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
接骨木、漆樹毒性無比
漆樹科,漆屬植物。
落葉喬木,具白色乳汁,幹後變黑,有臭氣。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或掌狀三小葉。
我國分布於雲南、海南、西藏東南部等地區;亞洲東部和北美洲至中美洲均有分布。
英國人初到印度的時候,曾發生過這樣的事:一大隊英軍士兵在進攻一佛教基地的時候,夜晚露營取火,從林中砍來枝條,點燃篝火。但隨即先是砍柴的士兵手癢難止,接著是所有的士兵都癢疼難忍,抓耳撓腮,身上、臉上、脖子上起了好多腫塊。他們不知所以,誠惶誠恐地退了兵。
實際上,他們砍的是漆樹。漆樹具有豐富的樹液,其樹液中含有漆樹酚等有毒物質,人不慎接觸會引起癢痛紅腫,丘疹,特別是燃氣更具有這種毒性,嗅多了會導致死亡。樹的乳液如誤食也會引起死亡。
在美洲的雨林中還有比這更毒的樹木,分泌的汁液具有同樣的功效,據說探險家曾因在樹下避雨,而遭到被雨水衝刷下的樹液的淋洗,使身體紅腫、癢疼。不過漆樹是良好的工業原料,可以提煉多種工業用材。
在我國東北、華北和華東等地和歐洲、日本一些地方,生長著一種忍冬科落葉灌木——接骨木,它含有一種很特殊的揮發性氣體,這種氣體能驅趕老鼠。隻要取一些接骨木的汁液放在穀倉裏,老鼠就不願光顧。
接骨木為忍冬科接骨木屬,落葉灌木,株高約3米,樹皮淺灰褐色,無毛,具縱條棱。冬芽卵圓形,淡褐色,具3~4對鱗片。奇數狀複葉,互生,小葉5~7枚,小葉為長卵圓形,長5~9厘米,寬2~4厘米,葉邊緣具不整齊的鋸齒,下部兩對小葉具柄。果實為粒果狀漿果,紫黑色,直徑4~5毫米,種子具有皺紋,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於東北、華北地區的山區林緣,以及日本、朝鮮。
生長在羅馬尼亞的一種琉璃草,可以用來滅鼠,動物學家曾將20~30片琉璃草葉子放在45×30×35立方厘米的鼠籠裏,家鼠和野鼠在最初幾分鍾內劇烈跳動,20分鍾後全部死亡。老鼠是被琉璃草中所含的作用於神經係統的生物堿毒死的。另一種“植物貓”叫鬧羊花,又名羊躑躅,它的葉子含有杜鵑花素、石楠素等有毒物質,將這些有毒物質提取出來配製成煙霧劑,有滅鼠奇效。目前,“植物貓”引起了植物學家很大的興趣。在全世界,人們發現有500多種能滅鼠、驅鼠的植物。開發和利用這些植物,對於防止鼠害肯定會有積極的作用。
在自然界裏,類似“植物貓”的有毒植物還有不少。譬如,蕁麻莖的葉子背麵布滿貯有氫氰酸的小刺,這刺竟可以螫死公牛;人誤食了大戟科植物巴豆,含有巴素的種子會引起劇烈嘔吐、腹瀉、血壓下降,直至休克。生長在我國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雲南的落葉灌木馬桑也是有毒植物,人畜不慎吃了含有馬桑毒素的莖葉或紫紅色、甜甜的馬桑漿果,就會惡心、嘔吐、呼吸困難、驚厥直至死亡。大戟科植物蓖麻全身都有毒:種子含有蛋白和蓖麻堿,枝和葉含有氫氰酸;毒芹的葉子和未成熟的果實含有毒芹堿,人們要是誤食,都有生命危險。
植物為什麼能毒死老鼠、牛甚至人?這主要是植物的代謝產物在起作用。不同種類的植物由於不同的代謝活動的結果,體內可積累包括植物堿、糖著、皂素、毒蛋白、氫氰酸在內的多種毒素,一旦人畜食入就會發生意外。科學家正把注意力轉向研究植物代謝產物這一具有巨大潛力的新領域,希望能夠化害為利,從而達到除害滅病、造福人類的目的。蟄人的蕁麻與蠍子草
蕁麻,蕁麻科,尋麻屬植物,又名蜇麻。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通常不分枝,具棱,具蜇毛和緊貼的短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我國東北、西北及北京的懷柔、門頭溝山區的幹燥山坡和路旁均有分布。
