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參為人工栽培,由種到收約需6年以上的時間。雖然其產量不少,但藥效遠不及野山參為佳。

根據對人參的加工方法不同而又可分為紅參、生曬參、白參等。紅參呈深棕色。生曬參和白參的外表呈黃白色。把剛挖出的人參經汽蒸後,灌以白糖,或用火烤後裝在蓋有玻璃的木匣內在日光下曬,就成為糖參和生曬參。

人參之所以如此珍貴,不僅因為它有“神功”,而且因為它很嬌氣,生活適應能力很差。它既怕冷,又怕曬,但又需要溫暖的陽光,隻能生長在溫帶寒冷氣候的有陽光斜照的山坡上。所以人參的采取和種植都十分困難。我國自唐朝時,就已人工種植人參。目前除東北三省大量栽培之外,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湖北等省、自治區均有種植。

人參的果實就是“豬八戒吃人參果,食而不知其味”裏的人參果。它呈扁圓形,如豆粒大小,生青熟紅,十分好看。人參果的醫藥價值也很高,清代學者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曾記述說:“人參果秋時紅如血,其功尤能健脾。”現今,其果肉已被加工成人參膏——一種異香撲鼻的高級滋補品。人參果所以珍貴,還由於人參是靠種子繁殖的,如果沒有人參的果實和種子,哪裏來的人參!世界珍稀植物——禿杉

禿杉是世界稀有的珍貴樹種,隻生長在緬甸以及我國台灣、湖北、貴州和雲南。為我國的一類保護植物。最早是1904年在台灣中部中央山脈烏鬆坑海拔2000米處被發現的。

禿杉為常綠大喬木,大枝平展,小枝細長而下垂。高可達60米,直徑2-3米,它生長緩慢,直至40米高時才生枝。枝密生,樹冠小,樹皮呈纖維質。葉在枝上的排列呈螺旋狀。奇怪的是,其幼樹和老樹上的葉形有所不同。幼樹上的葉尖銳,為鏟狀鑽形,大而扁平,老樹上的葉呈鱗狀鑽形,從橫切麵上來看,則呈三角形或四棱形,上麵有氣孔線。禿杉是雌雄同株的植物,花呈球形。其雄球花5-7個著生在枝的頂端。雌球花比雄球花小,也著生在枝的頂端。長成的球果是橢圓形的沒有鱗片,苞片倒圓錐形至菱形。其種子隻有5毫米左右長,帶有狹窄的翅。

禿杉生長在台灣中央山脈海拔1800-2600米的地方,散生於台灣扁柏及紅檜林中,在雲南西北部和湖北利川、恩施兩縣交界處也有發現。其樹的頂端稍彎,小花蕊多至30個以上,種鱗多達36個。貴州省也發現了不少禿杉。它們多集中分布在苗嶺山脈主峰雷公山一帶的雷山、台江、劍河等縣。在成片的禿杉林中,有不少是百年以上的參天古樹,高達三、四十米。

禿杉在台灣是重要的用材樹種。它的樹幹挺直,木質軟硬適度、紋理細致,心材紫紅褐色,邊材深黃褐色帶紅,且易於加工,是建築、橋梁和製造家具的好材料。此外,它還是營造用材林、風景林、水源林、行道樹的良好樹種。

禿杉屬於杉科台灣杉屬。它隻有一個“孿生兄弟”——台灣杉,由於它們長像相似,又分布在同一地區,因此,一般通稱它們為台灣杉。但它們也還是有區別的,禿杉的葉較台灣杉的葉窄,球果的種鱗比台灣杉多一些。它們雖說都是珍稀樹種,但比較起來,禿杉的數量更少,因此,禿杉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植物,台灣杉屈居於第二類。世界最古的草藥書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古的草藥專書。遺憾的是,大約在唐末宋初之時,漸漸失傳。不過,好在我國古代自然科學典籍一般都將前人書籍中的有關內容基本全部保留下來,使後人得以了解它的概貌。

關於《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與作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考證,《神農本草經》最初僅隻一卷,為戰國時代扁鵲弟子子儀所著,其餘部分為後代所增補。那麼,為什麼叫它作《神農本草經》呢?

首先說神農。曆史學家們對神農的說法也各不相同。有的說神農指一個人,或者說神農與黃帝其實是一個人;有的說是兩個人,有的認為是主持稼穡的神祇,或主管農事的官員;或說某時代的稱號,或說一個氏族的總稱;總而言之,是當時百姓中的聖賢,被崇拜的偶像。秦漢時期,為了使百姓對某事得到崇敬與信仰,便假托古時某位聖賢所為。“本草”是指用藥(主要是草藥)治病的經驗總結,於是便假托於“神農”。秦漢時代的書籍用的是竹簡或木簡,為了不致零亂,要用絲線將其連貫起來,這就是所謂“經”。《神農本草經》的來源大體如此。

而今,我們所見到的《神農本草經》都是後人從曆代本草著作中抄錄而成的,被稱之為《神農本草經》輯本。從明清時代的輯本來看,就有七、八種之多,甚至連鄰國日本還有4種輯本。

從輯本中,我們得知,《本草經》中所記載的藥物365種。包括草、穀、米、果、木、蟲、魚、家畜、金石等。原作者把它們分為三種類型:上品、中品、下品。上品藥為無毒、久服不傷人的強壯滋補類藥物,如人參、甘草、大棗、枸杞、阿膠等,共120種;中品藥為無毒或有毒,對疾病能起抑病、補虛作用的藥物,如丹參、沙參、五味子、黃連、麻黃等等,共120種。下品藥是有毒而性烈,可除寒熱,破積聚的藥物,如大戟、巴豆、附子、甘遂、羊躑躅等,共125種。

每一種藥物都列有異名、氣味、出處、主治。對處方用藥時應注意的藥性以及配伍、禁忌都有詳細說明。而且還提到了包括內科、外科、婦科等170多種疾病的配方。同時,在采藥、製藥及用藥方麵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神農本草經》自問世以後一直廣泛流行,直到唐末宋初才漸漸失傳。它對我國藥物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曆代本草醫藥專書,都是以《本草經》所載藥物為基礎增添修訂所成的。如南朝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開寶草經》、《嘉祐本草》、《本草圖經》、《證類本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如果追溯其本,無一不是從《神農本草經》發展而來。壽命最長的葉子

常青的鬆柏,它的葉子是永遠不凋落的嗎?不,鬆柏也是要換葉子的,不過,它的葉子不是一下子全部凋落,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換,所以看起來鬆柏永遠鬱鬱蔥蔥。鬆柏葉子的壽命也的確比桃李等落葉樹的葉子長,可以生存三到五年。

那麼世界上哪種植物葉子的壽命最長呢?這要數非洲西南部沙漠中的“百歲蘭”的葉子了。

百歲蘭外形奇特,它的莖又短又粗,高隻有一二十厘米,可是莖幹周長卻達4米。與平放著的大卡車輪胎相仿。這種植物隻有兩片葉子。葉子初生時質地柔軟,為適應幹旱的沙漠環境,以後逐漸變成皮革那樣。這兩片葉各長2~3米,寬30厘米,兩片葉拚在一起,比一張單人草席還要長出一大截。這種葉子的先端逐漸枯萎,葉肉腐爛,剩下的木質部分纖維卷盤彎曲,再加上又粗又短的莖幹,人們遠遠望去,還以為是伏地的怪獸呢!

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大的葉子,也還有比這更奇形怪狀的葉子,但是沒有比百歲蘭更長壽的葉子了,它的葉子壽命竟長達10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