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梔花是屬於茜草科(Rubiaceae)、黃梔子屬(Gardenia)的常綠性灌木或小喬木,別名有梔子花、黃梔子、雀舌花以及林蘭、木單、鮮支、越桃……等,種類繁多,近約百種,在我國計有7種,山黃梔則為其中的一種。山黃梔的株幹高約2至4公尺,分布華南、中南半島、日本和台灣,於全台灣低海拔山區的向陽山坡或闊葉樹林中均常見到野生之山黃梔,另於公園、庭園及校園亦常見到以人工栽植者,並適合作為盆栽、盆景及綠籬、庭園之露天栽培。黃梔樹在我國古時即被視作是高經濟性植株,其花果根葉俱有用途,司馬遷著之《史記》貨殖列傳中曾載有“…千畝梔茜,其人與千戶侯等…”之語句,不難想知黃梔樹確屬價值匪淺之作物。現今台灣地區的黃梔花盛產地係以桃園縣之山坡地和彰化縣田尾鄉為主,主要是作為造園、造景與推動公共工程時美化環境之用。
山黃梔的葉片呈對生狀,為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先端銳尖,兩麵光滑,近於無柄,托葉基部合生成鞘筒狀;於仲春至初夏的3~6月時段開花,花為傘形花序,花形係呈單瓣之貌,乃自細小的枝丫開出白色花朵,為3~4朵腋生或頂生,花瓣則有6枚,清香撲鼻,曬幹後尚可當作花茶香料,故頗受園藝界之喜愛,花謝時漸轉為乳黃色,為中國典型香花植物之一;秋、冬時可結成長橢圓形的漿果,果有五棱,果皮成熟後呈橘黃色,常吸引白耳畫眉、綠繡眼、繡眼畫眉和白頭翁等鳥類前來啄食,果實含黃色素(crocin),因得作為黃色染料遂被取名“黃梔”,且可加工製成食用色素,也可供作藥材。山黃梔的花香味,實乃因其蘊涵的benzyl-acetate、linalool-acetate與anthranylic-methylester……等精油成分散發出來的。邇來,以香花植物的花卉製作成花茶、花水備供酌飲浸泡之自然療法甚告風行,而黃梔花正是業者極愛選用的香花植物之一。
耐旱性頗佳的黃梔花,生長適溫範圍為22~28℃,適合於高溫濕潤和日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環境,植地的土壤以稍帶粘性的壤土為佳。本性強韌的黃梔花發根力強,一般的繁殖係以扡插法為主,亦可用播種法及壓條法繁殖。扡插法得在3~4月的春季或9月的初秋季節行之,擇選長約20公分、直徑約1公分,生長良好枝丫,斜插於花床並經妥善遮護,約經一個月便可發根,俟扡插成活後翌年即可移植本圃;播種法往往於9、10月為之,雖可獲得較多量的子代,但因需等2、3年方會開花,以致除了育種、采種之外不常使用;壓條法則適合於春季俾有較高的成活率,1至2年後植株就可長出茂盛娉婷的花朵,花期完後宜修剪過於叢密雜亂或枯萎零弱的枝條,並於秋、冬季節施行追肥和進行換土,以便促進翌年的蓬發興茂。
3含笑花(Bananashrub,學名為Micheliafigo)
含笑花為木蘭科(Magnoliaceae)、含笑花屬(Michelia)之常綠性灌木或小喬木,別名含笑美、笑梅、含笑梅或香蕉花,最後一個別名乃肇源於其濃鬱厚重的香味略似熟透的香蕉,英文之Bananashrub又直譯為香蕉灌木,但其實含笑花株和香蕉樹兩者在植物分類上相去甚遠。它比較適合於pH值為50~55的微酸性土壤,株體高約1~2公尺,莖幹因有微小的疣狀突粒故略顯粗糙、樹皮呈灰褐色,花芽、幼小枝丫上和葉背中脈長有黃褐色的細絨毛;革質光滑、全緣互生狀的葉片為橢圓形或卵形;直立狀的花朵係單生於葉腋,於3~5月盛開,花徑約2~3公分,乳白色或淡黃色的花瓣通常為六片,花瓣常微張半開,又常稍往下垂,呈現猶如「美人含笑」似的欲開還閉之狀,在大陸四川和鄰近省份則因其花苞似梅而稱作“含笑梅”。
在我國,含笑花古來即為眾人熟稔喜愛的香花植物,宋賦“含笑賦”序中曾撰曰“…南方花木之美,莫若含笑;綠葉素榮,其香鬱然…”。蓋其氣味香醇濃久卻不濁膩,並且也是極佳的天然香料,得用以軋煉出芬芳的香油,尚可采摘其花卉供作為製茶時佐用的香料。含笑花屬內之植物近約有50種,其性較不耐寒,故大都散布於亞洲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理區,而我國原產者即多達三十餘種,主產於南方各省諸如江西南部、廣東、福建以及台灣一帶之山坡地,野生型態者多半混生於南方的闊葉樹林中。現台灣全省各地均有栽種,但多半集中於桃園、彰化、埔裏與台南,以盆栽銷售為主,庭園造景次之。在園藝用途上主要是栽植2~3公尺之小型含笑花灌木,作為庭園中備供觀賞暨散發香氣之植物,當花苞膨大而外苞行將裂解脫落時,所采摘下的含笑花氣味最為香濃。
