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另一種觀點則從地質構造的角度來考慮,認為死海位於著名的敘利亞--非洲大斷裂帶的最低處,而這個大斷裂帶還正處於幼年時期,終有一天,死海底部會產生裂縫,從地殼深處冒出海水,隨著裂縫的不斷擴大,會生成出一個新的海洋。這一觀點的一個有力證明是,與死海處於同一構造帶上的紅海,其海底已發現了一條深2800米的大裂縫,而且在緩慢發展,從地殼深處正不斷地冒出鹽水。

八十年代初,人們又發現死海的水正不斷變紅,經科學家的分析研究,發現其中正迅速繁衍著一種紅色的小生命--“鹽菌”。其數量之多也十分驚人,大約每立方厘米海水中含有2000億個鹽菌。另外,人們還發現死海中還有一種單細胞藻類植物。加之水中有人們需要的豐富的海鹽、氯化鎂、氯化鉀、氧化鈣和溴化鎂等礦物質,因而死海是不會死的。

不過,推測死海將死的人還有許多,因為嚴酷的事實--湖水在減少,幹涸的威脅在不斷擴大。然而地質學上的假說--板塊理論,使它又有樂觀的前途,因此死海是死還是活,隻有時間可以做出證明。海底無底洞之謎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曾經三探無底洞,但那隻是神話傳說,在現實中,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無底洞”?地球是由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組成,因此“無底洞”是不應存在的,我們所看到的各種山洞、裂口、裂縫,甚至火山口也都隻是地殼淺部的一種現象。然而我國一些古籍卻多次提到地球上有個深不可測的無底洞,如《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東海之外有大壑”。《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穀,其下無底,名蟲歸墟。八紱九野之水,無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

為此,世界科學家幾經尋覓,發現在希臘亞各斯古城的海濱,存在著這樣一個“無底洞”。由於瀕臨大海,在漲潮時,洶湧的海水便會排山倒海般地湧入洞中,形成一股湍湍的急流。據測,每天流入洞內的海水量達3萬多噸。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卻從來沒有把洞灌滿過。於是曾有人懷疑,這個“無底洞”會不會就像石灰岩地區的漏鬥、豎井、落水洞一類的地形。然而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人們就作了多種努力企圖尋找它的出口,卻都是白費功夫。

為了揭開這個秘密,1958年美國地理學會派出一支考察隊,他們把一種經久不變的帶色染料溶解在海水中,觀察染料是如何隨著海水一起沉下去。接著他們又察看了附近海麵以及島上的各條河、湖,滿懷希望地去尋找這種帶顏色的水,結果令人失望。但這並不能表明“無底洞”沒有出口,也許是海水量太大把有色水稀釋得太淡,以致無法發現?

為此,幾年後他們又進行了新的試驗,他們製造了一種淺玫瑰色的塑料小顆粒。這是一種比水略輕,能浮在水中不沉底,又不會被水溶解的塑料粒子。他們把130公斤重的這種肩負特殊使命的物質,統統擲入到打旋的海水裏。片刻功夫,所有的小塑料粒子就像一個整體,全部被無底洞吞沒。他們設想,隻要有一粒在別的地方冒出來,就可以找到“無底洞”的出口了。然而,發動了數以百計的人,在各地水域整整搜尋了一年多,但仍一無所獲。

這些東西究竟隨著海水沉到哪裏?人們無從知道,更不知道的是這些大量的海水究竟流到了哪裏。因此,海底無底洞之謎至含尚未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