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毛氈苔

屬茅膏草科,為茅膏草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莖短,葉基生,密集,具長柄,葉片圓形或扁圓形,長3~9毫米,寬5~12毫米。

我國產於黑龍江和吉林,生於海拔900~1000米的山地和濕草叢中,也分布於歐洲中部和北部,亞洲和美洲北部等寒冷的地區。

因為這種植物的葉片上表麵長有帶著腺體的長絲條,每個腺體的外麵包有大滴粘稠的分泌物,太陽灼照時閃閃發光,所以這種植物又被詩意地稱為“夜露草”。一次,有關研究者隨機采集了56片葉子,發現有31片粘有已死的昆蟲或殘骸,而其它未展開的葉片以後無疑還可能逮到更多的昆蟲。毛氈苔捕蟲主要依靠其上表麵帶有腺體的長絲條,即“觸毛”和其上部分泌的粘液來完成。

由於腺體分泌的物質粘度比較大,可以拉成長絲,因而當昆蟲飛落時,就會被粘住,難以掙脫,這時毛氈苔的葉片觸毛就會開始運動把蟲子裹住。具體的過程是這樣的:當小昆蟲或蚊蚋落在其上,如果持續幾秒鍾想掙脫束縛的話,那麼腺體末端的細胞就會像人的神經末梢一樣,把信息傳導開來,這樣以小昆蟲為中心,周圍的觸毛會逐漸地向中間卷曲,有的甚至能達到180度的扭轉,最後觸毛按在小蟲的身上。這個過程中,觸毛的腺體會分泌大量的粘液,隨著觸毛的運動而塗在小蟲的身上。這種分泌物是呈酸性的,大家都知道,動物的胃液含一種酸和一種酶,消化時兩樣都不能少,毛氈苔的分泌液也是一樣的。動物的胃受到機械刺激後,分泌一種酸,而毛氈苔的腺體因觸毛的運動而增加分泌物的分泌量,使之成為酸性。在這個過程中,它可以依靠一些前次消化殘留的酶和酸共同作用吸一部分氮物質。而這部分氮物質的吸收,會使其腺體受到作用,分泌出酸和酶,對小蟲進行消化,而腺體會逐步把消化液吸收掉。它的捕食時間從小蟲的觸動到完全卷合要1~6個小時,而完全消化掉一隻小蟲則要3~7天。在植物學家的實驗中,毛氈苔能將軟骨這樣堅韌的東西很快溶解,消化吸收。

事實上胃液消化軟骨與消化肉類的方式和過程也是一樣的,和毛氈苔消化它們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毛氈苔的分泌液能消化骨頭,乃至牙齒和琺琅質,是由於分泌液中含有大量的酸類的緣故。可能是出於這種植物對於磷的急迫需要,分泌液中的酶,隻有在骨頭中所含的磷酸石灰全部被酸溶掉,並且分泌液中有了遊離酸時,才發揮作用,這時纖維基物質便很快溶解掉。

這種植物的根起固定作用和補充水分的作用,因為那麼多的腺體不停的接受日光的灼烤,蒸發是很厲害的,必須要有足夠的水分來補充,這就是它們的根餓作用,而植物葉片一般的合成營養成分的功能則被葉片這一特殊功能——吸食蟲液替代了。

第三,捕蠅草

與圓葉毛氈苔一樣,同屬於茅膏菜科。草本,地下為球莖,植株高25~35厘米,葉片兩瓣,每瓣的上表麵都長有3條尖銳的小突或剛毛,排成三角形。這些剛毛對於觸動極為敏感,不僅它們本身能運動,還能引起葉片的運動。葉緣向外延長成多數尖銳剛直的突起——棘突,像一個老鼠夾上的兩片鐵齒一樣,相互交錯。背麵的葉中肋發達得很大而隆起,葉片表麵除了近邊緣上,都排列著帶紅色或帶紫色的腺體,葉片的其餘部分為綠色,棘突和葉片狀葉柄都沒有腺體。腺體由20~30個多角形細胞組成,細胞中充滿紫色的液體。腺體上麵突出,下麵有短柄,棲中沒有螺紋導管,能分泌,也具有吸收能力,帶有8個紅褐色或橙色分叉的極小突起。顯微鏡下很像精致的小花朵,大量的散布在葉柄上,葉背上和棘突上,葉瓣上也有少數。敏感的剛毛由幾列長形而充滿紫色液體的細胞構成,細小纖弱,向頂端漸漸的削尖。

捕蠅草生長於潮濕的湖濱、沼澤地區。我國分布於雲南、四川西南部、貴州西部和西藏南部;北美洲也有分布。這種草由於動作迅速有力,被稱為“愛神的蠅夾子”,是世界上的奇異植物之一。