含笑花可用扡插、高壓法和嫁接法等方式繁殖。扡插法宜於7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之,可取猶未發出新芽、但留有3~8片葉子之木質化枝條或頂芽約15公分,於插穗基部沾附發根素插置於沙質土壤上,另予適當遮蔭及保持環境濕潤,約2~3個月即可生根,再於翌春移植;高壓法係最適合於開花之後、即於4~5月間行之為最佳,若是選擇株齡為2~3年之壯碩枝條進行土壓,則經3~4個月即可生根;較不被業界常用的嫁接法,宜在5~6月間實施,常是以木蘭作為砧木,成活之後可快速生長。根部肥厚多肉的含笑花,不耐移植,若實在必須進行移植時宜多帶土球,而植株的修剪、整型則是以越冬之前為宜。僅剩一株的樹木
享有“海天佛國”盛名的普陀山,不僅以眾多的古刹聞名於世,而且是古樹名木的薈萃之地。
在普陀山慧濟寺西側的山坡上生長著一株稱作普陀鵝耳櫪的樹木。這種樹木在整個地球上隻生長在普陀山,而且目前隻剩下一株,可見,它該有多麼珍貴!因此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
普陀鵝耳櫪是1930年5月由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鍾觀光教授首次在普陀山發現的,後由林學家鄭萬鈞教授於1932年正式命名。據說,在五十年代以前,該樹在普陀山上並不少見,可惜漸漸死於非命,隻留下這一棵。遺存的這株“珍樹”高約14米,胸徑60厘米,樹皮灰色,葉大呈暗綠色,樹冠微扁,它雖度過許多大大小小的風雨寒暑,曆盡滄桑,卻依然枝繁葉茂,挺拔秀麗,為普陀山增光添色。
普陀鵝耳櫪在植物學上屬於樺木科鵝耳櫪屬。該屬植物全世界約有40多種,我國產22種。分布相當廣泛,在華北、西北、華中、華東、西南一帶都有它們的足跡。其中有些種類木材堅硬,紋理致密,可製家具、小工具及農具等。有些種類葉形秀麗,果穗奇特,枝葉茂密,為著名園林觀賞植物。
普陀山環境幽美、氣候宜人,是植物的極樂世界,全島麵積共約12平方公裏,到處華蓋如傘,綠蔭遍布。據統計,共有高等植物400餘種,僅樹木就有184種,有“海島樹木園”之盛名。那裏有許多古樹名木,特別是古樟約有1,200餘株。此外,像楠、鬆、檜、柏、羅漢鬆等屢見不鮮。在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中還有被譽為“佛光樹”的舟山新木薑子;隻有普陀山分布的全緣冬青以及銀杏、紅楠、鐵冬青、青岡、蚊母樹、赤皮桐等。
據目前報道,我國隻剩一株的樹木,除普陀鵝耳櫪之外,還有生長在浙江西天目山的芮氏鐵木,又名天目鐵木。這株國寶屬於樺木科,鐵木屬。鐵木屬這個家庭共有4名成員。它們皆為落葉小喬木,分布於我國的西部、中部以及北部。可喜的是,僅剩的這株鐵木1981年結了少數幾粒果實,科學工作者已用它進行育苗試驗,並進行了扡插繁殖。鐵木材質較堅硬,可供製作家具及建築材料用。蕨類植物之王——桫欏
在綠色植物王國裏,蕨類植物是高等植物中較為低級的一個類群。在遠古的地質時期,蕨類植物大都為高大的樹木,後來由於大陸的變遷,多數被深埋地下變為煤炭。現今生存在地球上的大部分是較矮小的草本植物,隻有極少數一些木本種類幸免於難,生活至今,桫欏便是其中的一種。
桫欏又名樹蕨,高可達8米。由於它是現今僅存的木本蕨類植物,極其珍貴,所以被國家列為一類重點保護植物。從外觀上看,桫欏有些像椰子樹,其樹幹為圓柱形,直立而挺拔,樹頂上叢生著許多大而長的羽狀複葉,向四方飄垂,如果把它的葉片反轉過來,背麵可以看到許多星星點點的孢子囊群。孢子囊中長著許多孢子。桫欏是沒有花的,當然也就不結果實,沒有種子,它就是靠這些孢子來繁衍後代的。
蕨類植物的孢子和一般常見植物的種子很不相同,一般植物的種子,落在適宜的土壤上,就能生根發芽,長成一棵新的植株。而蕨類植物的孢子落入土壤上之後,先要萌發長成一個心形的片狀體,稱為原葉體。原葉體是綠色的,下麵生著假根,能獨立生活。通常,在原葉體上長著頸卵器和精子器。有趣的是,當精子器成熟之後,裏麵的精子,個個長著許多鞭毛,它們可以在水中遊動到頸卵器裏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合子,合子仍然不斷吸收原葉體上的養料,繼續發育而成為一棵新的蕨類植物。
桫欏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分布在我國雲南、貴州、四川、西藏、廣西、廣東、台灣等地,常常生長在林下或河邊、溪穀兩旁的陰濕之地。70年代末,在四川西部雅安市25公裏的草壩合龍鄉的核桃溝裏,發現了成片稀疏生長的桫欏樹。它們高約3米以上,徑粗30厘米,生長在溪溝兩旁的陰濕環境裏,和杉木、芒箕蕨、狗脊等植物同居一處。據認為,雅安地區生長的桫欏,是我國桫欏分布的最北界。1983年4月,人們又在四川省合江縣福寶區元興鄉甘溪口一帶,發現了300多株桫欏,其中有的高達3-4米,樹冠直徑5米,樹幹直徑10-20厘米。上述地區的桫欏堪稱國寶。發芽最快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