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常見宿根球根花卉的培育1(3 / 3)

澆水後,適時鬆土保墒,使根係呼吸暢通,土壤狀況良好。

鬱金香生長發育期一般要施4次肥。第1次在幼芽出齊後;第2次在現蕾期;第3次在開花前;第4次在花謝後,種球開始迅速發育時,應結合澆水,施腐熟的的餅肥水。結合噴施花卉專用複合肥進行根外追肥,比追施化肥好。

4鬱金香的繁殖

鬱金香的繁殖方法以分離小鱗莖法為主。母球為一年生,花後在鱗莖基部發育成1~3個次年能開花的新鱗莖上的子球放在5~10℃的通風處貯存。

秋季9月可栽種子球,栽培地應施入充足的腐葉土和適量的磷、鉀肥作基肥。植球後覆土5~7厘米即可。栽植時土壤濕度以不幹不濕為宜,覆土後不必澆水。小鱗莖栽植深度約為10厘米,不宜過淺,2~3年後開花。早春莖葉及花蕾出現時,結合灌溉2次液體速效追肥。花後剪去花莖,不使結實,可促進新鱗莖肥大。

播種繁殖可在育種及大量繁殖時進行,秋季露地播種,深度為1~1.5厘米,次春可發芽,四至五年才能開花。五、菊花

1菊花的形態特征

菊花原產於我國,適應性強,分布範圍較廣。

菊花是短日照花卉,喜光。生長期間要求光照充分;性喜幹燥,怕潮濕、怕澇;夏天炎熱,生長緩慢;氣候轉涼,生長迅速。耐寒,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怕連作。

菊花屬宿根花卉,莖部略木質化。莖直立或開展,粗壯而多分枝;株高20~80厘米;小枝青綠色或帶紫褐色。葉形大,呈卵形或廣披針形,邊緣有粗大鋸齒或深裂,基部楔形,有柄,頭狀花序單生或數個聚生莖頂,花色豐富,由白、粉紅、雪青、玫紅、紫紅而至墨紅,由淡黃、黃、棕黃而至棕紅,此外,更有淡綠、紅麵粉背、紅麵黃背以及一個花序中生有二種顯著不同色彩的小花稱作“喬色”者。花期一般在10~12月,亦有夏季、冬季開花的品種等。瘦果,褐色,細小。成熟期在12月下旬至翌年2月。

菊花是我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菊花耐寒傲霜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困苦的品格。

菊花色豔麗不失雅正,玉骨冰肌,具有雅靜高尚、樸素、純真的性格。古代詩人吟頌很多:“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菊花如誌士,過時有餘香。”菊花色彩鮮豔、姿態奇特,冒寒霜而盛開,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菊花是花卉中色彩較豐富、品種較多的一種花,世界有10000多個品種,我國有3000多種。其分類方法主要是根據菊花自然開花期,可分早菊(9~10月),秋菊(11月)及晚菊(12月)。還有五月菊、七月菊及八月菊。根據花徑大小,又可分大菊、中菊和滿天星小菊,根據花型又可分為單瓣型(“十八瓣”),複瓣型(半重瓣型,由寬瓣構成),扁球型(花形大而較鬆散),球型,外翻型,勾環型(管狀花先端呈大或小的鉤狀),垂珠型(管狀花先端卷成小珠),鬆針型(管狀花呈放射狀),龍爪型(管狀花或匙狀花先端分裂呈爪狀),毛刺型(瓣端或辯背有毛刺狀突起),托掛型(盤心筒狀花發達隆起著色),等等。滿天星小菊也可分為單瓣、複瓣(半重瓣)、龍眼(或稱蜂窩,重瓣性)等型。

2菊花的栽培

在春季和夏季為菊花營養生長階段,要保障充足的陽光照射,應施以含氮和鉀豐富的肥料,以促使枝葉茂盛,根係發達。在生長階段,即花芽分化,花蕾生長期間,則要限製光照時間、並多施磷肥,使花朵大,花色鮮豔而有光彩。菊花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0~25℃,較耐寒,但苗梢耐寒的最低溫度為零下5℃,土壤要求土層深厚,結構疏鬆,通透性能良好,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微酸性或中性,pH值為6.5~7.5。忌連作,宜種植在通風和排水良好的高燥處。

3菊花的繁殖

菊花可用扡插、嫁接、分枝、播種等方法進行繁殖。

扡插法:扡插的適期為3~5月或10~11月,用嫩枝頂梢,截成8~12厘米長的插穗,扡插於露地苗床。或扡插在15~20℃的溫室內,露地扡插後要及時遮陽。

嫁接法:在4月初可選青蒿做砧本,5月中旬截去蒿頂,選用7~8厘米不同品種的菊花頂稍作接穗進行劈接,接後包紮,適當遮陽,約7天可成活,解去包紮物,當接超過10厘米時,應進行打頂,以利分枝。

分枝法:3月份將根部生出的腳芽起出分栽,栽後澆水,成活後打頭,以利分枝和形成花蕾。

播種法:當菊花種子成熟時適時采收,選取飽滿種子進行幹藏。到第二年的3~4月份將種子播入細沙中,放入溫室,每天澆水1~2次,保持濕潤,10天後可以發芽,當苗達到10厘米高時可進行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