淺盤,剝除外皮膜,用刀縱割幾道,深度以割傷2~3層鱗莖為宜,便於花莖抽生,注意洗去傷口黏液,置於黑暗處用濕棉絮覆蓋,待充分發根後移至日光下,每隔1~2天換水一次,溫度以10~15℃為宜,溫度高易造成葉和花莖徒長。水養時多用刻刀進行雕刻。
3水仙的繁殖
水仙具高度不孕性,通常用分球法繁殖,即將母球兩側分生的小鱗莖掰下作種球。4~5月間花葉枯黃,可將鱗莖掘起。在日光下曬2~3天後,藏冷涼、幹燥通風處,10月下旬,分割小球,進行栽植,待到第二年4~5月間再掘起,秋季再栽植。分割的小球,3年後便長成為大球。四、鬱金香
1鬱金香的形態習性
鬱金香原產於南歐地中海沿岸及中亞細亞的土耳其地區,是荷蘭、匈牙利、土耳其、伊朗的國花。把它叢植或片植,用於布置春季花景、花壇、花帶或作切花生產以及盆栽等都具有獨特的觀賞效果。
鬱金香是耐旱、耐寒又較耐濕的花卉,對空氣濕度要求較高,較高的空氣濕度常能顯著延長花朵的開放時間。
鬱金香為多年生草本,具鱗莖呈卵形,橫莖約2厘米,外層鱗莖皮紙質,在裏麵莖部和頂端有少數伏貼毛。葉3~5片,為條狀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有少數毛。花莖高20~50厘米,常頂生1大花;花被有6片,分2輪,花色極其豔麗,有白、黃、紫、粉、紅、藍等色,還有鑲邊,呈斑斕條紋且有多種華麗的色彩,花型優美。富於變化,既有荷花型,又有百合花型還有卵形或球型等,雄蕊有6個,約與雌蕊等長,子房呈矩圓形,柱頭大而呈雞冠狀。花期在4~5月。
2鬱金香的栽培
鬱金香宜露地栽培,地栽鬱金香的地點宜選擇土層深厚,背風向陽,地勢稍高而又幹燥的地方。種植前深耕土地,施入基肥。栽後覆土深度一般為鱗莖直徑的2倍,行距為14~16厘米,株距為5~15厘米。栽後立即澆透水,以利生根,入冬前再澆1次透水,華北地區11月末要在畦上覆蓋馬糞、稻草等物防凍。早春解凍後應及時除去覆蓋物,澆1次透水,生長期間保持土壤濕潤,不幹不澆。開花後應控製澆水。在嫩芽出土後施1次稀薄餅肥水,現蕾前再施1次以磷、鉀肥為主的液肥,開花前往葉麵上噴1次0.2%的磷酸二氫鉀,則花大色豔。花謝後除預留種子的母株外,其餘的均需及時剪除花莖,以使養分集中供給新鱗莖發育。此時澆水次數應逐漸減少,以利新鱗莖膨大和質地充實。入夏前莖葉開始變黃後應及時將鱗莖挖出,以防子球脫落。晾幹後放於陰冷通風的室內貯藏度夏(鱗莖夏季貯藏溫度以保持20℃左右為宜),秋後再種。
鬱金香一般在10~11月種植鱗莖。盆土要用肥沃、疏鬆、深厚、透水、保肥的沙壤土。
上盆後3~4天放在弱光的地方。以後放在涼爽、空氣濕潤、陽光充足的地方。10天後開始生根,葉片展開前每天噴水2~3次,空氣濕度在70%以上,澆水時注意不讓根係露出土壤表麵。11月下旬至12月移進溫室,室溫保持在5℃左右。待顯蕾時,溫度逐步提高到15~20℃,每10天澆施一次腐熟的稀餅肥水。當花蕾著色時,植株不受陽光直射,可使花期長、豔麗、花莖堅實。
3鬱金香的灌溉施肥
鬱金香種植後,土壤不過分幹旱,切忌澆水,尤其不能用大水漫灌。秋冬經常噴水保濕潤,土壤水分穩定,不能過幹過濕或忽幹忽濕。春季降雨過多種球易腐爛、莖葉易感病,因此,要注意排水;土壤缺水,種球發育不良,易產生空心芽莖,形不成大種球。第2年春季天熱少雨,水量應適當加大,並在每天傍晚澆水,使根係充分吸水,減少白天澆水以免日灼、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