葉片上的剛毛對於短暫柔軟的觸動非常的敏感,但如果以硬物去觸動剛毛,則很難使葉片達到閉合的狀態。由於捕蠅草兩片葉瓣間的分泌物質有類似於花蜜的特殊的氣味散出,因而能引誘很多種類的小昆蟲前來“投網”。而一隻小蟲隻要任意碰一條剛毛,兩片葉瓣即以驚人的速度合攏。由於兩瓣間彼此對折成的角度小於直角,所以逮住任何撞上來的昆蟲的機會很多。如果關閉後,其消化液溶解不到含氮物質,在一段時間後就會重新張開,繼續進行捕蟲。這對它們很重要,因為關閉著是無法捕蟲的。

如果葉片因剛毛受刺激關住一隻昆蟲,葉片就不再保持凹形中間留下的空腔,而是將兩瓣慢慢地互相貼緊,就在這時,葉緣漸漸有些向外翻轉,葉瓣相互擠壓的力量是很大的,這個力使腺體分泌液體,從而腐蝕和消化昆蟲,通過腺體吸收。一般捕蠅草在消化完一隻昆蟲張開以後反應會遲鈍很多,甚至對以前很敏感的刺激都不產生反應。這一點捕蠅草比不上圓葉毛氈苔,後者能在短時間內多次捕捉昆蟲,並把它們消化掉。

棘突在葉片閉合後彼此向內彎曲而靠攏時,尖端首先交叉,最後基部相錯。葉瓣邊緣相遇以前,棘突之間留下的縫隙是開放著的,這樣一些較小的昆蟲會因為葉瓣的關閉與產生的黑暗而驚恐地從縫隙中逃掉。相反,一隻較大的昆蟲,想要從空隙內逃走,一定會被擋回來,再逃進牆壁正在向內凹陷的牢裏,因為葉緣相遇前棘突已漸交錯,如柵欄般擋住較大的昆蟲。這就如魚網網住大魚而漏掉小魚一樣,因此,就可以捕捉較大的昆蟲,而不將能量浪費在小蟲身上。

第四,輪藻

蚊子除了傳染瘧疾、絲蟲病、黃登熱和登革熱等多種疾病外,還能將80多種病毒傳染給人,其中有半數為病源病毒。世界上每年由於蚊子傳染疾病的患者多達數億人,死於瘧疾的就有100萬人。藻類是蚊子幼蟲的主要食物,因此防疫工作者滅蚊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清除孳生蚊幼場所的藻類。但是本世紀初起,人們發現淡水藻類中,輪藻具有毒殺幼蚊的作用。

輪藻門是淡水藻類植物中個體較大、形態特殊、結構複雜的一大類群,廣布於世界各地的淡水和半鹹水中,尤以湖沼、池塘、水田等不流動的淺水水體中常見。它具有類似根、莖葉的分化,莖上有明顯的節,節上輪生葉狀小枝,體外多被大量的鈣質,使植物體堅硬而粗糙。在小枝的節上有藏精器,它成熟時成金褐色,藏卵器成熟時是黃色,因卵內貯存較多的澱粉,往往在顯微鏡下呈暗黑色。

輪藻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曾是水生植被中一個極其繁茂的類群,而現在地球上隻有左旋輪藻目中的一個科——輪藻科了,目前已知它有400餘種左右,分6個屬,即麗藻屬、鳥巢藻屬、擬麗藻屬、燈枝藻屬、麗枝藻屬和輪藻屬。我國的輪藻植物資源特別豐富,除狸藻素外,其它各屬均有分布。

輪藻為什麼能滅蚊子?從1919年起就有人進行研究。但是,布隆根據在馬達加斯加的觀察和室內實驗,認為輪藻本身並不直接產生殺死幼蚊的物質,而是輪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物質改變了水環境的條件。後來的許多人進一步指出,這種水對鼠、魚和人均無危害,是無毒的。1954年,艾馬浩裏將白紋伊蚊和中華按蚊的幼蟲和卵分別放入培養有柔曲麗藻、硬麗藻、尖頭麗藻、珊瑚輪藻、錫蘭輪藻和球輪藻的試驗瓶中,它們對幼蚊的生存和蚊卵的發育都有影響,但麗藻的效果較好,5天內幾乎殺死全部蚊幼。他還報道說,在靠近東經附近的一個池塘裏,因塘底被茂盛的柔曲麗藻覆蓋,沒有蚊子,居民們不用蚊帳。但是研究者也指出,不同的輪藻殺死幼蚊的能力是不同的。我國勞動人民的實踐證明,輪藻是一種優質磷肥,在我國東南部地區和東南亞國家,都有挖取輪藻泥或利用冬水田栽培輪藻的習慣。同時輪藻植物形體美觀,是一種很好的觀賞水生植物,可以在美化城市水體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