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業科學院熱帶林研究所,在我國華南發現了一種柴油樹,也叫油楠。它屬蘇木科。主要生長在我國海南島和菲律賓等。它樹高30米左右,樹幹直徑粗的達1米以上。當油楠長到12—15米高時,就能產“油”。一棵大樹每次可采集到3—4公斤“石油”,這種“石油”可以直接用來點燈。

澳大利亞專家從野草中也找到了兩種“石油”植物——按葉藤和半角瓜。這兩種多年生植物,生長很快,每周可長高30厘米,一年可收割多次,而且含“石油”量也相當高,每公頃可出65桶“石油”。

菲律賓發現了銀合歡樹,也是一種能產“石油”的植物,他們已種植了18萬畝,估計到2000年能提供植物原油100萬桶。

在龐大植物世界裏,“石油”植物到底有多少?仍然是個謎。據巴西報道,他們的一個能源專家組,用兩年的時間,對巴西高原熱帶叢林中的植物進行了廣泛地考察研究,共發現了700種藤本植物能分泌出白色的乳汁,這種乳汁,隻要通過簡單的分離加工,就可獲得柴油或高級汽油。科學家分析,在不久的將來,“石油”植物將會成為新能源開發的熱門,尤其是種類繁多的藤本植物,它含“油”量高,生長速度快,而且在溫暖地帶可以周年采收。能運動的植物

在動物界,路遙任馬跑,天高任鳥飛,水深任魚躍,它們完全處在一個自由和運動的世界裏。也不例外,盡管植物沒有眼、腿、手、翼、嘴等器官,它們同樣可以進行運動。目前,人們知道能運動的植物有近千種。如梅豆、菜豆的爬竿運動,葡萄、絲瓜的攀援運動,向日葵的取光運動,苜蓿、酢漿草的睡眠運動,豬籠草、毛氈苔的捕蟲運動,等等。最為奇妙的“運動員”應該算含羞草和舞草了。

文雅秀氣的含羞草,似乎有動物的敏感,人若觸動一下它的葉子,它立即就“垂壁低頭”,先是小葉閉合,接著葉柄萎軟下垂,頗有少女的嬌羞。所以,取名為含羞草。含羞草原產南美洲,為了避免狂風暴雨和動物對它的襲擊,也就自然演化成上述動作了。含羞草葉柄上長著4個羽毛狀的葉,羽毛狀的葉又由許多對生的小葉組成。小葉柄和大葉柄的基部,像我們的膝蓋一樣,並稍有膨大,膨大部分叫葉枕,葉枕下半部的細胞壁較厚,上半部的較薄。在正常情況下,細胞中充滿了細胞液,使葉子處在正常狀態。當一受觸動,小葉葉枕上半部的細胞中水液迅速進入細胞間隙,因而先引起小葉閉合。大葉柄基部的葉枕正好與小葉葉枕相反,它的下半部細胞的壁薄,細胞間隙較大。所以,較重的刺激又引起大葉枕葉柄的下半部細胞失水、萎軟,使整個複葉部下垂含羞。

舞草與大豆是近親。屬豆科植物,葉子由三片組成複葉,隻是中間的葉片特大,長圓形。兩側的小葉特別小,像兩隻兔子耳朵,能經常自發地進行轉動。一般約1分鍾轉動一次,而中間的大葉上下成6—20度角地擺動。奇妙的是,這種搖擺運動完全是在沒有任何觸動和刺激下自動發生的。舞草在荒蕪寂寥的野外自尋娛樂,不斷地舞動著自己的葉片。到了晚上,“跳舞”自然停止,消除一下一天來的“疲勞”。舞草的運動,有人認為是由植物內部的生理變化,影響到葉基兩半部分組織的膨壓不均衡而引起。這種運動,叫植物生理學的自發膨壓變化運動。

早在18世紀,科學家第一次在電鰻中發現了生物電。現代發現認為,在動植物體內,包括在人體內都有一種生物電流,隻是很微弱就是了。為此,有些科學家認為,捕蟲草受到了昆蟲的觸動,首先產生生物電流,來傳達信號引起捕蟲動作。在不同的植物中,生物電傳導的速度是不同的,如在葡萄和輪藻中,傳導速度大約是每秒鍾隻有1厘米,而在含羞草中,每秒鍾可達30厘米左右。因此,當一觸動含羞草的葉子,它的葉枕很快就能感覺到了。這種說法,對上述接觸運動的植物是可以解釋的,但對自動不停地“跳舞”的舞草來說,又如何解釋呢,這仍然是個謎。動植物共存互益之謎

植物與動物之間,有的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如動物吃植物,人們能看到的例子很多,這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有的植物為了抵禦動物的攻擊,生長著銳利的刺或毛,有的溢放出怪味、臭味甚至有毒。有的植物還敢於“捕食小動物”,如毛氈苔和狸藻等植物。

可是,植物與動物之間還存在著一種“友誼”關係,如大象給大王花植物傳播種子,鳥給槲寄生樹去種皮播種,蜜蜂給無花果傳粉,這隻是“友誼”的一個方麵。還有一種共存互益和更為親密的“友誼”呢。

法國植物學家埃爾馬諾·來翁1931年在古巴發現了一種棕樹,並定名叫蝙蝠棕。它樹高15米左右,莖杆直立高聳,樹頂集生著許多能蔽蔭的形狀又長又大的複葉,形成下垂瀟灑的傘狀樹冠。由於它枝葉繁茂,白天枝葉間藏匿著成千上萬的蝙蝠,夜幕降臨,蝙蝠紛紛出窩找食,第二天早晨又重新回棕樹棲息。就這樣長年累月地往返,樹下周圍已覆蓋了9寸左右厚的蝙蝠糞便,成為蝙蝠棕樹生長的最好肥料。蝙蝠和棕樹之間,它們結成長期共存友好的“感情”,彼此理解,相得益彰。

更有趣的是,生長在巴西森林中的一種蟻棲樹,它與我國桑樹是同一個“家族”,都屬於桑樹科。

蟻棲樹能“邀請”一種益蟻,並讓它住在自己中心空的莖杆裏,莖杆上有笛眼大小的孔,益蟻正好從這裏出入。在當地,有一種專愛齧食各種樹葉子的螞蟻,當它們來到蟻棲樹時,益蟻就會群起而攻之,直至把這些害蟲全部趕跑為止。益蟻為什麼甘當蟻棲樹的“衛士”呢?它不是為了討好,是蟻棲樹的葉柄基部長著一叢毛,毛中生長著一種蛋白質和脂肪構成的小球,益蟻把這些小球搬回當作自己的糧食。奇怪的是,益蟻搬走不久又可長出新的小球。這樣,益蟻既有“房子”住,又有吃不完的糧食。為此,益蟻願成為蟻棲樹的“終身衛士”。

在自然界中,像這種動物與植物共存互益的“朋友”究竟有多少,它們之間有哪些微妙的關係,仍有待於人類去進一步探討和揭開。植物水上種植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