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打鬥的溝
據史書記載,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樂平縣河衝裏幾百頃農田旁溝裏的水不知受什麼力量吸引,往上聚為一直行,高出耕地許多,不沿著堤壩流,卻自行向南移動。在這南麵村莊的程家,井水泛濫,也高出地麵許多,明亮如長虹,聲音如雷鳴,使牆壁和樓房都遭到破壞。這兩股水柱在杉墩地方相遇,互相搏出,長達兩個半小時後才逐漸平息。《清史稿》中記載,在安陸一地,也曾發生過兩股水相鬥的事。對這奇異的現象,沒人能作出合理的解釋,直到現在仍是個謎。
五顏六色的水池
距鬆藩56公裏處有一黃龍寺,位於海拔5588米的寶頂山北側,旁邊有一黃龍溝。黃龍溝內有成百上千的彩池,千姿百態,密布全溝。
這些彩池每個麵積都不大,僅1畝左右,流動的水清澈見底,在池內湧起千萬條微波,在陽光的折射下,每一條微波就是一條閃射著五顏六色的小彩帶,千萬條微波織成了五彩斑斕的池麵,一池比一池晶瑩美麗,微波吹動,波紋變成一個個圓形的、菱形的五彩波圈,池麵就產生橙、紅、黃、綠、青、藍、紫各色繽紛的線合成的彩網,熠熠生輝。到此觀看的人都久久不願離去,但這些彩池的形成原因卻是個謎。
越旱越漲的印天池
廣西扶綏縣與上思縣交界的群山峻嶺中,有一座海拔500多米的山峰,印天池就位於這個山峰上邊,它是一個似火山口的圓形水潭。
印天池不太大,水麵麵積隻有10畝左右,池邊水清透澈,池中水色深藍,深不見底。
印天池與其它水池不同的是,每當雨季到來時,池裏水位就下降,雨量越多,水位下降就越低。而當旱季來到時,池裏水位就往上漲,天越旱,水位上漲越高,甚至溢出池口。這真稱得上是一個怪池,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誰也不知道。
潼塘三絕
湖南省醴陵市有個潼塘村,村裏有口奇怪的水塘。一是此水塘裏的水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管用多少水車、多少抽水機抽水,塘裏的水絕不會因此而減少許多。二是水有特殊功效。塘裏水冬溫夏涼,四季恒溫。而且無須投魚苗入塘,每年可捕魚3000多斤。塘邊的住戶,常飲塘中水,人均壽命比鄰地高10多歲,沒有60歲以下病亡的。三是水的顏色怪異。塘的東南約三分之一的水麵,每年冬末至春天二月前,中間呈現一條截然分界線,一邊呈醬油色,一邊呈碧綠色。潼塘的種種怪現象,至今也無法破解。
忌葷塘
富源縣老廠區押租鄉黃草山老寨村邊,有個容水特別少的小水塘。它自1959年成塘到現在,天再旱,水塘的水也不會幹;雨再多,水也不會溢出塘外;接連挑幾十擔水水位也不會下降半寸。但是,如用銅瓢舀水或在水塘邊洗牛羊肉,水就會幹,什麼原因至今無法解釋。也許它就如隻吃素不吃葷的人一樣。從何而來的玻璃石
在我國雷州半島的湛江市、海康縣和徐聞縣境內,以及海南島東北海岸的文昌縣至瓊海縣一帶,每當雷雨以後,衝刷過的曠野裏偶爾能拾到一種杏子大小的黑色玻璃質石塊。
世界上別的地方也發現過這種天然玻璃質石塊,一般長數毫米到十厘米,幾克到一、二十克重,最重的有百餘克。形狀多樣,有水滴狀、球狀、棒狀、薄管狀、平板狀,也有啞鈴狀、鈕扣狀、餅狀、瓦片狀等,但以厚的碎核桃殼狀、薄片狀和不規則狀最為多見。顏色有黃、綠、橄欖褐色直到幾乎不透明的暗褐色和黑色。在一些海底鑽孔岩芯裏還發現過一種剛剛能看得見的微小玻璃質球體。石器時代的人類曾用它們來製造工具。18世紀時有人認為它們是史前人類製造的玻璃遺跡,後來又有人猜測它們是雷電的產物。1844年,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澳大利亞旅行時,得到一塊鈕扣狀的玻璃質石頭,他確信這是火山噴發形成的一種黑曜岩(酸性的玻璃質火山噴出岩),後世稱之為達爾文石或達爾文玻璃。這種奇怪的石頭表麵往往帶有刻痕或流動條紋,與火山彈類似,也暗示了它們可能是火山噴發的產物。
有趣的是,玻璃石在地球上並非隨意散布,而是很有“選擇性”的,主要集中散布在南北緯50°之間的四個地區。而且出現在每個地區的玻璃石的化學組成和外形上都有相似之處,“年齡”也都是一致的。
顯而易見,火山成因說無法解釋玻璃石的分布特點。因為地球上火山的分布與四個散布區並不吻合,火山的噴發時間也不是集中在上述四個特定時期。十九世紀時,已經有人推想它可能是一種隕石物質。可是人類曆史上所看到的自天而降的隕石隻有三種:鐵隕石、石隕石和石鐵隕石,從來沒看見到過玻璃隕石的墜落。再說玻璃隕石的二氧化矽含量非常高,一般達70%~80%,最高達98%,與地球上的酸性火成岩、石英砂岩接近,與普通隕石的成分則完全不同。而且隕石的年齡多在30~40億年以上,而玻璃隕石非常年輕,最老的也隻有34.5百萬年。那麼玻璃隕石起源於何種天體呢?
有人推測它可能是月球近期火山噴發的噴出物,飛濺到地球上而形成的。但月球地質學的研究表明,月球上的火山作用早在31億年前已基本結束,尤其是近五億年來,更不可能噴發出如此多的玻璃隕石落到地球上來。1980年,美國科學家奧基夫發表了更為怪誕的理論:3400萬年前,由於月球上一次火山爆發,飛濺出許多碎石,在地球外麵形成一個環,類似當今的土星環。這條環阻擋了陽光,使地球突然變冷,造成新世時的大量生物絕滅事件。以後由於太陽光壓或地球大氣的阻力,這條環逐漸消失,其中部分碎石跌下地球,就是玻璃隕石。然而玻璃隕石還有其他年齡組的,無法都用3400萬年前的一個地球環來解釋。
當今比較盛行的是衝擊變質說,認為巨大的隕石或彗星核高速隕落時,撞擊地麵,會使地表岩石快速熔化變質並飛濺起來形成玻璃隕石。這一假說的支持者在莫爾達維區和科特迪瓦區附近都找到了隕石坑,它們的同位素年齡與產自附近的玻璃隕石相仿;在東南亞和北美的玻璃隕石中還發現了二氧化矽和鋯石的衝擊變質產物——鋯石英、斜鋯石和金屬鎳鐵珠球。反對者則提出質疑:在最大的澳大利亞散布區並沒有找到相應的隕石坑;而且衝擊變質物質要散落到範圍廣大的亞澳區,必須得有6公裏/秒以上的初速度,這是不可能達到的;最後,玻璃隕石的內部結構是絕對均勻的玻璃質,而隕石碰撞地球形成的衝擊玻璃在顯微鏡下卻可以看到原來礦物的晶體輪廓及晶體殘餘,說明兩者性質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