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讚譽梭梭樹是征服沙漠的先鋒。

盛夏的中午,烈日炎炎,無邊無際的戈壁大沙漠被烤得滾燙,這時隻有迎著熱風頑強挺立的梭梭樹叢,才給沙漠帶來了生命的活力。

梭梭樹能在自然條件嚴酷的沙漠上生長繁殖,迅速蔓延成片,這與它具有適應沙漠幹旱環境的本領是分不開的。

梭梭樹的種子,是世界上壽命最短的種子,它僅能活幾小時。但是它的生命力很強,隻要得到一點水,在兩三小時內就會生根發芽。因此,才能適應沙漠幹旱的嚴酷環境。

複椰子種子的發芽時間很長,在合適條件下,要二年之久。常見的稻、麥、棉等種子,發芽的時間也得論天算。能在兩三小時內發芽的種子,世界上隻有梭梭樹的種子了。蜚聲國際的“中國鴿子樹”

1869年,一位法國神父在四川省穆坪看到了一種奇特的樹木。時值開花季節,樹上那一對對白色花朵躲在碧玉般的綠葉中,隨風搖動,遠遠望去,仿佛是一群白鴿躲在枝頭,擺動著可愛的翅膀。當時,他被這種奇景迷住了。自此以後,便引來歐洲許多植物學家,他們不畏艱險,深入到四川、湖北等地進行考察。1903年首先引種至英國,後又傳至其他國家,從此,便成為歐洲的重要觀賞樹木。被讚譽為“中國鴿子樹”。這就是我國特產的珙桐。現在人們習慣稱它為“鴿子樹”了。據說國際城市日內瓦,家家都種有珙桐樹,可見人們對它的珍愛。1954年4月,周總理在日內瓦,適逢珙桐盛花時節,當他了解到,珙桐的故鄉就是中國時,連連稱讚,感慨萬千。

鴿子樹是一種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枝幹平滑。其葉片很大,為闊卵形,邊緣有許多鋸齒。它的花序是球形的,上麵聚集著許多小花。那被讚賞的仿佛鴿子翅膀似的美麗花朵,其實是它的苞片,就長在花序的基部。

關於鴿子樹,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據說,漢代王昭君出塞以後,嫁於匈奴的呼韓邪單於。她日夜思念故鄉,寫下了一封家書,托白鴿為她送去,白鴿不停地飛翔,越過了千山萬水,終於在一個寒冷的夜晚飛到了昭君故裏附近的萬朝山下,但經過長途飛行,它們已經萬分疲倦,便在一棵大珙桐樹上停下來,立時,被凍僵在枝頭,化成美麗潔白的花朵……。

還有一個傳說是:古代一個皇帝,隻有一個女兒,取名白鴿公主。這公主不貪富貴,與一名叫珙桐的農家小夥相愛。她把一根碧玉簪掰為兩截,一截贈與珙桐,以表終身。但父皇不允,派人在深山殺死珙桐。白鴿公主得知後,不顧一切,逃出宮來,在珙桐受害處,失聲痛哭。忽然,在公主眼前長出一棵形如碧玉簪的小樹,頃刻之間,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公主伸開兩臂向這棵樹撲去,頓時,變成千萬朵形如白鴿、潔白美麗的花朵,掛滿枝頭。

鴿子樹之所以珍貴,還由於她是植物界中著名的“活化石”之一,植物界中的“大熊貓”。早在二、三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時期過後,地球上很多樹種都絕滅了,我國南方一些地區,由於地形複雜,在局部地方保留下一些古老的植物,珙桐就是那時幸存下來的。現在在湖北的神農架、貴州的梵淨山、四川的峨眉山、湖南的張家界和天平山以及雲南省西北部,可以看到零星的或小片的天然林木。它們大都生長在海拔1200-2500米的山地。在分布區內常常可以看到高達30米,直徑1米,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大樹。為了保護這一古老的孑遺植物,它被國家列為一類保護樹種。並把分布區劃為國家的自然保護區。感覺最靈敏的植物

一隻蚊子叮在馬身上,馬會搖頭擺尾驅趕蚊子。這是因為動物有靈敏的感覺。

植物有沒有感覺呢?你看,夏天的早晨,向日葵露出笑臉,迎接東方初升的朝陽;傍晚,太陽下山了,它又麵向西方,跟太陽告別。它從早到晚跟著太陽轉來轉去。合歡的小葉子一見到陽光就舒展開來,到了夜幕降臨的時候,又自動閉合起來。把一盆含苞欲放的鬱金香,從比較冷的地方移到溫暖的地方,幾分鍾內就會盛開。這說明,植物受到光、溫度等刺激後,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