蠍子草,蕁麻科蠍子草屬,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具棱,具粗硬毛和蜇毛,蜇毛直立而開展,長約6毫米。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於溝邊,林緣,路旁和山坡,十分常見。自華中至東北均有分布,北京分布較廣。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蠍子草會像蠍子一樣蜇人。被蜇後就像蠍子或馬蜂叮咬一樣疼痛癢腫難忍,出現紅色的斑塊或腫塊,要數小時或數天才能消退。個別人會出現過敏反應,有些兒童或較小的牲畜不慎從草叢中趟過,甚至會引起呼吸困難,乃至死亡。
蕁麻科植物能蜇傷人或動物是因為它們的莖葉上具有尖利的刺毛,這種刺毛是表皮延長的一種特化腺毛,由單細胞的毛管和多細胞的毛枕組成。刺尖頭部膨大成球形,當人或動物觸及到刺毛時,它的頭部被折斷,刺尖隨即紮入皮肉,管內的毒汁也隨即注入。毛枕是行使分泌刺激物的器官,刺毛的毒液很複雜,含有一種特殊的酵素和蟻酸、醋酸、酪酸和含氮的酸性物質。蕁麻科刺毛是用來防禦敵人進犯的武器,動物不會踐踏,更不會去食用它們。它們特殊的毒液也使一般的蟲子望而生畏,不敢輕犯。
蕁麻還是一種藥用植物,可以治療蕁麻疹,跌打和蛇咬。種子含油量達20%,可做工業用油。有些種類是紡織和製繩的良好原料。如果不小心被蜇傷的話,可用肥皂水衝洗或塗抹碳酸氫鈉溶液解毒,不要抓破,以防感染。菟絲子寄生成性
旋花科菟絲子屬植物。俗稱黃絲草、無根草,是分布在暖溫帶地區的寄生種子植物。全世界大約有220種,我國約有8~11種。大多數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纏繞寄生,固著在寄主身上,少數寄生在木本上可超過一個生長季節。莖細長,柔軟,呈黃色或棕紅色,植物體無葉,幼苗具有根,主要起固定作用。花小,白色或淺紅色,種子10~11月成熟。
菟絲子主要靠寄生生活。自然落地的種子在春季萌發,幼苗長至5~8厘米時,幼苗頂端開始尋找寄主。當接觸到寄主後,莖以左旋纏繞於寄主上。這時,菟絲子莖的表皮細胞向外發育成鋸齒狀突起的墊狀物,並與寄主莖表皮緊密接觸。墊狀物中心部分的細胞向外分裂,長出一個穿刺結構——吸器,通過寄主莖的表皮、皮層,一直伸達維管組織。吸器前端菌絲狀的長形細胞和寄主維管組織中的導管和篩管分子接觸,吸器中也分化出相應的輸導係統與其相連。從此,菟絲子就可以從寄主組織中源源不斷地吸取水分、無機鹽及有機養料,過著好逸惡勞的寄生生活。補血草
1990年9月,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來北京參加第十一屆亞運會。他下榻的賓館特地在他的房間裏擺放了一盆幹花藝術品。小星星般的花朵,金黃色的,淡藍色的,白色的……再配上幾枝碧綠的蕨葉,素淨、淡雅中又蘊含著熱烈,深得貴賓喜愛。這種小星星般的花朵名叫補血草。
補血草包括白花丹科(藍雪科)補血草屬的多種植物。補血草是個大家族,約300種。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國有17種,主產西北地區,尤其是新疆,其中沙區就有11種。
補血草屬植物的葉大多從地下莖長出,在地麵形成一個個蓮花座,有時也在莖上互生或簇生。花依托著膜質的苞片,排成傘掌狀或錐狀花序。管狀、漏鬥狀的幹膜質花萼,呈金黃、淡黃、純白、淡紫、粉紅等多種顏色。果實成熟後花萼依然存在,色澤鮮豔,經年不凋,連同整個花序成為一束美麗的天然幹花藝術品。
無論在騰格裏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還是毛烏蘇沙地、甘肅河西走廊沙地,經常可以看到一叢叢金黃色的小花簇擁在一起,有時密得連葉和枝條都難以看到,那就是補血草屬在沙區常見的一種——黃花補血草。黃花補血草又稱黃花磯鬆或金色補血草。它的花萼金黃色,萼裂長5~7毫米,像一個個精製的小漏鬥,又像一顆顆閃閃的小星星,5枚花萼,每一個裂片都是數學上標準的正三角形,隻是頂端還帶有一個小尖頭。微型的小蒴果包在金色的花萼中。在驕豔的陽光下,一叢叢金黃色的小花閃爍著耀眼的光澤,似乎執意要和太陽比個高低。偶爾吹來一陣清風,幹膜質的花萼便沙沙作響。
黃花補血草不僅美麗,而且實用,花萼入藥能止痛、消炎、補血,是沙區常見的民間草藥。
補血草家族的兄弟姐妹眾多,沙區常見的還有大葉補血草、耳葉補血草、二色補血草等。