如果你用手輕輕碰一下含羞草,它的葉子會很快閉合。觸動它的力量大一些,它連枝帶葉都會下垂。有人研究過,含羞草在受到刺激後0.08秒鍾內,葉子就會合攏,而且受到的刺激還能傳導到別處,傳導的速度最快每秒鍾達10厘米。在印度有一種植物,人和動物一走近它,它就立即把葉子卷起來。即使你步子很輕,它也能銳敏地感覺到。

感覺最靈敏的要算那些“吃”蟲植物。達爾文曾經作過一次試驗,他把一段長11毫米的細頭發絲,放在毛氈苔的葉子上,葉子上的絨毛也能立即感覺到,馬上卷曲起來把頭發按住。還有人把0.000003毫克的碳酸銨(一種含氮的肥料)滴在毛氈苔的絨毛上,它也能立刻感覺到。這樣微小的重量,人和一般動物是無論如何感覺不到的。這可是感覺最靈敏的植物了。古代植物學巨著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我國植物學與藥物學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問世300多年的曆史時期裏,始終放射著燦爛的光輝。至今仍不失為世界上極其珍貴的植物學與藥物學巨著。

《本草綱目》全書共52卷,約190萬字。分為16部62類,收錄藥物1892種,藥方11096條,附圖1092幅。全書僅收錄植物藥就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有名未用153種,總計1095種,占藥物總數和58%。囊括了植物界的所有門類:低等的藻菌植物、地衣植物和高等的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同時,還收錄了不少國外的植物藥材,稱得上是當時植物之大全。在書中,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穀部、菜部、果部及本部等5部,共30類,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濕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9類。李時珍的這種植物分類方法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它甚至比西方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提出的植物分類法還要早175年,而且內容也豐富得多。

《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為湖北蘄春人。他從青年時起就隨父從醫,具有十分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醫術高明,名聞遠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李時珍發現,過去的本草書錯誤不少,名目混亂,種類很不完善,於是他跋山涉水,苦心鑽研,花費了27年的時間,編寫成了這一部積曆代本草學之大成的世界巨著。在書中他增加了過去本草中所沒有的370多種新藥物,這些藥物後來被證明具有重大的醫療價值。如具有麻醉作用的曼陀羅花,現代醫學證明也是一種有效的麻醉劑,至今仍應用於臨床手術中。

《本草綱目》成稿於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但經過12年之後才刻印成書。而且其第一版(稱作金陵版)一直得不到當時朝廷的重視與推廣。然而,《本草綱目》卻很早就傳至國外。最早由波蘭的一位叫卜彌格節的傳教士譯為拉丁文,題目為《中國植物誌》,於1656年在維也納出版。接著被兩次譯為法文,兩次譯為英文,同時傳入日本與朝鮮,後來陸續又被譯為俄文、德文和日文。它幾乎傳遍世界各地,對世界植物的研究起了很大和推動作用。國外把它稱為“中國的百科全書”。作者李時珍被讚譽為“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博物學家”。陸地上最長的植物

在非洲的熱帶森林裏,生長著參天巨樹和奇花異草,也有絆你跌跤的“鬼索”,這就是在大樹周圍纏繞成無數圈圈的白藤。

白藤也叫省藤,我國雲南也有出產。藤椅、藤床、藤籃、藤書架等,都是以白藤為原料加工製成的。

白藤莖幹一般很細,有小酒盅口那樣粗,有的還要細些。它的頂部長著一束羽毛狀的葉,葉麵長尖刺。莖的上部直到莖梢又長又結實,也長滿又大又尖往下彎的硬刺。它像一根帶刺的長鞭,隨風搖擺,一碰上大樹,就緊緊的攀住樹幹不放,並很快長出一束又一束新葉。接著它就順著樹幹繼續往上爬,而下部的葉子則逐漸脫落。白藤爬上大樹頂後,還是一個勁地長,可是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攀緣的了,於是它那越來越長的莖就往下墮,以大樹當作支柱,在大樹周圍纏繞成無數怪圈圈。

白藤從根部到頂部,達300米,比世界上最高的桉樹還長一倍呢。資料記載,白藤長度的最高記錄竟達400米。陸地上還有比這更長的植物嗎?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